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是1970年12月26日在天津無線電廠的誕生。在此之前,則是只有黑白畫面的黑白電視機。
追述國內電視機的發展,可以得知:“1958年3月,天津無線電廠試制出我國第一臺國產電視機——“北京牌”黑白電視機”,同年建立中國第一家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現改名“中央電視臺”)。
雖然58年就已經有了黑白電視,但因為60、70年代的特殊時期,黑白電視機依然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擁有的。因而70年代的孩子是否沒有了童年動畫片呢?
答案是否定的,人民公社的影響下人們的勞動熱情高漲,溫飽得以保證的情況下自然需要尋求精神上的滿足,不少鄉鎮是有電影院的,同時各個鄉鎮彼時還有一個獨特的職業——放映員。
放映員背著繁重的有聲放映機奔走于各個農村之間,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場經典的影視作品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除了《鐵道衛士》、《南征北戰》等“八個樣板戲”經典戰斗故事,至于動畫片,問過老一輩似乎也有放過60年代以前制作的各種經典動畫片。
70年代以前國產動畫可謂是創作的黃金時代: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從民間剪紙、皮影戲借鑒發展而來的剪紙動畫《漁童》、《金色的海螺》;中國第一部重在寫意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木偶戲《神筆》等等,其中可能有些作品在“壩壩電影”放過。
1978年的三中全會之后,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運動的展開,國內創作者的激情迸發,良好的社會環境下更多的動畫創作者開始回歸到創作當中,同時國產動畫片迎來了“百花齊放”。
不僅故事取材變得更廣泛,也開始借鑒、吸收、融合海外觀念和創作技巧、手法,《阿凡提的故事》改編自維吾爾族民間故事,《九色鹿》來自敦煌壁畫的佛經故事,《鷸蚌相爭》來自成語故事,又或是溫暖且有教育意味的《雪孩子》等等作品。
20世紀80年代左右,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加上長虹等品牌電視機的出現,黑白、彩色電視才得以開始進入大眾家庭,70、80年代的孩童有了便捷收看動畫片的方式。
80年代初期,中國首部電視動畫《哪吒鬧海》出現在熒幕上,成為眾多80后的童年回憶,讓國內的動畫制作組們將動畫目光看向了市場,由此誕生了眾多不僅是70、80年代孩童,甚至是90、00年代孩童的童年動畫片。
隨著彩電國產化,國產電視機與海外電視機之間的“價格戰”,“結婚三大件”開始轉變為“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的時期。
只有數集無法知道“一只耳”最后結局的《黑貓警長》、“老鼠怕貓,那是謠傳,一只小貓,有啥可怕,壯起鼠膽,把貓打翻,千年謊言,徹底推翻!”的《好貓咪咪》、一個李逵,一個李鬼的《真假李逵》、“穿墻進去,我穿墻進去,拿了就……跑!”結果卻撞墻的《嶗山道士》等。
時代在進步,動畫者的創作依然在繼續,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作品可謂是眾多90后孩童童年動畫片記憶不可繞過的存在之一,其中老《舒克和貝塔》作品中經典的老鼠童話形象則伴隨了80后這一代人成長。
當然,如今這些作品不僅是70、80后的童年動畫,隨著彩電價格逐漸惠民90后的孩童也得以在電視臺的放映中了解到這些經典作品。
隨著“改革開放”影響加深,加之國內文娛領域對外的限制較為寬松,大量的海外動畫作品得以引進。其中因為受“乒乓外交”的影響,中日關系進入“蜜月期”,從而導致引進的動畫作品中,日本的較多。
1984年熱播的《聰明的一休》是70后和80后童年回憶的原點,男孩子喜歡的《圣斗士星矢》、《鐵臂阿童木》、《天空戰記》、《哆啦A夢》還是女孩子喜歡的《花仙子》等作品得以引進。
除了日本的,歐美的作品也不缺少,法國動畫片《巴巴爸爸》那讓人難以忘懷的開場白“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巴巴族、巴巴拉拉、巴巴利鮑。。。”以及不少成為漫威動畫迷起點的作品《變形金剛》,又或是“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的《藍精靈》,亦或是成為永恒經典的《貓和老鼠》、《米老鼠與唐老鴨》等等。
盡管受限于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但70、80年代的孩童的童年也并沒有缺失童年動畫片。
伴隨大量海外作品的引進,跟隨而來的則是動畫片的“語言問題”,如何讓當時整個社會整體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們或孩童能聽得懂海外作品呢?不妨留到下期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