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日常乳法”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網絡熱梗,各種“乳法”小段子層出不窮,比如:
“永遠也沒有人可以打到巴黎,因為你進攻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法軍投降的速度快。”
“什么防線從來沒有被攻破過?馬奇諾防線。”
“法國的國旗為什么是藍白紅三色的?保皇的時候用左邊,革命的時候舉右邊,打仗的時候……把兩邊剪掉就可以了。”
不過,法國人或許對打仗不太在行,但他們卻通過獨到的藝術和美學,尤其是精致優雅的美食藝術,征服了全世界老饕的胃。
換句話說,法國人只是加錯了技能點,把本該加在“尚武精神”那部分技能點,全部點在了“美食烹飪”上,從而造就了多不勝數的法蘭西美食,比如鵝肝醬、蝸牛、松露、奶酪、面包和葡萄酒。
法國料理素以口感之細膩、醬料之美味、餐具擺設之華麗著稱,被譽為一種優雅、精致和浪漫的藝術。
但你是否知道:法國古代的富人認為吃蔬菜有害健康?“香檳酒之父”的故事只是一個杜撰出來的營銷手段?著名的卡芒貝爾奶酪最開始并非我們現在看到的潔白如雪的樣子?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喚起普魯斯特記憶的瑪德琳蛋糕差點用蜂蜜吐司和意式香脆餅替代?
西蒙洛克巴德學院法國語言與文學教授、飲食研究中心主任瑪麗安·德本,長期熱衷于研究飲食文化與法國民族身份的關系。在《高盧的技藝》這本書里,她以詼諧幽默的口吻,為我們結構法國料理的神話,一層層揭開法式美食的神秘面紗。
瑪麗安·德本告訴我們,美食主義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現象,是在19世紀早期的法國最先成氣候的。
法國作家左拉在一部小說中,傳神地描繪了19世紀巴黎市民吃午餐的場景:“時鐘敲響中午12點,幾個共事的人點好菜,一個點了兩分錢的蝦,一個點了一份炸薯條,其他人點了紙包小蘿卜和香腸……一位職業女性在吃煮牛肉,長的看不到盡頭的女工人隊伍在吃薯條桶和用杯子裝的貽貝,小孩手上拿著紙包的即食熱豬血腸和酥炸肉片從店里離開……”
可見,即便是最普通的法國工薪階層,在“吃”這件事上也從不馬虎,認認真真地享受每一頓飯。
至于法國的貴族階層們,就更重視美食文化和禮儀了。電影《芭貝特之宴》如實地呈現了19世紀的巴黎高級料理。電影里有這樣一幕,巴黎大廚芭貝特為自己的雇主準備了一場奢華的法式盛宴。菜譜包括:海龜湯、德米多夫煎餅配魚子醬和鮮奶油、烤鵪鶉酥皮派、菊苣沙拉、奶酪配水果,還有朗姆酒蛋糕配新鮮無花果。
為了展現出法式美食的精致,芭貝特用一整只海龜熬出金色的清湯,再加上從俄國進口的帶貴族名頭的魚子醬和小薄餅,輕得一口氣就能吹起來的酥皮派,以及海鮮和最鮮嫩的禽肉配上松露。
最終,這一切經過精心打造的料理,呈現出不可抗拒的塵世誘惑。寓意著法國料理是“永恒和普世性的飲食神話”。
總之,從法蘭西的“風土”到“制作之道”,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從窮人的爐灶到國王的餐桌,從鄉村到城市,從本土到殖民地,透過浩瀚的文獻、文學和藝術作品,我們得以窺見法國美食背后隱藏的文化基因。正如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法國史學者熊芳芳所評論的那樣:
正是法國文化本身精粹的敘事能力,將歷史和想象相合,烹制出了法國美食獨一無二的神話,而這一美食傳奇反過來也塑造著法國的國民性和法式“生活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