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厭女而不自知的社會,我們該如何自我拯救?
正如身陷囹圄的你我,沒有一根救命稻草甚至是扁舟,我們會就此沉淪,讓社會環境在不斷惡性循環中變得泥濘惡臭。
而上野千鶴子的這本《厭女》,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作者對日本厭女社會進行深度研究,給出了厭女癥的詳細定義。同時,也給同一世界的我們,在面對厭女現象之時,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我很慶幸,在對女性主義這一廣泛又模糊的概念時,這本《厭女》就出現在我眼前。
“女性主義者就是意識到厭女癥而決意與之斗爭的人。”
這次我們似乎有了斗爭方向,任何的厭女癥患者都是女性主義者的敵人。
而在網絡上鬧得雞飛狗跳的男女對立言論,則是幼稚的,是那些厭女癥發作的愚蠢者挑起的性別戰爭(陰謀詭計)。
那厭女癥患者只是男性嗎?
不不不,厭女癥在男女身上都存在。
上野千鶴子在書中寫道:
“厭女癥在男人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人身上則表現為‘自我厭惡’。”
按我的理解,男性厭女癥就是將女性物化(將其作為性交對象),女性厭女癥則是將女性身份作為一切罪孽的根源。
簡單舉個例子,最近發生的“武漢一小學生遭老師開車碾壓事件”,評論區竟然出現這么一幕,一些網友針對死者母親展開了網暴:
精致妝容、冷靜控訴、不依不饒,最后果然得到了260萬的巨額賠償!
只有失去過至親的人才知道,當時人完全是根本不相信親人已經沒了,等到稍微緩過神來的時候人就會崩潰。至于穿著打扮,是她骨子里的修養。
而厭女癥患者們的喧囂,讓當媽媽的她覺得活著是一種折磨,她最終選擇了跳樓身亡,這真的是令人悲痛萬分。
沒錯,那些網暴者不僅有男性,也有同為女性的網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她們不為當事母親爭取最大的利益,或者幫助她走出悲痛,重新開始生活,反而是在旁冷言冷語置人于死地。
這就是厭女癥的可惡之處呀!
上野千鶴子認為,厭女癥在女性群里的表現并非只有自我厭惡,還有兩種更為常見的例外:
一是“女強人”策略,二是“丑女策略”。
上面所提及的女性網暴者,就是“女強人策略”。
她們往往用“換做是我,我不會……”的句式,自視“例外,表達對“一般女人”的輕蔑。
比如在該事件的文章評論區,你能看到“換做是我,我當場發瘋,也不會化妝,更不會接受賠償,勢必讓肇事者牢底坐穿!”
你瞧瞧,在人家如此悲痛之際,她那37度的嘴,怎么能說出如此冰冷的話。
當然,作者對厭女癥深惡痛絕,也想改變社會中的厭女現象,甚至徹底拔除厭女癥。
但是,“由于我出生成長在一個厭女癥根植太深的世界,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厭女癥的世界。”
仿佛又回到了起點。
女性主義者就是厭女癥患者,何出此言?
因為只有自覺意識到自身的厭女癥而決意與之斗爭的人,才是女性主義者。所以,如果女人自身沒有厭女癥,也就意味著她不是女性主義者。
而我們正是知道何為厭女癥,才會對此感到憤怒和痛苦。
它既存在吾身,也將世界侵染,歷經過此等痛苦,才會有無數女性主義者前仆后繼,去斗爭,去改變充滿厭女癥的社會。
雖然憤怒,但也更愛自己,更愛女性與女性的聯結。
這或許就是女性主義者的最終奧義吧!
我在想,如果《厭女》能再早些時間,在國內普及,那些網暴者們,或許能自知厭女癥而自覺加入斗爭的團體,那位命運多舛的母親,也能在這次災難中重啟生的希望吧!
而那些只會口嗨的男性網暴者,也能意識到,
他們敲鍵盤的動作,就是在殺人,就是在犯罪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