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粽子傳情義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傳承,我們海南人也不例外,集中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端午,對現代城市人來說是三天假期。而對于海南人來說,端午承載了他們對所有美好的期盼,對健康的追求,此外還有一層更深層次的人文內涵。
作為凝聚家鄉情結紐帶,被賦予端午文化內涵的“定安粽子”深藏了眾多海南人深埋心底最深處的鄉愁記憶。粽中有“情”,粽香有“愛”,傳承至今天的定安粽子,有著說不盡的人文意蘊。
對于大部分海南人,尤其是定安人來說,定安粽子不只是食品,更是帶有美好寓意的家鄉符號。無論身處何方,只要嘗上一口定安粽子,腦海里就會浮現起多年前家人們圍坐一起包粽子的午后,以及媽媽親手包的粽子的味道。
端午將至,定安人家家戶戶緊鑼密鼓地采摘粽葉、清洗糯米、腌制鴨蛋、纏繞麻繩、備好爐灶和柴火。當一切準備就緒后,親朋好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拉敘家常,氣氛其樂融融。
五月端午看定城
在定安,有關端午傳統習俗,還有很多,在《康熙定安縣志》就有詳細的記載。由于定安面朝南渡江,一條大江穿城而過,到了夏季難免出沒各種毒蟲。
所以為避瘟疫,驅瘴氣,相比海南其他鄉鎮,古時候的定安人更為重視農歷五月民俗活動。定安五月傳統民俗主要有三大部分。
五月初五,定安人家門高懸艾虎,飲菖蒲酒,互贈角黍。艾虎,用艾枝艾葉編成的,或是用彩紙、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上艾葉,作用是驅邪辟祟。菖蒲酒是以菖蒲為藥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制成的一種藥酒,有強身保健之用。
角黍,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粽子。互贈角黍,蘊含求子、功名得中、光宗耀祖等美好的寓意,象征著定安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僅如此,當天人們還會前往南渡江畔,在江邊觀看賽龍舟競渡奪標。或是老老少少聚集在山頭,出花紅競放風箏,看誰的風箏飛得高誰就獲勝。在江邊另一側的清潭亭下,童男童女們在潭碑前焚香虔誠禱告,用手輕撫石碑,以期除去身上瘡疥。
五月十三日,小孩子們先在縣城里城隍神神像頸部掛上紙枷,隨后取下拿至西樓關圣神像前燒掉,以祈求平安。到了五月二十八日,是為整個縣城的城隍誕,縣民們都會涌至城隍廟上香祈福,奉上祭品,大擺筵席酬神。官民演戲酬神,歌詠太平。
提及端午重要角色,定安粽子的來歷可也有著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元朝末年,王子圖貼睦爾被貶來海南,游歷到定安時,受到了南雷峒主王官的熱情款待。
得知王子對定安娘子青梅萌生愛意后,王官許以三百金并親自做媒,撮合了王子與青梅的情緣。端午佳節,皇子思念北方家鄉,于是青梅用本地糯米、野生粽葉、豬肉和咸蛋黃包成了粽子給皇子吃。
王子一口下去,填飽肚囊之余,也慰藉了連日以來的思鄉愁緒,連連稱贊青梅心靈手巧,賢惠善良。后來,王子返回京城繼承大統,是為元朝第八個皇帝元文宗。文宗下旨封青梅為妃,并派人迎其上京,無奈青梅命薄,半路病逝于杭州。
但是呢,王子與青梅的愛情故事傳為一時佳話,流傳至今。而青梅包粽子的手法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遍了整座縣城,甚至整個瓊州府,逐漸演變成為聲名遠揚的定安粽子,成為了大部分海南人的鄉愁記憶。
道不盡的人文底蘊
2012年起,定安扶持創辦了定安縣粽子協會,“定安粽子”作為定安獨特的美食文化符號漸漸走上了品牌化、產業化、高端化的發展之路。直至今天,“定安粽子”完成了從小食品到大產業的美麗蝶變,成為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力量源泉。
粽有真香,香飄萬里。在定安粽子傳承至今的同時,借由電商走向了千家萬戶,海南傳統文化也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成為世界認識海南的重要途徑和海南傳統文化對話世界的橋梁紐帶。
今年端午,海南端午美食文化節再次在定安盛大啟幕。以粽子為媒,定安再次向全國人民發出美味邀約。筆者相信借由這次活動,定安粽子及端午相關習俗將進一步增強我們海南人文化認同和社會凝聚力,也將向外地游客傳達出我們海南人熱情好客、包容并蓄的粽情粽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