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前的宜賓城,延續明洪武三江口石城格局,繼承清光緒敘州府城風貌,三面環水,形若半島,東西廣1650米,南北袤1500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城區以墻為界,分內外兩部,城內得0.7平方公里,占35%。
磚石城墻周環逾3400米,走勢幾近方形,設門六道,城樓垛口皆具,經明清兩代數次培修,本完整無缺,直到1930年,其東段才被人撕開一道長長的口子,于墻外吹進些新鮮空氣,于墻內長出些新鮮玩意來。
衰也交通,興也交通。
宜賓據三江交匯,扼川滇要沖,水陸暢達,商賈輻輳,號川南重鎮。惟因民國頭十年兵患不絕,川軍、滇軍、黔軍、北洋軍數度摧殘,第二個十年又蒙劉氏兄弟擁兵嚴防,厲民自養,更有洋貨內傾,煙禍橫行,以致民生憔悴,商旅吃駭,各業蕭條不堪,漸失西南半壁風采。
眾官紳一致裁定,交通不力是內外窘困之元兇!于是從1930年起,鼓吹發展交通,高唱重振旗鼓,馬路、航路、公路、鐵路、航空,條條建議陳列備盡,建造洋碼頭首當其沖。洋碼頭是俗稱,大名為輪木船碼頭或輪船碼頭,是可泊輪船、木船的新式碼頭。
計劃北起東門外水碼頭,南迄合江門外禹王宮坎下,長約280米,至寬處近7米。無奈開工未及一月,即遭洪水淹沒,只能暫停。但其配套建設并未止步,拆除東門至合江門城垣、炮臺,開辟交通街串聯上下,拓寬東街以通輿馬,打通小鼓樓街直達輪船停泊處。翌年,川南水陸護商總處(處長劉文彩)委宜賓縣長張伯英主持繼修,1932年告竣。
1910年敘府岷江
四十年代合江門
同期開工的還有城內馬路。拆去牌坊,翻修大街寬10至12米,增置人行道排水溝,路面以碎石鋪底,上覆石灰,雜以沙石、黏土與泥漿,再借人力壓平。每米修費近20元,兩旁住戶各出一半,繳至市政公所由其督修。該所創于1923年,此前做過調查戶口、修整柵欄、添置路燈、新建廁所、清潔街道等事務,如此大興土木還是頭一回。
該輪整理后,城區漸露新顏,各業略顯生氣。1933年,劉湘在二劉大戰中獲勝,旗下潘文華師進駐由劉文輝、劉文彩兄弟霸占十四年的宜賓城,奉令撤銷統稅局以蘇民困。1935年川政統一,第六行政督察區設署落足,隨后抗戰爆發,城內大展建設,闊街道興建筑,沉寂已久的宜賓方獲新生,不久竟重返四川商業三甲。
現將三十年代宜賓城社會經濟情形摘述如下,以資參酌。
清末半邊寺(1)
清末半邊寺(2)
清末半邊寺(3)
第一,貿易中心轉移。
宜賓經濟,首推進出口貿易。晚清時,川西、川中、川南、康藏及滇東、黔西貨物,均以宜賓為集散。水路帆檣相望,不舍晝夜,陸路騾馬、背販、挑販絡繹不絕,城區十省會館林立,盛極一時。清末滇越鐵路建成,民國中期成渝路、川滇西路、川滇東路通車,樂山、瀘縣崛起,宜賓路政滯后,貿易深受影響。所幸洋碼頭落成,馱運規模化發展,雖不比過去黃金時期,但也不至失格。
商品多外進外出,進以洋廣雜貨為大宗,出則山貨藥材為兌換。山貨藥材來自川邊雷波、屏山和滇東、黔西,以桐油、豬鬃、牛羊皮、漆蠟、沱茶、煙草、火腿、芋片、三七、天麻、黨參、五棓子居多。洋廣雜貨采自國外及下江諸城,以疋頭、西藥、水產、五金最緊俏。宜賓本土雖有蔗糖、草席、糟蛋、芽菜、麻油、豆筋等名產,惟量小值低,難當支柱。
貨物堆棧區,過去集中在南門外金沙江沿岸,水陸轉運匯合處,走馬街、棧房街一帶極度繁盛。洋碼頭落成后,岷江、長江客貨多由此出入,各大商號、銀行紛紛在合江門、交通街、小鼓樓街、東門街設立堆棧、辦事處,郵局、電報局、旅行社、川江航務管理處及屬下各公司聯袂而至。與之相連的東街、下北街一片,交通驟然發達,商業進步一日千里,不久后便代替了棧房、走馬二街的地位,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城區商業亦隨之更新。
早年的挑販
1909年敘府城附近山廟旁的人群
第二,商業街區重構。
1933年以后,宜賓城商業漸成“井”字格局。一條大動脈橫貫東西,由小鼓樓街、縣府街、東街、西街、馬掌街、文星街組成,東起洋碼頭,西通柏樹溪大道,全長1500米,與之平行的為東門街、匡時街及專署街、中山街、線子市。另一條大動脈縱聯南北,以北正街、上北街、下北街、南街、外南街相構,北抵岷江,南達金沙江,全長1350米,與之平行的是拱星街、崇報寺、咸熙街、小北街、大南門街。
其中,東街、下北街、中山街、小北街組成“井”中之“口”,最為核心。東街、下北街為全城精華,是各大商店、大公司、大銀行營業所在,也是城內為數不多的磚石樓房聳立區。小北街距離洋碼頭較近,旅客食宿多任其負責,飯館旅館林立,夜來燈光如畫,冠絕全城,但高檔飯館則另有他處。中山街離城東、城南碼頭皆遠,零售商較少,多銅器店、印務館。
其余要道,上北、正北二街通北門碼頭,南街、外南街通銅關碼頭,商業亦甚發達,惟規模較小。專署街近洋碼頭,以旅館、點心鋪、香煙店為主,岷江上游運來之草席亦多于此出售。合江門街、匡時街為大規模菜市場所在,前者所售為碼頭對岸之農產,后者交易出自北門外北操場、忠烈祠、縣立中學后部以迄真武、翠屏山麓的蔬菜區。西街、馬掌街與文星街一帶多疋頭、木器、農具等物,以應西外之農需。咸熙街、大南門街商業則相對冷落。
1909年敘府城中前往寺廟的人群
七十年代民主路
第三,人口經濟激增。
宜賓城區人口,常年維持在四五萬,抗戰后隨著農本局宜賓倉庫、駐渝專員辦事處、第119后方醫院、交通部馱運管理所、貿委會宜賓收貨處、揚子江水利委、重慶關宜賓分卡、三青團分團、福生敘莊、邊疆新聞社、難民分站、兵役協會、團管區司令部、第二旅旅部、國民兵團團部等數十家單位及各界人士遷來,兩年間竟激增至七八萬,增長達百分之六七十。
這三里三分地,突然間興旺異常,工商進步明顯,經濟漸達鼎盛。全城有專營進出口商號300余家,百貨商店70余家,銀行錢莊17家,疋頭業30余家,中西藥房30余家,電影院2家,川戲院1家,旅館、茶館、餐館、澡堂、煙館數百家,肉店、米糧店隨處可見。
進出口貿易仍占宜賓商業第一,早年桐油最盛,有誠成、義生、慶泰成、利生、利達、友記、厚記等諸多大號,抗戰后改由四川桐油貿易公司統一經營。紡織占第二,有宜川、茂恒、寶星、積余、謙復恒、惠民、永昌祥、義勝等。百貨商店最負盛名者為寶元通和美綸,二者不僅領銜全城,更有分店遍布全國,其次為通成、華懋、允順長、三聚合等,資本均超十萬。
八十年代東街口 大什字
八十年代東街
金融方面,抗戰前僅中國、美豐、農民、四川等四家銀行,抗戰后新辦中央、交通、上海、聚興誠、重慶、川康、川鹽、興文、宜賓縣銀行及省立合作金庫、縣農合指導室、光裕錢莊、宜豐錢莊,共計17家機關行莊。鉛石印兩業由來已久,大同書局最早,后有兩我館、雙發長、鐵石齋、義和、錫福齋、吉星昌等十余家,著名的蘭香齋點心鋪也曾在東街附設石印部,葉蘭亭兼任經理。
飲食業蔚然大觀,城內外除了舉目可及的紅鍋館、便飯館、面食店、甜食店、小吃攤、小食擔以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大餐館和包席館,僅三十年代中期就有高檔館子三十余家,如東街醉月山房、西街壽康餐館、匡時街竹林春、線子市三義園、交通街蜀南春等,其中以都長街最為集中,聚著煜發園、洪發園、復盛園、榮清園、炳盛園、紹生園等十來家,飲食消費盛況可見一斑。
清末新龍場牌坊
疑為清末銅關碼頭
興也交通,衰也交通。
三十年代初,宜賓洋碼頭率先落成,菜壩機場亦于1938年正式通航,相繼擔當重任。惟鐵路與公路頗費周折,藍圖中的敘昆鐵路、敘井公路、宜柏公路反復啟停,始終徘徊不前。即便如此,宜賓城內外的房地產,也硬被這三條難產之路推波助瀾,竟在三十年代末成倍瘋漲,竟差點在南岸壩建成一座新市區,引起不小轟動。
進入四十年代,宜賓陸路交通仍無實質進展,而相鄰各縣爭先修筑,大有趕超之勢。外加水路運量不斷削減,城內投機又日益旺盛,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表面喧囂,實則虛假繁榮。宜賓商業再度沒落,多年后才緩過神來。
那撕破的城墻,卻再未愈合。
六十年代岷江帆船
僅存的百二河山坊
本文系川味文化“敘舊”系列之一篇
文/泡海椒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川味文化】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