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更多精彩
熱鬧時起舞,
孤獨時起舞,
歡欣時起舞,
悲傷時也要起舞,
舞蹈是維吾爾族人的生命組成,
善舞的基因早已刻錄
在人們的DNA序列里。
民歌彈唱、薩瑪舞……
祖輩們留下的藝術基因和奇思妙想,
在喀什仍然鮮活
十二木卡姆:新疆文化密碼
木卡姆在古龜茲語中意為“大曲”,十二木卡姆即12套大曲,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大型藝術形式。它肇始于民間,發展于宮廷官邸,經過漫長的沉淀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南疆喀什一帶流傳甚廣。
《瓊乃額曼》《達斯坦》《麥西來甫》是十二木卡姆的三大組成部分,每部分各有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人們喜聞樂見的《麥西來甫》,舞蹈歌曲一出,強勁的音符奔到耳邊,大家紛紛手舞足蹈,不亦樂乎。
十二木卡姆吸收了眾多民間優秀音樂,使用的伴奏樂器形式多樣,吹奏樂器、拉奏樂器、擊奏樂器都有涉獵。筵席聚會上,十二木卡姆有“喚醒”之意,故而最常見到的便是眾人合奏十二木卡姆,薩塔爾、都塔爾、熱瓦普……千弦齊鳴,很是激蕩人心。
在茶館酒肆、長街深巷處,都可偶遇自拉自唱者,一抱古琴,奏幾支老曲,閑閑散散的一天便過去了。
薩瑪舞:節日的旋律
在眾多民族舞種中,薩瑪舞最為簡單,也最為特別,它節奏強烈,舞蹈動作簡單,在古爾邦節、肉孜節等傳統節日上,人們會圍成圓圈隨鼓點起舞,時快時慢,不斷重復。
橫屏觀看更適宜
有關薩瑪舞的起源,學界爭論不一,廣泛為民間所接受的說法是:薩瑪舞舞步由古代薩滿“跳神”演化而來,在傳承進程中吸收了西域樂舞,方成今日氣象。
數千年前,生活在漠北高原的維吾爾族先民曾信仰薩滿教,薩滿教巫師以跳求神舞來通達神意,此類舞蹈多由旋轉、跳躍等舞步組成。
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伊斯蘭信仰中一年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喀什人民在這一天宰牲宴客,誦經禱告,緬懷先人。清晨,人們盛裝歡聚于艾提尕爾清真寺前,伴隨著祝禱與鼓樂萬人齊跳薩瑪舞,場面極為壯觀。
薩瑪舞的鼓點和嗩吶曲選自“十二木卡姆”中的曲樂,節奏明快熱烈,低音鼓“冬巴克”和嗩吶“蘇乃依”的樂音在廣場上回蕩,回應它們的是一波蓋過一波的齊舞與人浪、一陣高過一陣的祝禱與歡呼。
在文化包容性極強的喀什,屬宗教舞蹈的薩瑪舞也表現出貼合當地人文的一面。人人皆可跳舞,人人皆可祝禱,人人皆應和著老城旋律,在這一圈又一圈律動的浪潮中消除彼此的隔閡,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一輪朝陽。
以上內容節選自《發現城市之美·喀什》。
新書《對話·喀什古城》即將完成撰稿,
精彩不容錯過。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