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國人自豪的,永遠是中華民族那傳承了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自然,其中漫長而輝煌的中國文學史更是被無數文人提及并深研學習和傳承。
我尤其對儒家思想十分感興趣,它對中國社會、文化、政治和道德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大家每每提及中國文學史,都無法避開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最近迷上了葉龍記錄整理的錢穆大師講義集《錢穆珍稀講義·中國學術文化九講》,開篇便是我感興趣的話題《中國儒學與文化傳統》。加上整理者葉龍在序中提及錢師講學盛況:“每有錢師講座,從校內外趕來的聽講者為數甚眾,不及錢師到場,教室已被聽講者填滿。”
我自是懷著期待的心情,翻頁細細咀嚼書中的文字。原本以為會是滿滿的晦澀難懂的術語,但我錯了,內容不僅通俗易懂,還配有接地氣的解析,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揭曉藏于中國文化史背后的精髓,從多個角度闡釋儒家演變歷程,錢穆大師不愧是學術界的“一代宗師”。
提及儒家演變過程,錢穆大師將其劃分為六個時期:
一、儒學之創始期,即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
儒家思想在百家中嶄露頭角,并且笑到了最后,成為我國封建時期絕大多數王朝的正統思想,興盛了兩千年之久。
二、儒學之第二期(奠定期),即兩漢儒學。
此時的儒學已然吸收了先秦多家學說,融會貫通成新的系統,并且經由漢武帝表彰六經,獨尊儒術,儒學大放異彩。
三、儒學之第三期(擴大期),即魏晉南北朝時期。
錢穆大師認為不應以魏晉政治形態,來武斷認定該時期無文化學術。雖然此時佛學玄學盛行,但此時代的儒學特創有義疏之學,較兩漢儒學還是有所演進,并對后代學者影響頗大。
比如該時代致力于經學的人很多,清代“一部《十三經注疏》,注之部分,魏晉南北朝所作之作已占其一半”。
除此之外,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僅僅是與《禮》相關的著作,就多達2186卷,更別說其他五經了。
所以在錢穆大師看來,魏晉南北朝人在四百年來,不僅僅沒有沉迷于老莊玄學和佛學出世之說,還對于中國學術文化的傳承和延續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為接下來的隋唐之盛打下了基礎。
四、儒學之第四期(轉進期),即唐代儒學。
唐代儒學之所以跟“擴大期”區分開,原因是這一時代的儒學與文學匯合了。純文學獨立價值的提出,歸功于曹氏父子及建安諸子,于東漢末建安時代開始。
而到了唐代,自杜詩韓文起,文學貌似要灌入儒家思想,才算得上大文章。自此,經學、史學和文字,成為發揮儒家學說的工具。
五、儒學之第五期(綜匯期與別出期),即宋元明時代。
北宋諸儒在綜匯先秦至唐代的經史文,而成其儒學之一面,另外一面,則是新儒家的出現,即“理學”。文中涉及的代表人物繁多,我就不一一列舉和解讀(主要是,我也看懵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看。
六、儒學之第六期(綜匯期與別出期),即清代儒學。
錢穆大師雖然將該時期的取名與宋元明時期儒學相同,但論述的內容大有不同。
清儒經學有三大變:“最先由儒學而治經學,其后則離于儒學而經學別出,又其后則離于經學而考據別出。”而考據學中別出了一種訓詁學,此即所謂“小學”。
如果大家真心想要對中國文化傳統有一定認識的,我覺得錢穆大師這篇對于中國儒學演進史粗略劃分成六個時期的講演文章,值得一看。
在文章的最后,錢穆大師也留有一句話:“學者切不可有門戶之見”,也就是說,關于儒學思想的學說流派眾多,但沒有所謂的以一尊之。
最后,錢穆大師把自己作為例子,他酷愛宋明理學,喜歡朱子,也喜歡陽明,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孔子之道,其學問都是不容小覷,值得學習和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