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豐田和比亞迪合資造車的消息一出,各大網絡媒體爭相評論,很多人對此難以置信,豐田作為全球汽車制造業的頂級巨頭,為什么和一家國產車企合作,豐田不是一直雄心勃勃要重返新能源汽車領域嗎,這是不是比亞迪在搶流量?
對此比亞迪并沒有太多表態,在合作的三年后,比亞迪和豐田聯合打造的首款車型發布,用事實證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就是可以讓頂級巨頭彎腰合作。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60%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產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中國已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和完備的產業鏈,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與此同時,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作為全球首個達成這一目標的車企,見證中國品牌的力量,比亞迪銷量神話又達到了新的一個里程碑,而這一神話,還得從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技術開始。
DM-i技術讓燃油車徹底坐不住了
2021年1月11日,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技術正式發布,搭載秦PLUS、宋PLUS和唐等車型上市,此時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一個“王朝”即將建立。在此之前,對于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還是有很大的觀望態度的,新能源汽車的優點非常明顯,那就是養車成本低,但燃油車陣營說新能源車續航短、充電速度慢,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直到DM-i超級混動技術出現,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天平開始傾斜。
一輛新能源汽車,價格和同級別燃油車不分上下,純電動車因為電池成本導致價格居高不下,但是DM-i技術下的插混實現了拿買燃油車的錢買新能源汽車,除此外DM-i技術實現了發動機和車輪的解耦,通過串并聯架構實現發動機和輪子的解耦,讓車有了純電、純油、油輔電等多種工作模式,能量更加高效利用,可以實現更長的駕駛里程,此技術還改善了車輛的動力性和穩定性,提高了車輛的燃油經濟性和供能性,諸多優點融為一體,讓消費者實現“閉眼買車”的現象級爆火。
比亞迪依靠DM-i技術,2021年比亞迪全系乘用車累計銷售73萬多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60萬輛,同比暴增231.6%,是小鵬、蔚來、理想三家年銷量總和的2倍之多,月銷量達到特斯拉的3倍,穩坐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老大位置。
就在大家都覺得王傳福這次真是收獲了做夢都想不到的成績時,卻不知道這一天的到來相交于王傳福原本的期望,晚了4年。
曾經喊出2015年比亞迪全國銷量第一的王傳福
1995年,王傳福創辦比亞迪進入電池領域并用了3年時間成為行業龍頭,就在電池業務如日中天的時候,王傳福在2003年突然收購了秦川汽車跨界造車,一個電池大王準備造車,在那個年代,可比現在小米造車還要震撼的,小米造車是期待,而比亞迪造成就有點“得意忘形”了,當時的中國汽車產業實在太落后,國產車一個能打的沒有,全部在低端車徘徊,一個外行來造車,在很多人眼里已是敗局已定,但F3的出現讓消費者第一次見識到了比亞迪汽車的競爭力。
2007年,比亞迪高端車型F6開發出來,王傳福在F6下線儀式上發表了比亞迪未來的戰略方向:將依靠電池產業突破,進軍純電汽車和混合動力車市場,并計劃2015年實現比亞迪全國銷量第一、2025年全球銷量第一的目標。
2007年說出這樣的戰略方向,什么概念?
2007年,全球的汽車領域毫無疑問是燃油車的天下,當時的燃油車開始乘著電子化的浪潮逐漸朝著智能化發展,像一汽大眾邁騰作為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未來“旗艦車型”首次亮相,售價高達24-35萬元,比亞迪也剛借助比亞迪F3的熱銷在國產車市場站穩腳步,這時候喊出比亞迪汽車2025年全球第一的豪言,未免有點太過自負。
到底王傳福有沒有“太過自負”呢?熟悉王傳福經歷的人知道,他是個執行力很強、科研能力很強以及“工作狂”秉性的全能型人才,2008年比亞迪第一款可充電的插混新能源汽車F3DM強力推出,被視為自主品牌車企在插電混合動力技術方面的先鋒,但不幸的是,2008年恰逢全球經濟危機,比亞迪F3DM又如此的與大眾市場格格不入,其銷量非常慘淡,后續即便是2010年深圳推出的高達8萬元個新能源購車補貼下,全年售出僅有300輛左右。
但2008年在美國底特律,有人采訪王傳福:2015年全國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的目標有變化嗎?王傳福回應:沒有變化,我們還是信心百倍。
此后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不斷換代,但浪花依然很小,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把目光放在了更為“靠譜”的燃油車上,畢竟一輛汽車的錢可不是小數,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始終不溫不火,也是因為刀片電池這一關鍵技術的出現,比亞迪才扭轉了這一狀況。
近30年的技術積累,王傳福一直在布局
1995年,原本在體制內做研究的王傳福扔掉“鐵飯碗”,在深圳創建了比亞迪電池制造公司,兩年后就賣出1.5億塊鎳鎘電池,成為世界排名第四的電池大戶,2003年,比亞迪一舉超越日本三洋,坐上了手機電池供應商第一把交椅。
之后,王傳福雖然轉型造車,但對于動力電池方面,王傳福堅持“比亞迪的電池暫時不會對外出售”,比亞迪主打的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安全性高,但續航能力稍弱,不主動用技術搶占市場的結果就是,競爭對手有足夠的空間成長,2021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國內裝機量達到了25.76GWh,市場份額49.1%;比亞迪雖位列第二,但市場份額僅有14.6%,差距越來越大。
2018年,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王傳福開始調整電池戰略,推進比亞迪業務分拆,陸續成立了包括弗迪電池在內的5家子公司,電機、電池、動力總成等業務都分拆出去,參與市場競爭,參與市場競爭的弗迪電池無疑是久旱逢甘霖,2020年,弗迪電池推出刀片電池,其電池包體積能量密度接近三元鋰電池,搭載刀片電池的車型可滿足600公里以上的續航需求,以安全著稱的刀片電池,通過了有著動力電池安全試驗界“珠穆朗瑪峰”之稱的針刺測試,成為比亞迪最有力的競爭點之一。
前面提到的DM-i技術,也是脫胎于2008年推出的第一代e平臺。
比亞迪DM-i的研發,并沒有延續2018年推出的第三代DM技術,而是對2008年推出的第一代DM技術進行重新打磨,將第一代DM技術中1.0升自然吸氣發動機串聯連接兩個電動機的原始設計,升級到1.5升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串聯兩個功率提升超過2倍的電動機,為此申請幾百項專利,解決發動機燃燒效率、串聯二次能量轉換等問題,這一設計比起第三代DM技術,取消了多檔變速箱和行星齒輪排,進一步壓低了生產成本,所以比亞迪DM-i車型能把價格降到同級別燃油車的價格。
征戰歐洲,全球第一
2021年7月,歐洲禁燃法案正式提出,到2035年在歐盟范圍內禁止銷售所有新的汽油和柴油驅動汽車、輕型商用車、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項法案的提出無疑是利好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
2021年5月,比亞迪吹響征戰歐洲的號角,首批100臺唐EV發往挪威,比亞迪全球布局開始拉開大幕。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占世界新能源車份額的63%。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歐洲更是中國車企新能源車型出口的首選地。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面向歐洲的出口明顯增長,2022年出口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占比達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49%,超過30萬輛。
早在1992年,在中國還被稱為“自行車王國”的時候,錢學森就向國家建議,繞開汽油、柴油汽車,研制新能源汽車,國家也高度重視,把電動汽車研究計劃項目列入“八五”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當時還是無比超前的建議,如今已經成就了全球第一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
怎能不自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