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深圳將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8月29日,國務院印發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其定位是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大概的意思是深圳園區將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和匯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將對接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營造高度開放的國際化科研制度環境,粵港澳的大批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成果將在這里轉化。
其目標分為2025年和2035年兩個關鍵節點,如下圖所示。
綜上所述,深圳未來將再次起飛,因為國家發布的這份規劃對深圳園區有了非常高的定位,可以說是國家頂層設計,之前河套合作區還是寫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文件里的,而現在直接把深圳園區單獨拎出來說了,可見其使命和重要性,說白了明確要把深圳園區打造成面向全球的科技創新高地。
短短20多年,深圳從最早承接香港外溢的制造業開始起飛,到如今將和香港攜手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難以想象一座城市能有如此快速蓬勃的生長力。
想想以前,深圳是香港傳統產業的加工廠,那時候,深圳的外貿以服裝、玩具等傳統工業產品以及電子代工為主,而如今,深圳的外貿以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為主。
據海關統計,1997年,深圳對香港地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為11.6%,而到了2021年,比重為74.7%。
前些年,一些傳統制造業不斷從深圳遷出,唱衰深圳的聲音此起彼伏,但這也是深圳騰籠換鳥的必經之路,因為深圳本身的定位是國際科創城市,以金融、互聯網以及高端制造業為主,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深圳地價和成本上漲后,離開也是正常的經濟規律。
以前深圳是香港的加工工廠,而現在深圳園區已引進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五所香港高校共10余個優質科研項目,變化不可謂不大。
這份文件還提到了支持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等國際科技組織在深圳園區設立分支機構,建立與全球主要創新高地的創新創業直通車,實現資本、人才、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的互聯互通;支持深圳香港聯合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深圳園區共建卓越研究中心、前沿交叉研究平臺、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平臺、數字經濟與金融超級計算集群、“量子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資源深度融合。協同香港引進國際頂尖研發型企業,設立聯合研發中心,推動深港及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基礎研究能力躍升。
這讓我想到了今年一月份,國家明確了將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實的舉措支持外資研發中心發展,鼓勵和引導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武漢、西安等區域創新高地布局建設更多外資研發中心。
而深圳和香港打造的河套合作區無論是科技創新的土壤還是制度的開放和改革,都是吸引外資在此設立科技創新機構的巨大優勢。
要知道外資研發中心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現在的深圳在引入外資的時候早就沒有盯著普通制造業了,而是盯著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研發。
引入外資研發中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加速推動引入海外人才,美國的科技創新為什么厲害,因為美國在全球招募創新思維人才的能力非常強,這也是美國在全球高技術市場中最大的優勢。
文件中還提到了研究引入穗莞深等城際鐵路,加快深圳城市軌道交通6號線支線進一步南延至深圳園區等項目建設,實現深圳園區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等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創平臺的軌道交通連接。
這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走廊啊,這讓我想到了長三角的G60科創走廊,途經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等多市,一個是軌道交通、一個是高速公路,一個在大灣區,一個在長三角,這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兩個地區。
綜上所述,一水之隔,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園區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園區組成的河套合作區,未來將成為我國面向全球的重要科技創新高地,拭目以待吧。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