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火事雜談》上個月發表的原創文章,作者禪茶詩書,全國火災調查技術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消防科普專家、應急管理部火災調查專家、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客座教授
所謂“濕毛巾簡單論”是指,過去的消防宣傳簡單地告訴人們,遭遇火災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彎腰低姿穿越濃煙,逃離火場。
之所以把它叫做簡單論,是因為這種宣傳沒能講清楚用濕毛巾捂口鼻穿越濃煙的諸多弊端。
比如,制取濕毛巾可能會浪費時間從而錯過逃生時機。
濕毛巾不能有效過濾濃煙中的很多毒氣,不能保護住除口鼻以外的其他部位等等。
再者說,有時逃了未必生,固守待援反而平安無事。
正因如此,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禪哥多年以來始終堅決地批判濕毛巾簡單論。
也正因如此,禪哥多年來飽受質疑,甚至遭到某些人的詆毀。
濕毛巾輔助逃生的真實效果到底如何呢?
由于這項真人實驗具有很大危險性和很強的現實危害,所以一直無人敢去嘗試。
現在敢嘗試的人站出來了!所以批判濕毛巾簡單論獲得了一項新證據!
這不,據潮新聞客戶端爆料,有記者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了一次真人捂濕毛巾逃生的大實驗!
以下爆料部分實錄,略改動。
8月16日,我親歷了一場“火災”,一場在我消防跑線生涯中最最典型的火災——電瓶車火災。
火災現場到底是什么樣的?我是如何在火災中幸存下來的?以下是我的親歷。
違規停放樓道的電瓶車燃起大火,我距離起火點不到5米。
這是一場由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組織的真實火災逃生實驗,在杭州富陽區的一幢待拆遷的六層住宅樓里進行。與往日大家參加的消防演練不同的是,這次是動真格的實驗,要真的點火,完全按照火災發生的進程來開展體驗。
類似的體驗,杭州消防近五年內才組織過兩場,上一場是兩年多前,我也參與了。
杭州消防在召集實驗體驗者前,特意強調了必須由有經驗的消防跑線記者參加。
消防員直說,火場里到底會發生什么,誰都不曉得,而對于消防跑線記者們來說,所謂的經驗其實也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實驗前,我的腦海里早已浮現了第一次真實火災逃生實驗時的種種畫面。伸手不見五指、濃煙直沖鼻孔、高溫炙烤……這不會是一次簡單的體驗。
這一次,我被安排在了距離起火位置最近的一個房間,直線距離不足5米。
實驗中模擬違規停放電瓶車的場景
實驗開始后,消防員點燃了違規停在樓道里的報廢的電瓶車,而我則在點火前,就進入了一個裝有防盜門的房間,并有一名全副武裝的消防員陪著我,以便應對發生的意外。
現實中,一輛違規停放的電瓶車起火后造成人員傷亡的案例,在我跑線的這些年遇到過很多起。
起火后,安靜的房間里立刻傳來噼噼啪啪的燃燒聲,一股焦味和煙味隨之就進入了鼻腔。“如果這個時候就及時發現起火,立刻逃生疏散,大概率是安全的”,我身旁的消防員說。
由于明確起火點就在我邊上,我顯得比較從容,決定再等等,上個難度。
起火后1分半,現場的情況急轉直下。防盜門的門縫里開始侵入煙氣,并越來越多。大概也就15秒,門縫邊的天花板就被熏黑了。從防盜門的貓眼望出去,樓道里已經漆黑一片,時不時地有大顆的火星閃過。
“該逃了,再不逃就要被困了”,一旁的消防員憑著經驗說。
我按照“理論”經驗摸了摸門和門把手,門已經滾燙,門把手的溫度也在升高。
在我開門前一瞬間,消防員大喊:“別用力開,開個縫先看看情況。”事后他告訴我,如果大力開門,熱浪、濃煙會瞬間涌入,甚至還會出現爆燃。因為我們距離起火點實在太近了。
從按動門把手到打開一條門縫,短短的幾秒里,我腦補了很多畫面。“我到底該怎么逃出去?火會燒到我嗎?萬一被煙熏翻該怎么辦?”
然而,開門后的場景還是讓我愣在了原地。
開門瞬間,一大片天花板在我眼前坍塌。砸在地板上的天花板碎裂成渣,甚至砸到我的腳。緊跟著的就是一股熱浪和火光,雖不至于將人掀翻和燙傷,但足夠擊垮人的心理防線。
濃煙在我眼前滾滾涌向樓梯間,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所謂的“煙氣分層”現象。約3米高的樓道里,1.2米以上是高溫的濃煙,以下則相對安全,沒什么煙氣,也沒有高溫。
起火現場的“煙氣分層”
消防員在身后的拍擊,將我拉回了現實:“快逃呀,再不逃,沒機會了!”
怎么逃?我直立的狀態被消防員狠狠地摁成了蹲姿。對!要蹲下來,因為下方幾乎無煙。
逃的時候要帶啥?我的手邊只有一塊打濕了的毛巾。這其實是大多數消防知識里教過大家的,在火災逃生時,要用一條打濕的毛巾捂住口鼻。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后,我猛呼吸了幾下。確實,那股嗆人的煙氣沒有了。
起火現場
不過,一定要注意,打濕毛巾時,記得要擰幾下,不然濕透的毛巾可能讓你根本無法呼吸。在充滿煙氣的樓道里,再擰毛巾可就是一件特別危險的事了,分分鐘有被煙氣熏倒的可能。
濃煙籠罩前路未知,真有必要“搏一把”嗎?
我蹲下后,用濕毛巾捂住鼻子,在濃煙中艱難行進了約5米,順利地找到了樓道口,繼而得以安全逃生。在樓道里,我短暫仰視了3秒,看到的是濃煙順著樓底,滾滾向上涌去。
逃出起火的廢棄住宅樓,我看到的是,濃煙已經沖上頂樓,住宅樓的整部樓梯都被濃煙充斥。當時我就在想,上面樓層里的“被困者”們,如果像我一樣逃生,可就危險了。
“被困者”被消防員用輔助救生面罩救出
1分鐘后,一名“被困者”在消防員的護送下,戴著消防員的輔助救生面罩從樓梯間里撤了出來。
“我在5樓的位置,我下來的時候,整部樓梯上都是煙了,我艱難地下到大概3樓的位置,已經‘扛不住’了,完全看不見路,濕毛巾也沒有用了,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他說,消防員給他戴的面罩就是救了他一命。
這名“被困者”冷靜下來后,問了一個問題:“我這種情況下,該怎么辦?”
在現實中,像這名“被困者”的情況,已經是到了生死邊緣了。
向上跑?他已經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向下撤離?一塊濕毛巾根本支撐不了。“這就是典型的盲目逃生”,消防員說,很多亡人火災中,遇難者往往就是倒在這個階段。
起火的建筑
那該怎么做?消防員說,如果自己所處建筑有火災發生,在確保自己所處位置沒有大量濃煙侵入且距離起火點較遠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固守現場等待救援。
什么是固守現場?就是冷靜觀察環境,用潑水、堵門縫等辦法,讓煙氣不要侵入,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消防員特別指出,固守待援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所處空間必須有良好隔煙或者防火能力,比如高層住宅,現在一般都是乙級以上的防火門,基本可以保證1小時以上的隔絕煙氣的性能。一般居民家中的防盜門、鐵門,甚至一些木門都是具有一定的防火防煙效果的。“一般來說,在城市火災中,只要不是在起火中心或者附近位置,躲在遠離火源方向并封堵煙氣,‘被困者’是能夠等到救援力量到來。”
被煙氣籠罩的樓梯間
很多時候,當普通人聽到“著火了”的呼救,或者是火災警報時,第一反應是逃。這幾乎是一種本能,但逃一定要分情況。如果逃生路線已被濃煙籠罩,千萬不能有“搏一把”就安全了的想法。
“確保自身安全撤離到濃煙侵入較少,遠離起火源的安全地帶。”消防員說。
當然,每次火災發生一定會有距離火源最近的人員。這些人員必須及時采取逃生措施的。“避開高溫濃煙,快速撤離,有防煙面罩的一定要戴上。”消防員說。
逃生時使用防煙面罩
后續的實驗中,我們也測試了防煙面罩在濃煙環境下的作用,確實很有用——防煙面罩能確保人員在濃煙環境下,不窒息不中毒,特別是可以減少濃煙對于眼睛的刺激,有利于緩解緊張情緒。建議在發現有大量濃煙時就要佩戴,并且在有逃生機會時,佩戴防煙面罩逃生。但這不意味著,戴上防煙面罩后,就可以在火場中橫沖直撞,涉險逃生。
(以上資料來自于潮新聞客戶端)
禪哥要說,濕毛巾不是一點用也沒有,但批判“濕毛巾簡單論”是相當重要的。如果還是照著老樣子去簡單地宣傳濕毛巾,會害了很多人。
身邊小火快點逃,
濃煙襲來趕快躲。
迅速關門把煙堵,
躲火避煙是上策。
那些反對我批判濕毛巾簡單論的人,你們還想再說什么嗎?
以上為趙術學(禪哥)高工的原創文章,在此深表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