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流傳甚廣的話叫: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大概意思是,少年時血氣方剛,易于沖動,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水滸傳》中的暴力元素和熱血場景容易讓他們產生盲目崇拜和模仿,影響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甚至沾染不良習性,所以“少不讀水滸”。
而三國是一個充滿謀略和權術的時代,智謀和策略的重要性遠超過武力和蠻力,老年人經歷過人生風雨,對世事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讀《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時,看到其中的各種陰謀詭計和爾虞我詐,容易緬懷自己過去吃過的虧,醒悟后卻已經時過境遷,英雄遲暮,徒增憤恨,所以“老不讀三國”。
這話沒有對錯,畢竟各花入各眼,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不過,在曉崇看來,無論少年、中年還是老年,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很值得細細品讀:
少年讀英雄,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周瑜,個個都算得上英雄豪杰,人中龍鳳;
中年讀謀略,賈詡、荀彧、司馬懿,許攸、毛玠、諸葛亮,人人稱得上智多星、神算子;
老年讀感悟:三顧茅廬崇尚禮賢下士,官渡之戰如何以少勝多,得隴望蜀謹防貪得無厭……
不久前剛讀完易中天教授的《曹操》,最近又讀完了他的《品三國》(最新修訂版,202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在《曹操》一書里,易教授以幽默、輕松的方式,重現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將曹操塑造得栩栩如生,既展現他傳奇一生的故事,又呈現他鮮活、立體、多面的形象。
易教授眼里的曹操,不僅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風趣聰明、有著兒女情長的普通人,更是一個狡詐中有真誠、既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性格最復雜、形象最多樣的“可愛的奸雄”,曾經的屠龍少年最終變成一條惡龍。
在《品三國》一書里,易教授更是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深度挖掘各類史籍、典故、傳說,不僅將曹操既是英雄又是奸賊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而且從劉備、孫權、袁紹、劉表、董卓、呂布等等各路豪強的興盛衰廢進行了深度剖析,還將諸葛亮、賈詡、荀彧、郭嘉、陸遜、關羽、張飛、周瑜、魯肅等等文臣武將的叱詫風云和忠肝義膽勾勒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嚴格來說,真正的“三國”,僅僅只有從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至公元280年東吳被司馬炎所滅的51年時間。
在此之前,曹丕于公元220年稱帝,因其姓曹,后世稱之為曹魏(魏國);
劉備于公元221年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且因控制范圍主要是益州(蜀地),后世稱之蜀漢(蜀國);
孫權于公元229年稱帝,國號為吳,因其姓孫,且控制范圍主要是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后世稱之為孫吳或東吳(吳國)。
公元263年,曹魏的實際領袖司馬昭向蜀漢發動戰爭,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改國號為晉,后世稱之為西晉。
公元279、280年,司馬炎大舉進攻東吳,東吳末代皇帝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至此,西晉一統天下,結束了漢末魏、蜀、吳三國鼎立以來的割據混戰局面,后世稱之為“三家歸晉”。
不過,無論是以陳壽所著的正史代表《三國志》,還是以羅貫中所著的小說代表《三國演義》,對“三國”時限的定義,基本都是從公元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左右開始,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左右截止,合計約90年。
在中國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這90年可謂滄海一粟,曇花一現。
而這段撲朔迷離、復雜多變、彈指一揮的90年時間里,涌現出來的人物和故事卻是如此引人入勝,津津樂道,如同一顆顆熠熠生輝的寶石,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長河里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賈詡,以及賈詡的故事,無疑也是其中光彩奪目的一顆。
“三國”里的謀士大多有稱號,比如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姜維為 “幼麒”,郭嘉為“鬼才”,徐庶為 “單福”,司馬懿為“冢虎”等等。
賈詡當然也有稱號,只是他的稱號與其他人略有不同:“毒士”,意思是賈詡用計毒辣,計出必成,從不失手。
用現在的話來說,賈詡就是一只妥妥地老狐貍: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老奸巨滑、詭計多端;絕頂聰明、用兵如神;左右逢源、明哲保身。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國》里說,“實際上,賈詡可能是三國史里最聰明的人。”
為了證實易教授的話,曉崇特地在國慶長假里翻了翻《三國志·賈詡傳》。這一翻,發現賈詡果然是個“大聰明”,比塞在高速公路上的那些聰明人要聰明得多。
下面是《三國志·賈詡傳》里記載的賈詡的幾樁聰明事:
一是隨機應變,智退氏人。
(詡)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汗,道遇叛氏,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氏。氏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咸此類也。
這段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是說:賈詡被推選為孝廉郎官,因生病而回老家時,途中遇到叛逆氏人,同行的幾十人都被抓起來。
當時朝廷的太尉是段熲,曾經做過很長時間的邊將,威名遠震。賈詡于是對氏人說,自己是段熲的外孫,你們不要活埋我,我家里的人必定會用重金把我贖回。
氏人由于害怕段熲,不敢對賈詡下手,還與他結盟并送出去,其他人則全部被處死。其實,賈詡與段熲沒有半毛線關系,壓根就不是段熲的什么外孫,他不過是扯虎皮拉大旗,狐假虎威而已。
二是深謀遠慮,不慕虛榮。
卓敗,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眾以為然。后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這段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是說:董卓打敗仗后,大家都很恐懼,心灰意冷,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提議解散隊伍,各自回家。
這時,賈詡提議說,聽說長安在議論要把涼州人全都殺了,如果解散了隊伍,大家都分頭行動的話,那么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把你們捉拿歸案。與其因力量分散而被各個擊破,不如團結一心向西邊走,沿途收編兵卒去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這事萬一成功了,那就以朝廷的名義繼續征討天下;萬一失敗了,到時候再逃走也不遲。大家都覺得賈詡說得對。
后來,李傕、郭汜等人果然占據了長安,論功行賞時,認為賈詡的功勞很大,要封他為左馮翊和侯爵。賈詡堅決予以拒絕,說他的計謀只不過是救命的策略而已,談不上什么功勞。
三是審時度勢,料事如神。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繡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
這段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是說:有一次太祖(曹操)在討伐張繡時,帶兵撤退。張繡要追擊,賈詡反對追擊,對張繡說不能追,追了一定失敗。 張繡不聽,執意去追,結果卻被曹操打敗。
這時,賈詡又對張繡說,現在趕緊集結力量,重新全力去追擊曹操,一定可以獲勝。張繡卻又拒絕去追了,說之前就是因為沒聽你的話才吃了敗仗,現在已經失敗了,還追什么追?賈詡說,出兵作戰要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現在趕緊去追擊,一定會勝利。
盡管張繡將信將疑,但還是聽了賈詡的話,整頓潰散的士兵去追擊曹操,果然大勝而歸。
四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于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于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
這段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是說:太祖(曹操)在官渡抵抗袁紹的軍隊,袁紹派人去招請張繡,并寫了封信給賈詡請求結盟。
張繡想答應,賈詡就公然在張繡面前對袁紹的使者說,回去謝謝袁本初(袁紹),他們兄弟之間(指袁紹與袁術不合)都不能互相容納,卻想要容納天下國士,這可能嗎?
張繡聽到后又驚又恐,覺得不至于到這種地步,私下問賈詡該怎么辦。賈詡對他說,與其與袁紹結盟,不如追隨曹操。張繡說,袁紹兵強馬壯,曹操勢單力薄,雙方又在打仗,怎么能去追隨曹操?
賈詡說,正因為如此,才更應該追隨曹操,千萬不能遲疑,原因有三:
曹操是奉天子以令天下,政治站位高,名正言順,這是其一;
袁紹本來就已經兵多將廣,我們這點微不足道的隊伍去追隨他,肯定不會受到重視。但曹操屬于弱不禁風,他要是得到我們的鼎立相助,對他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一定非常高興,必然看重,這是其二;
凡是有志于稱王稱霸的人(比如曹操),一定不會斤斤計較個人恩怨,反而會把我們作為榜樣,向天下人表示自己的寬宏大度和以德服人,這是其三。
后來,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兵歸服曹操。曹操見到他們果然很高興,親自拉著賈詡的手說,你是使我的威信顯布于天下的人,并且上表朝廷,推薦賈詡為執金吾,又封他為都亭侯,升遷為冀州州牧。
《三國志·賈詡傳》記載,文帝(曹丕)即位后,任賈詡為太尉。這是當時魏國中央的最高軍事長官,武官之首,統帥兵馬大權。后來又進封賈詡為壽鄉侯。
賈詡活到77歲才逝世,超過同時代的周瑜(35歲)、魯肅(46歲)、諸葛亮(54歲)、曹操(56歲)、劉備(63歲)、孫權(71歲)等一干英雄豪杰,甚至比號稱“干得好不如活得久”的司馬懿(72歲)還多活了5歲。人生贏家也就如此吧?
此前曾看過網絡上的一個段子,名為“假如潘金蓮不開窗戶”,大意是說:
假如潘金蓮不開窗戶,那個撐窗戶的棒槌就不會掉下來;棒槌不掉下來,潘金蓮就不會遇到西門慶;
遇不到西門慶,他們之間就不會發生那么多故事,武松也就不會打死西門慶,也就不會被逼上梁山;
武松不上梁山,方臘就不會被擒;如果方臘不被擒,以他的實力就可能取得大宋江山;
方臘得到江山,就不會有靖康恥、金兵入關,也就不會有后來的大清朝;
那也就可能不會閉關鎖國,不會有鴉片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或許早就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雖然這只是一個段子,其實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尤其從歷史進程來說,小人物改變歷史進程的事情并不鮮見。巴西熱帶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了一下翅膀,兩個月后,在得克薩斯州掀起了一場龍卷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推演到賈詡的身上,假如當初氏人識破了賈詡的花言巧語,果斷將他埋了,就不會有后來的獻計李傕、郭汜的反攻長安了,也就不會有輔佐張繡的“敗兵取勝”以及后來的“勸張歸曹”; 沒有“勸張歸曹”,就不會有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也不會有后來的孫權在江東崛起、劉備在益州稱帝……
三國的歷史也就改寫了,中國的命運也就改變了。 與潘金蓮沒有打開窗戶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全文完)
(曉崇原創。部分文字參考網絡資源,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煩請聯系曉崇刪除,謝謝。2023年10月于廣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