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遲凡樂
1990年,帶著一種對大型國際賽事的饑餓,中國人克服了無數困難,幾乎以舉國之力辦下來這次北京亞運。
我們這代90后,雖然沒能親眼目睹中國第一次辦亞運會時北京的盛況,也大概從小就聽過那些傳奇般的北京亞運故事:那屆亞運會的會歌實際上是《高舉起亞運會的火炬》,但所有人都記得的,是宣傳曲《亞洲雄風》和它標志性的歌詞——“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當舉辦該屆亞運會的財政預算不足以覆蓋支出時,全國超過1億人參加亞運捐款,募得數億元支持了北京亞運的建設工程。還有為中國爭得奧運首金的許海峰,作為火炬手點燃亞運圣火;以大熊貓巴斯為原型的吉祥物盼盼……
所有這些故事和細節,都提醒著我們那一屆北京亞運會舉辦的艱辛和不易,以及當時中國人曾投射在亞運上的巨大期待。可見北京亞運從一開始就承擔著許多體育之外的額外重負。
1990年北京亞運會宣傳海報
但等到我們長大一些,親眼見證中國第二次亞運會的舉辦時,所感受到的氛圍已經大為不同。那是2010年的廣州,接在08奧運之后,中國似乎已經沒有什么要“證明”的了。回憶那屆亞運,觀眾津津樂道的大多是一些賽場上的記憶:中國女排的逆轉奪冠,林丹和李宗偉英雄相惜,劉翔保持的男子110米欄賽會記錄13秒09,蘇炳添第一次參加亞運,王治郅最后一屆亞運、賽后脖子被掛滿12枚獎牌的場景,等等。
廣州正好是我的家鄉,因此對我個人而言,對2010年廣州亞運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賽場上的閃光。當時已經升讀大學的我,搭乘那時候剛開通不久的武廣高鐵離開廣東上學,在宿舍里和幾位天南海北的室友一起用筆記本電腦圍觀了開幕式。在屏幕中,我第一次看到剛投入使用不久的廣州塔,教室友“小蠻腰”的粵語如何發音,約好將來帶他們去廣州吃早茶。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和一座城市基建之間的復雜關系,城市文化如何因為一次國際盛事所提煉、補充,我和同學們通過一起收看亞運建立起我們第一份成年后的、自主選擇的友情。這些和賽事本身無關的事件,組成了我對那屆亞運的記憶錨點,并且比起過去那些與國家敘述更緊密的集體記憶而言,這些錨點似乎更常是城市的、個人的、輕松的。
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后的紙媒報道
亞運會畢竟是洲際大賽,不是全球性的,在很多項目上競爭的意味沒有奧運會強,獎牌榜向來也沒有太多競爭懸念。因此,當北京亞運到廣州亞運這中間的20年過去之后,當我們已經不再需要通過舉辦大型賽事或者通過追逐金牌來體現我們的現代化進展之后,我們對亞運會的參與和觀看都產生了變化,心態也變得更加輕松了。
回顧來到尾聲的本屆杭州亞運,會發現我們正在進一步變得輕松。
這屆亞運,關于獎牌數量的討論在社交網絡上基本已經不見蹤跡。翻看騰訊體育里的網友討論,大家最津津樂道的,都是那些競技之外充滿溫情、展現著人性當中美好的部分。
48歲的丘索維金娜三次宣布退役、三度復出,又出現在了本屆亞運會上。圍繞著她,過去曾經有“為了兒子治病不得不堅持”的故事,但如今兒子已經康復,她繼續站在賽場上,享受體操帶給她的快樂,用不斷延長的體育生命告訴我們,生理極限可以被熱愛和投入打破。當記者問她繼續下去的動力究竟是什么時,她只說體操讓她感到幸福和快樂,“我為什么要停下我喜歡的事呢?”
本屆亞運上丘索維金娜登場畫面,來源騰訊直播間
類似的故事還有戰勝白血病重回賽場的池江璃花子。在東京奧運復出之后,池江又再次來到亞運。當她最終在杭州站上了女子50米蝶泳項目領獎臺時,全場響起了致敬的掌聲。她和張雨霏約定好的那個擁抱,也展示著真切的情感可以跨越許多藩籬。同樣觸動人的友情還有跳水組合陳芋汐和全紅嬋,當被問到單人跳還是雙人跳壓力更大時,她們一人認為“有她在旁邊沒那么緊張”,一人認為“單人就算我輸了也還有她”,不同答案背后是同一種珍貴的信任。
本屆亞運上張雨霏和池江璃花子擁抱的畫面,來源騰訊直播間
比起戰績,熱搜上更常見的是“被亞運會的氛圍可愛到了”這樣的話題。本屆亞運會,DJ和他們放的BGM搶了不少比賽風頭。在社交網絡和騰訊體育社區上,網友把本屆亞運的BGM稱為“整活兒天花板”,“亞運會沒一首BGM是白放的”。在游泳比賽前放的新晉“杭州市歌”《千年等一回》,把《你要跳舞嗎》改成“你你你你要跳水嗎”……另外,騰訊直播間內為女籃制作的奪冠短片用了鹿晗的音樂,其后“女籃BGM 鹿晗勛章”詞條也沖上了熱搜,這樣流行文化和體育的結合在本次亞運期間經常可見。
在溫情的敘事和可愛的氛圍之下,競技場的劍拔弩張和國際盛事的嚴肅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
這種輕松的感受也在于,觀看亞運的負擔和門檻進一步降低了。假期期間,許多人也許沒有大片時間收看完整賽事,但各種精彩片段、奪金時刻和運動員幕后故事等碎片內容,都在視頻號、騰訊視頻、騰訊體育、騰訊新聞等各種產品中隨處可見。我們不用特別主動去關注亞運,也不會落下重要的賽事資訊。我是在外出路上,在王者營地 App 上收看亞運會王者榮耀比賽的,在一個游戲社區和玩家們一起看電競項目,體驗絲滑。
本屆亞運上電競賽事直播,來源騰訊直播間
說到電競,本屆亞運會是電競首次進入亞運正式賽事的里程碑。騰訊旗下有四款產品入選了亞運電子競技項目,借著這個普及機會,他們推出了電競題材紀錄片《競于我》。在影片中,從來不玩游戲的許知遠,作為電競行業的外來者一一探訪《和平精英》選手、游戲設計師等相關人員。在和騰訊光子工作室群總裁陳宇的交談中,曾經熱愛《星際爭霸》、當過游戲站長的陳宇,提到他在當初信息閉塞的環境中,通過各種縫隙找到資訊去學習、訓練的經歷時,兩人生出感嘆,“所以開放性是最重要的”。
沒錯,“開放性”。這個關鍵詞,也許正是這次杭州亞運會氣質上很好的概括。
疫情的消散,讓運動員們比起冬奧時可以更開放地游覽杭州(組團購物)、和觀眾打交道;電競、滑板的加入,提升了傳統體育的開放性;觀眾的輕松心態、DJ對賽場氣氛的活絡、各種官方玩梗,這些都讓亞運會的整體氣質變得開放了,不那么像傳統意義上的大型賽事了。
也許多年以后,當我們回憶2023年杭州亞運會,我們會首先記起的就是這種開放性對我們的滋養。
騰訊《贏戰亞運》節目截圖,來源騰訊直播間
這種開放性也體現在觀看的形式上。1990年北京亞運,彩色電視機仍未全面普及,人們甚至需要蹭著鄰居的彩電來共同收看;2010年,我們在電視、PC電腦端收看亞運直播;到了今天,我們甚至不需要退出微信,就能在騰訊的直播間里,全程收看亞運賽事。騰訊的主直播間《贏戰亞運》每日提供長達14小時內容直播,還有十余個分項直播間,覆蓋了網球、乒乓球、電競等專項賽事。我們觀看亞運會不再受到媒介和載體的局限。
盡管在9月中旬才“壓哨”成為亞運會的持權轉播商,但騰訊多年來的大賽報道經驗、NBA等頂級賽事的運營經驗,以及豐富的解說資源,仍然足以為亞運轉播保駕護航。前天晚上剛打完的女籃金牌決賽,許多觀眾就是在騰訊直播間里,配合著王兆豐、管澤元、美娜這幾位籃球迷熟悉的解說和主持,以及前女籃運動員邵婷的專業解說,觀看了全場比賽,見證了中國女籃的奪冠瞬間。
女籃決賽直播中的騰訊直播間
騰訊在本屆亞運會的主題口號是「燃競每一刻」。過去,品牌宣傳語中提到的“每一刻”,通常都是一種寬泛的修辭。但現在,用戶是真的能在任意時刻,通過騰訊旗下產品,觀看亞運上任意時刻的精彩。借助騰訊強大的興趣內容分發能力,海量的內容也能穿透人群,和喜愛它的觀眾雙向奔赴。
這種觀看和90年代、10年代的觀看都大不一樣。在技術發展所推動的內容消費轉型之下,也許我們很難重現全國人民坐在電視機前共同關注一場比賽的那種集體儀式,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收看大型體育盛事的方式和角度。但同樣美好的是,在像騰訊這樣的平臺所提供的亞運內容的包裹之下,我們又一次擁有了一段關于成功舉辦和參與亞運的集體回憶,而它指向的是輕松、溫暖和開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