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紅色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陜西省興平市一支考古隊在勘探一處古墓時,忽然在地下1.5米深的棺槨夾層中發現數件神秘器物,將其一一羅列,眾人看清原貌后紛紛震驚不已,有人推測這是一座夫妻墓,也有人推測是戰神霍去病的墓穴。
他們究竟發現了什么?這處古墓的主人又是誰?
施工偶然挖出大型墓葬群
某天,施工隊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處古墓,擔心繼續工作下去會破壞古墓,他們立即將這一發現報告給了相關的部門,很快來了一批考古隊來到古墓的發現地,考古隊員對古墓進行勘探后發現這里竟然隱藏著三百多座大型墓葬群。
為了辨認墓葬群,考古隊員對墓室進行了編號,然后分批進行挖掘,其中一隊考古隊員對M84號墓室進行了詳細勘探,他們發現這處墓室的棺材使用的是一種非常廉價普通的杉木,這種木材非常多,所以價格便宜,通常普通人家會買杉木棺來墓葬。
圖1
考古隊員幾乎立刻就推測這處墓室的主人不是什么達官貴族,而是一名普通人,然而當考古隊員從足廂和南邊廂中清理出數十件陶器后,動搖了剛才的推測。
這些陶器共有20多件,另外還有大量的陶質郢爯,它們都是楚地的鑄幣,也被當作冥幣,在楚國十分流行,其中郢的意思是楚國的一處都城名稱,爯則是楚國當時的重量單位,這類冥幣被用于喪葬。
除此之外,還找到了很多土銅鏡、陶鼎、陶杯等,還有被稱為印子金的印章和陶制半兩錢,這些都是秦朝統一六國后才出現的貨幣,大多流通在楚國時期,體現了西漢早期的特色。
黃金屬于貴重的金屬物品,很多古人會用陶器來模仿黃金的貨幣隨葬,因此它們的出現佐證了這處墓室是來自西漢初期。
而在它的不遠處,距離M84號墓室13米的地方,還有一座M82號墓室,在這處墓室中,考古隊員有了更多驚喜的發現。
圖2
M82號墓室從外觀來看比M84號墓室要更完整,占了很大面積,因為兩處墓室的距離相隔不遠,所以考古隊員起先推斷這兩個墓室可能是夫妻墓。
然而,M82號墓室顯然不止這些驚喜,首先是棺材使用的木材是金絲楠木,考古隊員發現它時它的紋路依然非常清晰。
眾所周知,金絲楠木不僅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都因其長壽耐用而被當作珍貴木材使用,古人除非是貴族人家,普通人家里是用不起金絲楠木的,它不僅造價昂貴,保存的時間也足夠長久。
棺蓋上面鋪了一層斜紋編織竹席,棺蓋則是用了五塊木板,按照東西方向的排列組成的,勘探到這里,考古隊員不由得疑惑,為什么這座墓室的棺材用的是金絲楠木,且棺蓋特殊,而旁邊的M84號墓室卻用了普通的杉木呢?
考古隊員接著挖掘M82號墓室,他們幾人合力小心地揭開棺蓋,發現了天花板是用十塊木板鉚合后拼接而成的,上面還雕刻了云鳥的紋飾,做工十分精細。
圖3
千年墓室出土神秘文物
在進入這座跨越數千年的大型墓葬群后,考古隊員陸續發現稀罕的古代器具,隨著勘探一步步靠近戰亂中的西漢時期,而在打開了M82號墓室后,才發現令人震驚遠不止于此,這里竟然有20個人俑。
這些人俑都是用整塊金絲楠木雕琢而成,其中有8個站立俑,12個坐俑,它們光從外觀造型上來看已經堪比真人,無論是站立的姿態還是坐著的,都是在模仿著侍從們生前的工作狀態,它們在精雕細琢的刀工下栩栩如生。
此外,人俑的手足采用的都是榫卯結構做成的拼接,這也側面展現出古人在榫卯技術上的自信和先進之處。
有專家推測,這些人俑均是陪葬俑,它們代替侍從們陪主人下葬,這在以往,隨主人陪葬的都是實打實的人,尤其是商周十分流行人殉葬,后來在秦漢時期流行了用假的人俑代替侍從陪葬的方式。
圖3
一般在王宮貴族的墓穴中,會使用人俑來陪葬,而制作人俑的原料不盡相同,有的是用木材,有的用陶土,比如兵馬俑就是用它制作而成。
能夠舍棄用真人陪葬的方式,改為用陶土或木材制成的人俑陪葬意味著社會在向前進步。不過這也更加佐證了墓穴的主人生前是貴族人家,生活方面十分優越。
此外,考古隊員還在棺槨中發現了樂器瑟,瑟的原料也是采用的金絲楠木,因此它的保存比較完整,長度有37.5厘米,高度有3.4厘米,只有瑟弦在經年累月中發生斷裂。
在西漢時期,人們常常將瑟和芋搭配在一起,芋代表著歌舞,瑟就是曲,芋瑟之樂的奏樂組合在古代歌舞宴會中十分普遍,而這種樂器也只會出現在一些權貴的家族中。
這時,有關墓主人的線索還不夠明確,只能知道他來自王公貴族,家境優越,至于他是從事文職工作還是擔任武職并不清楚。
但很快,一名考古隊員發出震驚的聲音,只見出現在眾人眼前的赫然是一個古代的稀罕武器——繳。
圖4
繳是綁在箭矢上面的繩,人們常常在活捉鳥類的活動中使用這個武器,其實說它是武器并不準確,因為它并不被用作戰場,而是用作為王公貴族提供娛樂的狩獵活動中。
比如當鎖定好天空中的一個目標后,可以在鐵質的箭簇箭矢上綁上繳,然后再用它射向飛翔中的目標,比如鳥類,當它纏上鳥類的身體和翅膀后,鳥便被拖拽著墜到地面,古人用此方法來活捉獵物。
這是種娛樂手段,也被叫做弋射,是古代只有貴族階層才會使用的,算是社交工具的一種。
在《周禮·夏官·司弓矢》的記載中就曾描述過古代盛行的弋射,這種娛樂手段流行在東周和兩漢時期,在《論語·述而》中則記載到,弋不射宿。這寓意著一種準則,意思是不能射停歇中的鳥。
此外,在《晏子春秋·外篇第七》中還記載到,景公好弋,燭鄒主鳥而亡之險些被殺。這種娛樂手段在東周時期后就漸漸衰弱了。
現在在來自漢代的墓中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甚至還能看見細線的繳,令考古隊員們都十分驚喜。
圖5
而緊接著,隨著陸續有和武器、兵器相關的器物被挖掘出來后,他們就離真相越來越近了,因為除了繳,考古隊員甚至在槨室中發現了長矛。
一般王公貴族中除非有喜歡收藏兵器的以外,常人是不會選擇一件兵器當作陪葬品的,所以當長矛出現時,考古隊員和專家就已經能夠結合墓穴的年代和相關的文物推測出這人會是個大將軍之類的角色。
揭秘真相,大將軍霍去病之墓
仿佛是在幫助考古隊員縮小懷疑對象的范圍,他們在邊廂的中部位置又發現了漆弩,這種兵器適合遠射,它的組成部分有三個,弩弓、弩機、弩臂,特點是準度很高,有很強的殺傷力。
它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這處墓穴的主人來自西漢,并且是個擅長舞刀弄槍的大將軍,那么究竟誰會符合這些特征呢?考古隊員忽然想到了霍去病。
霍去病年少成名,一路披荊斬棘,為漢武帝劉徹排憂解難,將匈奴一再逼退,是他們聞風喪膽的戰神。
圖6
他17歲擔任侍中,打從一開始就跟著劉徹,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同時騎射方面也不甘示弱,劉徹有意培養他,便教授他孫子兵法。
雖然霍去病拒絕了,但劉徹并未對他失望,反而更喜歡他英勇果斷的一面,尤其是霍去病堅定認為不滅匈奴何以家為,更讓劉徹欣賞這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
公元前123年,年僅18歲的霍去病和舅舅衛青出兵打仗,在首場戰役中,霍去病就和掩護他的800名士兵端掉了匈奴人的指揮中心,斷了他們的智囊,又緊接著俘虜和殺了超過2000人,霍去病從此一戰成名,劉徹大喜,立即將霍去病封為冠軍侯。
霍去病的驍勇善戰,不僅收獲了劉徹的贊賞,還得到了民間百姓的支持,又過了三年,霍去病再次被劉徹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在這期間,霍去病奪回了絲綢之路河西走廊,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117年,年僅23歲的霍去病正要被劉徹派去徹底剿滅匈奴殘黨,卻在出發前忽然死亡,有人推測是病逝,有人推測是謀害,真正的死亡原因至今都未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圖7
劉徹感念霍去病,便選擇將其厚葬,按照西漢的喪葬習俗,他們將谷紋青色玉璧懸掛在墓主的頭部上方位置,隨后,又在尸骸上用了7件形狀各異的玉器。
這些玉器都是動物的外觀,其中長條狀的玉蟬代表著讓亡者的生命得以延續的意思,而其他玉器各有不同,在漢代人的思想觀念中,如果不想讓一個人的靈魂離開就需要堵上人體所有空的地方,保護尸骸。
包括人俑、陶器等多達100件珍貴器物都代表著劉徹對愛將的不舍和尊重,雖然霍去病離世突然,但他的光榮事跡在歷史的留存下依然被人牢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