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雕塑宋韻——藝術創作工程與展覽”在浙江省文化館程允賢雕塑館開幕。本次展覽為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資助項目,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主辦,浙江省文化館程允賢雕塑館承辦,杭州美創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協辦,東方雕塑工作室、東方雕塑藝術研究所策展團隊策劃。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原院長楊奇瑞教授致辭并宣布展覽開幕。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鄭靖 ,浙江省文化館副館長張國樟,杭州市雕塑院院長林崗,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錢云可 ,中國美術學院東方雕塑工作室教授陳漢分別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學院東方雕塑工作室教授朱晨主持。
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學院東方雕塑工作室教授朱晨主持
出席開幕式的還有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當代纖維藝術研究所主任施慧,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于小平,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張克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原藝術鑒藏系主任何士揚,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吳敢,原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現任動畫與游戲學院黨委書記潘曉蕾,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馬海燕,浙江省文化館視覺藝術部主任陳政,以及中國美術學院代表師生們,還有致力于東方雕塑研究與創作的同道們。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鄭靖致辭
鄭靖表示舉辦宋韻雕塑展覽,是對文化事業的推動,是對許江院長提出的東方美學研究的回應。宋韻展覽是對東方美學與雕塑研究的具體落實,是研究的開始與過程的呈現。希望借此展覽為教學和科研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同時也展望更好的未來。
浙江省文化館副館長張國樟致辭
張國璋代表浙江省文化館衷心預祝雕塑宋韻展覽圓滿的成功,也深受這次展覽的知識水平所啟發。他曾經也從中國畫入手進行了東方美學的研究,已發表許多文章,并出版了一本書,目的是普及這方面的知識,也認為應該從雕塑中提取東方美學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比如城市建設和鄉村美學等領域,使我們的社會更美好。同時希望雕塑在大眾中推廣開來,能得到大眾、教授和同學們的支持。
杭州市雕塑院院長林崗致辭
林崗表示宋韻展覽是回歸到了中國人審美框架的反省和發展的課題上。我們學生需要培養中國審美,樹立文化自信。對于展覽,要在對宋代文化敬畏中生長根基,帶來文化自信和復興的可能性。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錢云可致辭
錢云可作為本次展覽的創作者之一,表達了對東方雕塑工作室的敬佩之情,指出在四個工作室中東方雕塑工作室是舉辦的展覽次數最多的。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象山藝術公社,他們都展現出了卓越的工作室精神。他們在一流課程、教材建設等方面的貢獻讓人非常佩服。作為雕塑系的主任,他充滿期待,不僅針對東方工作室,也包括其他工作室。雖然東方工作室的歷史較短,資源較有限,但我們擁有悠久的傳統,時間和文化自覺。期待每個人都能夠認真總結經驗,成為學科建設中的關鍵力量。
中國美術學院東方雕塑工作室教授陳漢致辭
陳漢表達了對策展團隊,嘉賓和贊助單位的感謝,他表示生活在杭州、沐浴千年宋韻文化的土地,讓我們能夠感受、品味和雕塑宋韻,將其視為時代的恩賜,強調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文化復興時代。最后,他再次強調雕塑的自然流露標準,并表達了對藝術家和參與者的感激之情,感謝所有支持這次展覽的人。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原院長楊奇瑞致辭并宣布展覽開幕
楊奇瑞對本次展覽給予高度評價,稱贊了工作室的高水平作品,品質感和認可度。作為學校老師,他表達了對工作室在研究和教學領域的真誠努力的認可,以及學術堅守的自豪感,也指出多代學生在工作室的研學過程中的卓越表現,專業的建立需要多代學生的努力,還特別強調了東方雕塑工程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學校在新時代中建立建構東方美學的一部分,以及繼續探索的必要性。最后,宣布展覽開幕。
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作品主要來自“雕塑宋韻藝術創作工程”團隊,包括中國美術學院東方性雕塑工作室與東方雕塑研究所的師生及以及相關藝術家。作品圍繞“宋韻”主題,以“宋代雕塑的當代轉化”為創作方向,通過研究宋代雕塑遺存的造型特征、材質肌理、工藝技法與空間構造等方面,從中提取“宋韻”精神,結合藝術家個人藝術風格進行當代轉化。展覽由四個板塊構成:
“造境之韻”——宋韻文化與雕塑的場景化營造
“物象之韻”——宋韻文化與雕塑的物象化表達
“器化之韻”——宋韻文化與雕塑的器物化再造
“研習之韻”——宋韻文化與雕塑的研學與轉化
造 境 之 韻
“造境之韻”展覽現場
陳漢《孤山》系列
朱晨《器象系列》
“造境之韻”致力于雕塑場景化的表現,通過對自然意象和山水元素的提取與營構,人山輝映,探索如何將這種極具東方性的山水造境美學運用于當代雕塑創作中。通過雕塑藝術言語,表現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合一的思想以及當代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物象 之韻
“物象之韻”展覽現場
“物象之韻”意在以宋代文化的“求真”精神,應物象形,通過雕塑的形式對生活中的人物、動物、植物等進行物象化,透過具體的造型來表達形象內在之“真”與“實”。
器 化 之 韻
林崗《清音》
“器化之韻”展覽現場
“器化之韻”意在將宋代文化對于日常生活的藝術化觀照,通過雕塑的器物化形式進行當代的傳承與轉化。道器之間,由形而下之器,探索形而上之道。
研 習 之 韻
“研習之韻”展覽現場
“研習之韻”板塊展現的是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團隊成員圍繞“雕塑宋韻”主題,開展了宋代文化的考察和學習、宋代雕塑經典的臨摹和“宋韻”主題雕塑創作等幾個方面的活動,尤其對浙江省內宋代文物古跡、雕塑、器物等遺存進行了考察、研究和臨摹。守常達變,通過對宋代美學精神和造型手法的研習,最終進行了一系列的創作實踐。
研討會現場
當天下午,召開了“雕塑宋韻”藝術創作工程與展覽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嘉賓與師生針對展覽的四個板塊主題以及東方雕塑的研究現狀與前景、東方雕塑的教學模式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研討會由陳漢教授主持。
展 覽 現 場
部 分 作 品
楊奇瑞《千秋瓦》
周雷《布袋和尚》
林崗 《清音》
朱晨《器象系列》
錢云可《米芾拜石》
陳漢《鏡山》
翟小實 《彼岸系列—渡》
章之珺《透體系列》
管厚任 《和而不同》
曾齊寶 《五臺山記》
安之堃《同學胸像系列——學濤》
陳政 《故城5號》
朱洪濤《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鐘》
譚濤《石塔系列3》
李智敏《起源》
王榮《河中》
陳偉《彷徨等你》
凌志翔《鵝湖之會》
趙文超 《弘一法師》
胡剛帥《新·玦》系列二
王工一《古典彩繪繧繝技法研究—蓮瓣》
林生錦《游》
陳偉坤《漁樵》
華志驕陽《吾誰與歸》
閆睿《小蘭》
衛镕霆《園之相》
吳啟鵬《人間四月天》
鄧文韜《大“象”》
譚雄《應物象形系列——地包天》
方劍《凈土》系列4
孫大霖《打包山水》
李群《母愛4》
王哲君《器與景》
吳洪業《我和他們都存在》
陳翔宇《感知萬物》
任峻《“見字如面”-畢升》
賈童童《頌瓷》
趙歐《蛾蛾》
陳海月《峙》
林巳琦《和》
陳舒婷《蹴鞠童子》
王宛藍《臨南宋石刻公園石羊》
余婕《文人雅事》
戈凌峰《云外》
陳泉琿《入云》
劉楠超《浮雕宋代雜技品》
任安恬《臨摹宋代俑》
崔忠秋《宋代仙山樓閣人物雕塑臨摹》
朱文琪《奔奔》
汪凌《迢迢牽牛星》
林婉伊《盛物》
林婕《坐、臥、立》
方溢煬《紅黎明》
陳紹薇《望零丁洋》
合作/出版/投稿:13381187142(微信)
了解更多雕塑學術、展訊、相關雕塑行業資訊請關注雕塑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