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長在土地上,種糧需要有田地,家住皖西南山區(qū)有一位大爺,由于多種原因,他自家沒有水田,不過,卻每年能收獲18000多斤稻谷。這是怎么回事呢?日前,攝影師一行到山村采風(fēng),看到村里的水泥地上曬著滿是水稻,村民指著地上的水稻說,都是那位大爺家的。
大爺生活在農(nóng)村,原來。近幾年,當(dāng)?shù)馗黜椊ㄔO(shè)如火如荼,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新修建的高速公路和鐵路也是從村中穿過,還有村里搞建設(shè),不得不占用大爺家的田地,就這樣,在大爺以為自己不用再種田了時,卻又發(fā)現(xiàn)了收獲水稻的“秘密”。
村里不少村民在外打工,有些田地?zé)o人耕種,大爺便將其翻耕出來,種植水稻。另外,新規(guī)劃的項目尚未開工,大爺也將沿線的水田種植了水稻,這才有了沒有田地卻年收18000多斤稻谷的事。大爺成了村里年收水稻最多的人家。可是,這對村民的生活有了“影響”。
本來,大爺收獲那么多的水稻,與其他村民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然而,水稻收割后,需要有地方晾曬,大爺看中了村里的廣場,可是,廣場上安裝了多種健身器材,如果把稻谷曬在廣場上,村民怎么健身鍛煉?對此村民們很大度。
當(dāng)?shù)弥鬆斝枰罆竦竟鹊氖潞螅迕駛兌颊f,“曬吧,近段時間,我們不在廣場上健身鍛煉。”此話一出,讓大爺很是感動。村里還有村民種植了自家的田地,但收獲的稻谷比不上大爺家的多,稻谷收獲后,只需要在自家屋前或屋頂上晾曬就可以了,而大爺種植了多戶人家的田地,晾曬自然成了一個問題。
和大爺一樣,村里還有一位老人也“撿”別人家水田種植水稻,雖然收獲的稻谷沒有大爺家的多,但每年也能收割到近萬斤水稻。
“我有耕田的機器,插秧、收割等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種植的水稻算得上是撿來的。”老人說,他把種植的水稻除自家人吃留下一部分外,剩下的全部曬于,然后碾出米再賣。
兩位老人雖然都已經(jīng)近70歲了,但身體都很硬朗,成了村民們心中最勤勞的人。大爺表示,正是自己勤勞,才擁有好的身體。
小溪里有不少鴨子,這是老人家養(yǎng)殖的,田里的稻谷收割后,再過兩天,老人便將鴨子放在水田里放養(yǎng),讓鴨子吃再生稻谷。
大爺自家沒有稻田,卻每年能收獲不少糧食,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件“怪事”,而大爺覺得,只要勤勞,總會有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