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變了
從宋朝取消宵禁之后才有的宵夜,到現在燈紅酒綠的夜市場,大幾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夜生活。這一方面當然表明,人類的夜晚變得更安全了。而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的人,開辟白天之外的時間。
人類改變了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休息不再只屬于夜晚,它變得更加自由了。夜晚不再是寂靜的代表,它也更多地有了欲望滿足的意義。
世界從晝伏夜息變成了日夜兼程的樣子,但不論怎么變,人類取悅自己的方式還是集中于吃吃喝喝,滿足本能欲望這一點沒變,只是換了個時間罷了。
2
身不由己
一部分人白天勞作,只有在夜晚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時間”。為了讓這部分人能度過一個更加愉悅的夜晚,商家們投入到夜經濟。于是,另一部分的人在夜晚失去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又投入到勞作中去。
前兩天同事還對我發表感嘆:“早上8點到晚上6點過得好慢,晚上8點到早上6點又過得太快了。”她是白天上班的人。
餓了么的數據顯示,從夜間消費時段來說,21點-22點是夜間消費高峰;而“90后”、“00后”更是其中的消費主力。男性在夜宵場景中的TGI(偏好度)貢獻值最高;
*《白領夜宵報告》顯示,有接近一半受訪者表示吃夜宵的原因是為了朋友聚會,還有30.7%的白領在結束了一天勞累的工作后選擇用一頓豐盛的夜宵來犒勞自己。
白天身不由己的年輕人,宵夜的悅己屬性十分強,他們需要在夜晚的美食中犒勞一下自己,以此補償一下失控的感覺。
就像走進商場,商家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能讓你空著手出來。很多時候“消費”已不是“我”的需求,可它最終卻變成了“我”的需求。在夜市場里,作為消費者的你,依然身不由己。
各大商家、便利店、小攤販,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讓你覺得大晚上的必須得吃點啥。喝的有靈魂小啤酒,葷的有燒烤麻辣燙,素的有魔芋豆腐干,怕胖的還有無糖氣泡水,甚至還有養生的燕窩牛奶紅酒……
在宵夜面前,人好像越來越難分清楚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是需求,還是欲望。是餓了,還是饞了?
不管是什么,都是商家想要的。他們不僅能解決你的餓,他們更需要你的饞。用他們的話來說,沒有需求,創造需求。
在這些五彩斑斕的誘惑中,你驚奇地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貪婪,更饞時,你早已墜入更大的失控感中,身不由己。
3
越吃越香的宵夜
吃,是一件滿足本能欲望的事情,是享受的。也是為數不多的視、聽、嗅、味、觸覺五大感官都參與的行為。
廣告設計都圍繞著刺激五大感官展開,每個人的意志力都在接受挑戰。有的圖片(視覺)誘人,有的聞著香(嗅覺),有的提供免費試吃(味覺),伴著激情的音樂(聽覺),甚至還有的是賣慘,主打可憐、不容易的情感牌……不管你餓不餓,總有一款能打動你。
從這個角度來說,宵夜就是一個人在睡前給自己開啟的一次“全套享受”的體驗。面對如此直接的欲望滿足,有的人接受。但有的人未必接受。對于他們而言,每天晚上都要做選擇——吃不吃?這是一場健康道德與邪惡欲望的斗爭,一邊享受饕餮美欲,一邊享受罪疚自責。宵夜讓他們同時有了快樂和負擔,每晚都折磨著精神和肉體。
淡淡的罪惡感讓宵夜變得“更香”了,仿佛在干著一件“不應該干的事”似的,就像談了一個“壞壞的”男朋友一樣。
那些把宵夜越吃越香的飲食男女,到底想獲得的是什么,他們到底是哪里“餓”了?
4
食物與關系
當我們觀察一個吃奶的嬰兒喝飽之后所呈現的那種滿足感,真有點“醉”了的意思,這時你再給他任何誘人的食物,哪怕是他最愛的母乳,也不會吃了。隨著嬰兒的長大,情感的需求大都通過嘴部完成。比如,當嬰兒吸允手指或安撫奶嘴,就不是因為餓了,而是對外在的探索,或對內在需求的安撫。
再大一點,咀嚼這個動作是可以帶來快感的。當嘴唇、舌頭觸碰食物,撕咬時,可以緩解焦慮的情緒。成年人的宵夜,就像嬰兒的安撫奶嘴,具有極強的安撫情緒的作用。我想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有時想吃東西不是因為餓,是感到嘴寂寞。
胃裝載的是賴以生存的食物,也是外來物,食物代表了外在世界進入我們身體的東西。一個人對待食物的態度,也反應出他與世界的關系。
當食物可以打發寂寞時,內在的匱乏得以填補,這說明,這個人與世界的關系對總的來說是好的、有益的、能提供支持的。反之,如果食物都不能驅散寂寞的感覺,胃就填不滿了。這種遺憾和不甘,也正是一段關系留下的感覺,埋在無意識的行為中,在宵夜里露出了“馬腳”。
我來舉幾個例子:
一、外面的東西不干凈
老一輩的人總說“外面的東西不干凈”, 而年輕人卻總是“不聽老人言”。這其實就反應了年輕人和老一輩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他們都在試圖告訴對方自己眼中的世界,一個說好危險,這是他們的生存策略;一個說其實沒那么危險,意味著年輕人的生存策略改變了。
二、總是買便宜的食物
東西好不好吃,不是這部分朋友最在意的因素,他們更在意的是貴不貴。再美味的東西,只要貴了,就變味了,變得不那么好吃了。這就是他們眼中的世界,仿佛這份關系中的苛刻和貶低無時不刻的存在。他們不允許自己享受世間美食,也無敢享受生活。
三、欠債也要吃“名牌”的夜宵
人的第一口食物,是媽媽的乳汁。那是一個人第一次與外界打交道的經驗,如果過程美好,聽見媽媽的心跳,聞著媽媽的味道,抱著乳房,大口吸允,直到睡去。對于有這樣體驗的嬰兒來說,這世界多美好啊。反之,世界就是令人失望的。
很多人不惜負債也要點“好的食物”,就是希望能借品牌的知名度,在象征層面獲得一個“公認”好的食物的創造者,以彌補早年“好乳汁”、“好媽媽”的遺憾。
四、必打卡網紅食物
當我們提及網紅食物時,就是某種聚焦的代表,食物就是這個時代的新舞臺。喜歡打卡網紅,就像是站上舞臺留念的人一樣,重點是要登上這個舞臺,哪怕只是加餐的短暫時間。
五、不喝白水,只喝有味道的水
我發現越來越多的都市麗人喜歡喝有味道的水、糖水、咖啡、奶茶之類的飲品,除了甜的東西能帶來快樂以外,這個現象也體現出在都市生活中,人能獲得快樂的渠道更單一了。相對一杯糖水而言,那些精神上和關系中的快樂,變得更難以獲得。于是,人們便退而求其次,沉迷在糖水中獲得快樂。
六、總吃重口味的夜宵
辣是一種痛覺,重口味的食物,代表著這個世界的刺激度。人體驗快感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為了有更強的快感,就要通過提高痛感來增強快感的感受。那些越修越高的過山車和越來越重口味的夜宵一樣,足以證明,人們更加空洞的心靈。
七、吃飽了才睡得著
晚飯吃三分飽,留七分給宵夜。填滿胃才能安心的睡去,看起來是一種安全感的獲得,實則是讓胃不能休息。
這個時代,“休息”似乎變得不重要了。不讓自己休息的人,對自己出手很重,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5
結尾
吃,絕對是一件純私人的事情。我們國度有著全世界最多的美食,就像乳汁豐盛的母親,令全世界各國的人都羨慕不已,傾慕相奔。
我們今天討論的“宵夜”,其實是夜生活的一個縮影,是現代人內在變化的抽樣切片。它呈現了對關系的投射,和身體的距離,以及生存策略。希望在每一次的咀嚼中,我們都能體味食物的天然滋味,對大自然的信任與敬畏,以及對自己身體感知的洞察和體恤。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