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國家,它的人口不足1000,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也就是一個天安門廣場的大小,或者兩個鳥巢體育館的大小,可它卻控制著全球13.6億人口。
這個國家既沒有工業也沒有農業,可人均GDP卻能達到驚人的2萬1000美金,富裕程度全球排名第18,這還僅僅只是賬面上的數字。
最夸張的是,這個國家的軍隊雖然只有240人,卻能不費吹灰之力,瓦解他國的政權,甚至影響世界局勢,傳說蘇聯解體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它。
這個國家的名字就是梵蒂岡。
我們之前曾做過一期關于猶太人控制世界的視頻,不少觀眾留言說,真正操控世界的并不是猶太人,而是梵蒂岡。這個小小的城中之國里究竟有何魔力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梵蒂岡的故事。
梵蒂岡的全稱是梵蒂岡城國,它位于意大利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也是全球僅存的兩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之一,另一個是伊朗。
我曾經在中文互聯網上看到過一個段子,說中國國籍是全世界最難加入的國籍。我估計寫這段子的人肯定忘了梵蒂岡也是一個國家。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公民身份認定基本上依據的都是血統主義或者出生地主義為主。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國籍法的條文也算是中規中矩的,但梵蒂岡就不同了。
它既不看你是否出生于境內,也不看你是否有這個國家的主流血統, 而是看你是否在羅馬教廷擔任一個一定級別以上的職位,比如高階神職人員,或者負責教皇安全的瑞士近衛隊的成員。
統計資料顯示,梵蒂岡目前的常駐人口有800多人,其中只有450多人擁有梵蒂岡公民身份,而且這個身份也不是永久制的。
一旦退休或者失業,梵蒂岡護照和公民身份就會被收回,持有者也將恢復原國籍,有人可能會問了,那如果我只有一個梵蒂岡國籍,國籍被收回了,我豈不成了無國籍者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梵蒂岡和意大利簽訂了條約,如果任何一個梵蒂岡公民失去了自己的梵蒂岡公民身份,且不具有他國國籍,那么他將自動獲得意大利公民的身份。
所以與其說梵蒂岡護照是個身份證明,不如說它是個工作證件。
剛才我們說了,梵蒂岡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梵蒂岡就是整個羅馬天主教會的中央領導機構「圣座」的代名詞。
「梵蒂岡城國」作為一個世俗政治體,是圣座的唯一領土,而圣座又是全球近14億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打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方,梵蒂岡城國就像是圣座的「肉身」,相當于外殼,而圣座是梵蒂岡城國的「法身」,相當于內核。
在之前的視頻中,我們曾經多次提到過,基督教分為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公元11世紀,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分裂。
分成了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主教為首的希臘正教,又叫東正教。公元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又從天主教中被剝離了出來。
天主教是三大教派中歷史最悠久的,同時也是等級制度最分明的。教皇(Papa),又叫做教宗,是全球所有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也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
教皇的完整稱謂應該是這么一長串兒:
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眾門徒之主之后繼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長),羅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 (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及上帝之眾仆人之仆人。
從這么些個頭銜中就可以看出其身份的尊貴,職責的重要。根據天主教教規,教皇是終身制的,不受罷免,能干到升天的那一天,但可自行辭職。
不過,教皇主動請辭,在天主教歷史上相當罕見,上千年來請辭的教皇人數五個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所以2013年第265任教皇本篤十六世辭職時,才會舉世震驚。
老教皇去世或者請辭后,新教皇將從世界各地的100多名紅衣主教中選出。屆時,所有紅衣主教將齊聚梵蒂岡西斯廷教堂,進行一場封閉式、車輪戰式的選舉。
所有80歲以下的紅衣教主都可能被選上。新教皇被選出之前,所有參與選舉的人都不得離開西斯廷教堂。
選舉期間,紅衣主教們不能和外界有任何聯系。選舉時長短則幾個小時,長則數周,甚至數月。紅衣主教們可能會進行多輪投票,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票數的人則當選教皇。
如果投票34輪之后,依然沒有人獲得三分之二的票數,則可以采用票數過半者當選,或者票數最多的兩人對決的方法來加速選舉。
在此期間,成百上千的記者們就蹲在西斯廷教堂外,盯著房頂上的煙囪看。如果煙囪里冒出的是黑煙,就意味著當天選舉沒有結果;如果冒出的是白煙,就意味著選舉就大功告成了。
當選者將白袍加身,出現在圣彼得大教堂的陽臺上,一位紅衣主教則向守候在廣場的人群宣布:Habemus papam!
意思是:我們有教皇了!
教皇之下的最高神職是「紅衣主教」,也叫做「樞機主教」。樞機一詞源于教皇對其親信或隨從的稱呼。樞機主教都由教皇任命的。
任命時,教皇會賜予他們紅袍和紅帽,故此得名「紅衣主教」。
紅衣主教下面還有總主教,他們普通身著紫衣,因此又被稱為「紫衣主教」。紫衣主教再往下的神職人員就基本都身著黑衣了。
教皇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最高領導人,他的國民雖然只有數百人,但別忘了,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
提起梵蒂岡,有網友調侃說,「800人能掀起多大浪」下面就跟大家聊聊這浪花能有多大。
2014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中,現任教皇方濟各排名第四,排在他前面的三個人分別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的最高領導人。
到了2018年,這個排名稍微有些變動,但方濟各仍然位列第6。
如果你是軍迷,你肯定聽過這樣一件趣聞。
1943年11月底,二戰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同盟國「三巨頭」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斯大林齊聚伊朗德黑蘭,商量該怎么給納粹德國再來一記重擊。
會議上,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到了時任梵蒂岡教皇「庇護十二世」(Papa PIUS XII)的反共立場和親德態度。
庇護十二世曾擔任梵蒂岡駐納粹德國大使,他對德國的一切都有特殊的感情,也是軸心國的忠實支持者。整個二戰期間,庇護十二世對各國納粹法西斯的暴行始終保持沉默。
丘吉爾提醒大家,要小心天主教遍布全球的宗教BUFF和信徒影響力。一旁的斯大林,揮舞了一下手上的煙斗,冷笑著說道「教皇,他能有幾個裝甲師?」
斯大林要是能提前得知30幾年后將發生的事,當時肯定笑不出來。就是他眼中手無寸鐵的梵蒂岡教皇,僅用幾場彌撒就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保祿二世的彌撒
1989年,波蘭共產主義政黨「統一工人黨」在大選中被「團結工會」擊敗,波蘭紅色政權瓦解。
隨后在東歐引發骨牌效應,東歐共產黨政權相繼垮臺,對蘇東共產主義陣營造成了沉重打擊,短短2年之后,蘇聯也迅速走向解體。
波蘭劇變的深層原因復雜多樣,但提到這場劇變的幕后推手,繞不開的一個人物便是時任梵蒂岡教皇若望·保祿二世了。
若望.保祿二世是波蘭人,于1978年被選為第264任教皇。他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離世后,456年來第一位非意大利人出身的教皇。
天主教是波蘭的國教,80%以上的波蘭人都信奉天主教。保祿二世當選教皇的消息傳入波蘭后,人們奔走相告,激動不已。
但當時波蘭執政黨「波蘭統一工人黨」的第一書記「愛德華·蓋萊克」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保祿二世是自庇護十二世以來,最反共的教皇。波蘭的老大哥蘇聯也憂心忡忡。
當保祿二世提出想要訪問母國時,時任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嚴肅地提醒蓋萊克說「一定要把這家伙擋在波蘭的國門外!」
然而,蓋萊克自知自己的威信無法與教皇相比,也不敢來硬的,只能采取拖延政策,心想「只要我不給你發邀請函,我不信你還能不請自來了?」
但保祿二世還就真不請自來了。他聯系了波蘭紅衣主教斯特凡·維辛斯基,讓維辛斯基以波蘭全體主教的名義邀請自己訪波,并順利拿到了波蘭簽證。
1979年6月,保祿二世抵達波蘭。一下飛機他便深情地跪下親吻大地,上千萬波蘭人通過電視目睹了這一幕。
這個象征性的動作一下子點燃了波蘭人民的熱情,人們高呼「我們終于被世界選中了,神最終注意到我們了!」
在波蘭首都華沙市中心的畢蘇斯基勝利廣場上,保祿二世舉行了大型彌撒,幾百萬激動的波蘭人從附近蜂擁而入,波蘭萬人空巷。
在巨大的十字架祭壇下,保祿二世誠懇地說道「求圣靈降下來,更新這片大地!」這句話此后在無形中影響了東歐的歷史軌跡。
不久后的1980年8月,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的1萬6000多名工人舉行罷工,抗議政府大幅提高物價。罷工領袖萊赫·瓦文薩成立了與政府對抗的「團結工會」。
團結工會創建之時,瓦文薩多次強調自己是受到了教皇的感召,并說「如果工會得以誕生,并在波蘭得到認可,那么我平生第一次長途旅行將是去羅馬晉見教宗。」
1981年1月,瓦文薩真的去了羅馬。他獲得了教宗的親切接見。
保祿二世曾婉言謝絕了諸多政治領袖和王公貴族的求見,卻在媒體面熱情擁抱了瓦文薩,這就相當于給「團結工會」做了背書。此后,團結工會的規模呈指數級擴張。
1981年末,為了鎮壓不斷壯大的「團結工會」和控制工人罷工,時任波蘭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宣布在全國實行軍管,并逮捕了一些激進的團結工會成員,瓦文薩也被軟禁。
在此過程中,軍隊與工人發生激烈沖突,造成了多起流血事件。
就在千鈞一發之際,保祿二世決定再次訪問波蘭。
為了阻撓教皇的來訪,波蘭政府甚至故意散布謠言說,波蘭境內有數百個恐怖組織,普遍地都是非法武器、槍支和彈藥,會對教皇不利。
然而,保祿二世不畏威脅。1983年6月,他二度不請自來,直接駁斥波蘭政府對團結工會的種種攻擊,并表達了「應該讓團結工會合法化的愿望」,波蘭人徹底炸窩了。
本來此時波蘭境內團結工會的人數就已經遠超共產黨員的人數了,這下「波蘭統一工人黨」幾乎完全失去了在基層的影響力。
1987年6月,保祿二世第三次強行訪問波蘭,波蘭紅色政權的名望跌落谷底。最終,1989年的波蘭國會選舉中,「團結工會」勝出,登上了執政的舞臺。
波蘭的國名從「波蘭人民共和國」重新改回了「波蘭共和國」,實行議會民主制,瓦文薩當選總統。
此后不久,整個東歐乃至于蘇聯產生連鎖反應,蘇聯解體,冷戰以美國陣營勝出而告終。
波蘭團結工會之所以能在80年代攪動風云,最終引燃波蘭劇變,是因為它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美國時代周刊1992年2月24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神圣同盟」的封面文章,詳述了前美國總統里根和羅馬教皇保祿二世聯手,暗中支持和操縱波蘭團結工會活動的諸多細節。
80年代初的一天,里根和教皇在梵蒂岡宗座圖書館(Vatican Library)里秘密會面了。兩人談話的主題的是如何把波蘭拉離蘇聯軌道。
他們一致認為只要保住「團結工會」這個組織,就有機會動搖波蘭的社會主義政權。此后的近十年間,團結工會得到了里根和教皇聯盟的各種支持
數以噸計的設備,包括傳真機、印刷機、電話、攝像機和電腦等,通過天主教士和美國特工構建的渠道流入波蘭。
梵蒂岡和美國還通過神職人員向團結工會領導人傳達戰略性指導意見。
「神圣同盟」用事實告訴了人們,精神權威是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讓一個國家易主的,而梵蒂岡的影響力還遠不止于此。信仰不僅可以影響世界局勢,更可以拿來賺錢。
教皇經濟學
梵蒂岡在歷史上也是擁有過萬里河山的,它的前身名叫「教皇國」,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
公元8世紀40年代,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丕平掌握著王朝的實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儼然就是一個傀儡。
丕平想要更進一步,取而代之,但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由頭。恰逢此時,倫巴第人在亞平寧半島(意大利半島)肆虐,連羅馬教皇都受到了威脅。
丕平瞅準時機向教皇示好,并問教皇說「國王不理政事,宮相應該怎么辦?」教皇琢磨了一會兒回答說「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這個回答正合丕平心意。
公元751年,丕平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篡奪王位,創建了加洛林王朝。此后,為了酬謝教會的相助,丕平兩次出兵意大利,把他奪到的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羅馬周圍地區,送給了羅馬教皇,史稱「丕平獻土」。 此事件為教皇國的建立奠定了領土基礎。
公元754年,一個以羅馬為都城的神權國家成立,即羅馬教皇國,此后,不斷有周邊大國獻上土地,來換取教皇國宗教道義上的支持。
教皇國領土逐漸擴大,其版圖最盛時,曾占有意大利半島中部全域和北部大片土地,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皇的權威也遠高于各國國王,常以上帝在人間的最高代表自居。教皇國儼然成為了意大利半島(亞平寧半島)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但光有土地還不夠,治理國家還需要錢呀,于是教皇也玩起了經濟學。
可奈何鼓搗了幾百年,教皇國也未能發展起像樣的工農業,但不怕,咱有精神財富呀,只要能把世俗的金錢和精神財富聯系起來,那么涌入教皇國的金幣就將是源源不斷的。
公元11世紀,教皇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發明了贖罪卷,聲稱信徒可以用金錢減贖所犯的罪過。
根據羅馬教廷做出的理論創新,耶穌基督、圣母瑪麗亞和圣徒們所做的一切功德已經遠超出了他們所拯救的靈魂數量,「多余」的善功被存放在了天國的一個巨大寶庫之中。
教皇可以從這個寶庫中取出一些功德,轉讓給世間善男善女,而獲得這些功德的方法就是購買贖罪券。
公元14世紀,教皇本篤十二世(1334-1342年在位)甚至公開制定了一個「赦罪價目表」,出錢越多,能被赦免的罪過就越大。
例如要赦免在教堂里通奸的罪行需要6個金幣,為殺人贖罪則需要8個金幣。
到了15世紀,事情變得更加荒唐。教皇西斯篤四世(Papa SIXTUS IV)在1476年頒布上諭,把「贖罪券可以解救煉獄中的靈魂」列為了信條。
在天主教的教義中,煉獄處于天堂與地獄之間。人死后,靈魂潔白無瑕者可以升天堂,生前犯大罪者下地獄,犯小罪者則在煉獄中接受暫時的處罰、凈化靈魂后方可升天堂。
西斯篤四世的上諭就等于告訴人們,只要買了贖罪券,就不用怕上不了天堂。那些闊佬們只需要把金幣往教皇口袋里一丟,就可以燒殺奸淫,為所欲為了。
對于教廷而言,贖罪券實在是個無本買賣。每當教會有財政困難時,贖罪券就成為了搜刮錢財的重要途徑。
天主教最神圣的地方,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用賣贖罪券的錢重建的,贖罪券也為歷代教皇換來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16、17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羅馬教廷的精神權威地位遭到質疑和挑戰,教皇國也隨之急劇衰落。
公元18世紀,突如其來的「法國大革命」徹底終結了羅馬教廷作威作福的好日子。
1791年,教皇國位于意大利半島外的全部領地都被拿破侖率領的法軍吞并。1796年,拿破侖又率軍入侵意大利,不到2年的時間,羅馬城淪陷,教皇國也順勢被連鍋端了。
時任教皇「庇護六世」被擒,但礙于天主教深厚的根基,拿破侖只能恭恭敬敬的帶庇護六世回法國養老。
后來,可能是發現羅馬教廷在歐洲依然有著難以復刻的號召力,1800年,拿破侖又下令恢復了教皇國,并護送繼任的「庇護七世」返回羅馬。但此時,教皇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1804年,拿破侖稱帝時,居然命令教皇庇護七世親自到法國巴黎圣母院給自己加冕,而不是他跑去羅馬。更搞笑的是,加冕時,拿破侖拒絕在教皇面前下跪,沒等教皇為他帶上王冠,自己就一把奪了過來,給自己帶上了。庇護七世一直視此事件為奇恥大辱。
4年后,1808年,庇護七世因為不贊成拿破侖的戰爭政策,與其發生沖突,法軍再度攻占教皇國。
但或許是天無絕人之路,1815年,拿破侖戰敗后,反法同盟召開了「維也納會議」,教皇國再度被重建,但領土已大為縮水。
到了1870年,教皇國的領土又被意大利王國盡數吞并。面對來勢洶洶的意大利軍隊,時任教皇「庇護九世」倉皇逃進了羅馬城中的梵蒂岡內,并自嘲為「梵蒂岡囚徒」。
意大利政府也沒有趕盡殺絕,心想:教皇國的那些土地和財富差不多都搞到手了,要是再進一步把教皇干掉了,全世界的天主教徒恐怕都要跟自己玩命了。
于是,從此羅馬城內出現了神奇的一幕:一方面,意大利政府承認教皇神圣不可侵犯,表示自己也是尊重教皇的,并且嚴禁任何人進攻梵蒂岡城
另一方面,教皇庇護九世依然感覺十分屈辱,他拒絕接受教皇國滅亡的事實,也不同意和意大利政府和解,更不承認意大利王國對羅馬的主權。
這樣的僵持一直延續到了1929年。不得不說此時的教皇國早已名存實亡,但圣座的主權依然存在。
前面我們就說了,不管是梵蒂岡還是教皇國,國土只是皮囊外殼,圣座和天主教信仰才是內核。只要這個內核不滅,就沒有一個國家敢怠慢教皇。
1925年,意大利王國最高帝國元帥墨索里尼宣布「國家法西斯黨」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黨,從而建立了法西斯主義獨裁統治。
墨索里尼上臺后,不斷向教皇示好,給教會捐錢,接受神父的洗禮,還有意給予梵蒂岡主權國家的地位。
這背后的原因無非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位,加之想借助教皇在全球的強大影響力,來實現他光復羅馬帝國的宏愿。
另一面,時任教皇庇護十一世也明白,繼續和意大利政府這樣僵持下去也沒有意義,教皇國是不可能的收復之前的領土的。
于是,1929年,意大利和羅馬教廷達成和解,簽署了著名的《拉特蘭條約》。根據條約,圣座承認意大利的統一,以及羅馬為意大利的首都
而意大利政府則承認圣座對梵蒂岡44公頃范圍內的主權。從法理上說,延續了11個多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
此后的十幾年里,梵蒂岡與法西斯意大利和納粹德國產生了深深的利益捆綁。30年代初,教廷與希勒特政府簽署了《政教協定》。通過該協定,雙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天主教在德國擁有了較大的宗教活動自由,還被允許征收教會稅,納粹政府甚至會直接把德國天主教徒工資的一部分打給梵蒂岡,作為稅金;
納粹政權得到了教皇的認可,內部士氣大為提振。大量德國天主教徒選擇支持納粹黨,也給他們帶來了許多選票。
除此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梵蒂岡就已經在多個德、意公司有資產布局。教廷投資了軍火公司、貿易公司和金融公司。
1935年,墨索里尼在殖民地摩加迪沙成立皇家香蕉壟斷公司以控制全非洲的香蕉貿易時,向數十名中間商發放了經營授權,這些中間商全是法西斯意大利和梵蒂岡精心挑選的。
隨著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梵蒂岡,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這些錢都存放在他國銀行的,這就意味著梵蒂岡的資金隨時可能被他國追蹤甚至凍結。
1942年6月27日,梵蒂岡銀行IOR,又叫宗教事務銀行應運而生了。
它是一間私人銀行,并不對外開放,只負責管理梵蒂岡的金融資產,但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開展業務,無需納稅或披露任何經營信息,每十年把所有文件銷毀一次。
股東只有一個人:教皇。
梵蒂岡銀行對于歐洲富人來說,簡直就是天堂般的存在。因為存款信息無法被追蹤,這里也被稱為洗錢和藏錢的圣地。
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著名懸案--上帝銀行家之死,就跟梵蒂岡銀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上帝的銀行家
1982 年 6 月 18 日 清晨,倫敦的一名郵差途徑黑衣修士大橋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個人赫然吊掛在大橋的鐵架上。
但比這一幕更古怪的是警方隨后公布的信息。此人名叫羅伯托·卡爾維,是當時意大利最大的私人銀行安布羅西諾銀行的董事長,以下簡稱安行。
因為與梵蒂岡之間的緊密聯系,卡爾維也被稱為「上帝的銀行家」。
1920年,卡爾維出生于意大利米蘭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表現出了很強的經商天賦。50年代,卡爾維意外結識了西西里商人辛多納,從此命運產生劇變。
辛多納是梵蒂岡銀行的財務顧問,同時也是共濟會成員,還曾為黑手黨甘比諾家族提供金融服務。所謂財務顧問就是幫教皇理理財。
但不得不說,辛多納這個顧問的工作做得還是挺到位的。在他的運營下,全球食品、金融、媒體、能源、紡織、鋼鐵、旅游等行業的巨頭公司里,都出現了來自梵蒂岡的資金。
滾滾財富洪流,把辛多納拱到了名利之巔,各路媒體把他捧得天花亂墜。
結識辛多納時,卡爾維已躋身安行的管理層。他一直想對安行進行「現代化」改革,但奈何那幫保守的董事們不同意。
卡爾維向辛多納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安行的資產布局過于安全,他希望能與辛多納合作,利用安行持有的大量資金,進行更激進的投資。
辛多納很欣賞卡爾維的才華,開始手把手教他如何設立和運作離岸公司,并把手上的關鍵人脈都介紹給了卡爾維。一個是富商利西奧.蓋利。
蓋利還有一個秘密身份,那就是共濟會意大利分會「宣傳截止日」的負責人。通過蓋利的關系,卡爾維也加入了共濟會。
辛多納介紹給卡爾維的另一個關鍵人脈是梵蒂岡銀行總裁馬辛庫斯。
馬辛庫斯不僅總管梵蒂岡銀行的一切運營事務,還是一位大主教,同時充當時任教皇保祿六世(Papa PAULUS VI)的貼身保鏢,極受教皇信任。
通過馬辛庫斯,卡爾維與圣座搭上了線。
在辛多納和馬辛庫斯的運作下,1971年,卡爾維被提拔為安行總經理;1975年,又被任命為安行董事長。
此后,安行轉型成為了一家國際商業金融機構,卡爾維通過在盧森堡、巴拿馬、哥斯達黎加等離岸銀行天堂建立的層層空殼公司網絡,隱藏了安行的資產,同時也掩蓋了安行與IOR的利益往來。
卡爾維通過背靠背操作,將安行的資金轉移到梵蒂岡銀行IOR,梵蒂岡銀行再將其轉移到卡爾維和辛多納的離岸空殼公司。作為回報,梵蒂岡銀行可以從轉移的資金中抽取提成,必要時也可以直接使用這些資金。
后來,辛多納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美國第12大銀行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的控股權。梵蒂岡銀行又通過多家空殼公司,持有安行和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的股份。
可以說,馬辛庫斯、辛多納和卡爾維形成了一個利益鐵三角。圍繞著這個鐵三角的是來自教廷、共濟會以及黑手黨的各種合法和非法收入。
這些資金「以上帝的名義」被洗白,并被安全地帶離意大利。
然而,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70年代末,辛多納和卡爾維的各種激進投資接連爆雷。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破產后,美國證交會對辛多納提出了欺詐指控。
意大利米蘭檢方以偽造賬目及欺詐等罪名,對辛多納發出逮捕令。安行陷入財務困境后,卡爾維被意大利當局指控違反外匯管制,非法向境外轉移數十億意大利里拉。
走投無路的辛多納和卡爾維向馬辛庫斯和教皇求救。卡爾維還給時任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寫了一封信,表示安行背負的巨額債務中,一大半都有梵蒂岡銀行的擔保。
意思是我要是玩兒完了,保不齊咱們之前的那些勾當我都給說禿嚕嘴了。卡爾維還曾經向蓋利求助,就是共濟會分支Propaganda Due的負責人。
可教廷和共濟會哪是能被威脅的。從此刻起,事情就開始失控了。
負責調查卡爾維案的檢察官在米蘭市中心被當街槍殺。接下來沒命的是:
負責該案相關銀行清算工作的律師喬治.安布羅索利
負責調查共濟會分支Propaganda Due洗錢活動的軍職人員安東尼奧·瓦里斯科
調查警員鮑里斯·朱利亞諾
接替朱利亞諾工作的埃曼紐埃爾·巴西勒
1981年5月,卡爾維在他米蘭的公寓里被捕,后來被家人保釋,等待開庭。
1982年起,身心俱疲的卡爾維開始頻繁地對家人說「我累了......我受夠了,如果有必要的話,我會說出來,把所有人的事都說出來。」
結果1982年6 月 18 日,卡爾維就被掛在了倫敦黑衣修士大橋上。
1986年,在監獄里服刑的辛多納,喝了杯咖啡之后就中毒嗚呼哀哉了。最重要的是,從頭到尾,沒有任何人因為這些人的離世而被判刑。
梵蒂岡銀行金融丑聞爆發后,馬辛庫斯被教廷貶到了美國亞利桑那州強制退休,他從未被指控過有任何財務上的犯罪行為,最終活到了84歲壽終正寢。
一開始,倫敦地方法院判定卡爾維是自我了結,但卡維爾的鞋底上并沒有發現大橋鐵梯的油漆和鐵屑,也就是說,卡維爾不可能是自己爬上去的,除非他是飛上去的。
在卡維爾家人的不斷上訴下,2005年,五個嫌疑人因卡維爾案被起訴,其中就包括共濟會分支Propaganda Due的頭目蓋利,還有幾名黑手黨成員。
然而,2011年11月18日,這場世紀審判落下帷幕,所有嫌疑人均被無罪釋放。
關于這起案件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深挖的細節,展開說可能要另起一期了,有機會再跟大家細聊吧。
人民的教宗
進入21世紀之后,各國金融監管體系越來越完善,如今梵蒂岡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旅游業、地產業、金融業和全球14億教徒的捐贈。
梵蒂岡是世上唯一一個全境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國家,里面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小安東尼奧等大師參與設計和建造的藝術瑰寶,那里還保存著不少頂級文物。
每年,梵蒂岡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天主教信徒、藝術愛好者和游客來這里參觀。
2021年7月,成立了54年的宗座財產管理局首次公開了年度預算報告。報告顯示,梵蒂岡在全球擁有5100多處房產。
其中4051處在意大利,其余1120處在倫敦、日內瓦、洛桑、巴黎等城市的高檔地段。這些房產均不包括梵蒂岡在全球各地設立的使館。
除此之外,全球信徒每年的捐贈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中世紀時期,天主教曾經流傳過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信徒要將自己收入的1/10上繳給教會。
這個規定,被稱為「什一稅」。如今全球近14億天主教徒,就算每個人只捐1美元都是一筆天文數字,更別說14億信徒中,還有很大一批人會虔誠地遵守著什一稅的規定。
根據福布斯2020年公布的數據,當年僅美國天主教會,就收獲了14億美元的捐款。
2013年,第226任教皇方濟各上臺,開始著手修復教會的聲譽,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他首先對梵蒂岡銀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替換了負責監督銀行運營的五名董事會成員中的四名。
當得知德國一名主教花費4300萬美元巨資進行房屋與教堂翻新時,方濟各也立刻對其進行了停職處理。
并且,方濟各也經常在公開場合批評信徒和神職人員的拜金行為。他說,一人不能侍二主,如果你侍奉的是金錢,那你就不能侍奉上帝。
他還說,如果一個教會把希望寄托在財富之上,那么耶穌就不在那里。
另外,天主教一直都是反對同性戀的,同性戀關系在天主教教義被視為「越軌行為」,但方濟各上臺以來對同性戀者以及LGBT群體,一直持寬容態度。
他說「如果一個人是同性戀,而他追求主且心懷善意,那我又有什么資格去評判他呢?這些人不該因此被邊緣化,他們必須融入社會。」
2019年,方濟各又宣布「宗座保密條款」不再對未成年性侵案件適用,即如果有神職人員牽扯到孌童案中,那么國家司法機關有權查閱教會內部的文件。
孌童問題已深植教會內部近百年。此前,在教宗保羅二世和本篤十六世的包庇下,無數有問題的神職人員利用「宗座保密條款」逃過了法律的制裁。方濟各的做法無疑是大快人心的。
他上臺后的種種表現,他的親切、平易近人和腳踏實地,為他贏得了無數教徒,甚至是一般民眾的喜愛。
2013年,《時代》雜志將他評為了年度人物,媒體也都愿意稱他為「人民的教宗」。
其實關于梵蒂岡,還有很多其他鮮為人知的秘密,比如坐落在西斯廷教堂北側的「梵蒂岡秘密檔案室」。
那里藏有從公元8世紀至今的各國文獻,書架上的資料如果連成一排,則長達85公里。這些文獻都只屬于教皇本人,禁止對外公開。
數百年來,只有極少數經過嚴格審查的人才有資格進入秘密檔案室,閱讀里面的資料。但只要有人看過,資料就不可能完全保密。
傳說,那里有遠古文明使用核武器的記錄,時光機的制造方法,還有地外文明曾經協助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發展的證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