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3年第4期)
作者簡介
張宇,博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勘查、綜合研究及科普工作,《中國礦產地質志·河南卷》主編。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省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本系列文章以礦業發展為線索,回顧河南省古代文化發展,從礦產地質角度闡述深厚的古代中原文化。承接上篇青銅時代——夏商篇,本文聚焦青銅時代的后半段——周朝,也就是武王伐紂之后的時代,通過對周朝出土文物的總結,了解周朝人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認識古代礦業文化。
公元前1600年,湯推翻夏朝,建都于亳(今鄭州二里崗),商朝開始。早期商文化覆蓋面已經西至關中平原中部,東至泰沂山系西麓,北至今石家莊、保定,南達今武漢的廣大土地,是當時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但是從仲?。ǖ?0位商王)到陽甲(第18位商王)期間,商人貴族內訌爭奪王位,加之自然災害不斷、頻繁遷都,造成了商朝中期的動蕩,稱為“九世之亂”。直到盤庚遷殷(約公元前1300年)之后,商朝才重新強盛起來,并在武丁時期形成了“武丁中興”,之后走向衰落,到最后一位商王——帝辛(紂王)時期,統治無道,社會和階級矛盾加劇,引發諸侯不滿。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戰滅亡商朝,隨后建立周朝。周朝建立之后,在銅礦的開發利用方面繼續進步,將青銅文明推至巔峰。我國冶鐵技術約起源于公元前10世紀,起步較晚,但后來居上,發明了生鐵和生鐵煉鋼技術。西周晚期,出現人工冶鐵制品;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這在整個中原文化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反映了礦產資源的利用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 商周時期歷史簡表與代表性文物
西 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王都由朝歌西移鎬京(今陜西長安縣鎬京鄉落水村附近)。西周有兩個都城,一為周人崛起的豐鎬(豐京為宗廟與園囿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與理政中心),是為宗周;二為洛邑(今河南洛陽),洛邑是滅商后,由武王規劃、周公實際建成的,這里是周人成功的標志,所以也叫成周。1963年,陜西出土的一尊青銅器,被命名為“何尊”,其底部銘文記載:成王建都成周,并對武王進行祭祀。銘文表明武王滅商和成王營建成周洛邑是為了建都于“天地之中”。其中“宅茲中國”的“中國”指的是今洛陽一帶,這是“中國”二字最早的官方記錄。周成王、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周懿王繼位后政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由于西戎屢次進攻,被迫將都城遷犬丘(陜西興平東南)。周厲王前后,私有土地日益發展,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后,周王室日趨衰微。周宣王不籍千畝,標志著井田制在王畿內的崩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上把平王東遷之前稱為西周,西周從武王滅商到幽王亡國,歷時276年。
> 西周青銅何尊與底部“宅茲中國”銘文
西周時期,為了加強國家的統治,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共71個,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這就是封邦建國,也是“封建”一詞由來。河南在西周為陪都洛邑,氏國、方國及諸侯國星羅棋布,由于政治活躍而統一,國多而人口密集,所以中原地區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最發達的地區。西周定都鎬京后,關中的經濟、文化也仍未超過中原地區,中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最發達的文化??鬃觼淼胶幽下尻枴叭胫軉柖Y”,也是對西周時期河南重要歷史地位的最好詮釋。
西周時期銅錫鉛礦和玉石、石料及陶瓷黏土等礦產的開發利用規模進一步擴大。西周前期手工業承襲商代,青銅鑄造業是這一時期手工業中的主要部門。西周青銅器的發現地點多于商代,幾乎遍及今天河南全省??脊虐l掘和文獻記載表明,西周各主要城市和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青銅冶鑄作坊,也出土了大量各種類型的青銅鑄品,其種類從殷商以酒器為主發展為多種類型,包括禮器、食器、酒器、樂器、水器、車馬器,等等。尤其是西周晚期已形成了等級嚴密的典章制度,體現在貴族祭神享祖、禮儀交往、宴饗賓客所使用的青銅禮器數量與規格上,即所謂“藏禮于器”,反映了西周晚期繁盛的禮樂文化。
河南本土銅礦資源匱乏,所以商周時期大量青銅器的礦石來源一直是考古學家研究的一大問題。Hsu Y K et al.(2019)全面收集中國已發表的方鉛礦鉛同位素數據,建立了全國范圍內考古材料物質來源的同位素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又收集了西周青銅器的鉛同位素數據(Hsu Y K et al,2021)。通過綜合分析發現,西周的青銅器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與商朝晚期的青銅器鉛同位素基本一致,表明這一期青銅器主要繼承了晚商的物源,但是鉛同位素較為特殊,沒有確定的地區與之對應;二是西周中期和晚期的青銅器,與早期青銅器同位素差別較大,鉛同位素顯示青銅器可明顯識別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物源,特別是鄂東地區和九瑞地區。早期青銅器鉛同位素的組成特征,在中晚期的青銅器中基本消失,這與周代的禮儀和社會政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有關。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無法從鉛同位素上區分物源,這反映了由皇室管理的高度集中的金屬供應網絡,由周朝廷統一向諸侯國提供青銅器。到了西周中后期,這些諸侯國已經獲得了對金屬礦山的控制,當地能夠自行開采銅礦等資源,并制成青銅器,導致青銅器的鉛同位素出現了地區特色。這種金屬資源控制從中央向地方的轉變反映了政治劇變,明西周晚期周朝對疆域內諸侯國的控制逐漸變弱,這在考古學記錄和青銅銘文中也很明顯(李宏等,1993)。
> 河南域內出土的部分西周時期青銅器
(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網,http://www.chnmus.net/)
除了青銅器以外,玉器、鐵器、 金器、 陶瓷等手工業又有了新的發展 , 其中“玉柄鐵劍”最為引人注目,1990年出土于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由鐵質劍身、銅質柄芯與玉質劍柄嵌接組合。經鑒定,劍身采用塊煉滲碳鋼技術制作而成,這是我國目前經科學鑒定的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李書謙,2006),堪稱“中華第一劍”。玉柄鐵劍的出土,將中國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200年。它的發現,標志著作為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預示著我國的青銅時代行將過去,宣告鐵器時代即將來臨。
> 河南域內出土的西周時期
原始瓷器、玉器、鐵器、金器
(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網,http://www.chnmus.net/)
東 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后世將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按歷史學家的一般觀點,春秋是奴隸制轉向封建制的變革時期,井田制不斷瓦解,統治階級內部的新舊勢力也在嬗變,新興地主階級正在醞釀走上歷史舞臺,鐵制生產工具開始使用,對社會變革起到了促進作用。戰國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確立時期,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確立為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冶鐵技術在戰國中期以后得到更為廣泛的發展,鐵制工具和農具普遍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東周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也是我國由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里,金屬礦除了銅錫鉛礦繼續被開發利用以外,鐵礦、金礦、銀礦也開始被廣泛開發利用。
東周時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又一高潮期,采礦、冶煉和制造工藝都有了明顯進步。1973年,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銅綠山銅礦工人采礦作業時發現了著名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遺址內出土了不同結構、不同支護方法的豎井、盲井、斜井數百座,無支護豎井10多座,大小平巷近百米,顯示在春秋時期銅綠山曾進行了大規模的深井開采,并且成功地解決了井巷開拓、井巷支護、礦井提升,以及排水、通風、照明等一系列技術問題(胡永炎等,1997)。遺址各式煉銅豎爐有29座,古爐渣總量超過40萬噸,渣中含銅量一般小于0.7%,而含鐵量卻高達36%~50%,銅被熔出,而鐵卻依然保留在煉渣之中,說明當時的冶煉水平較高(盧本珊等,1981)。東周時期的青銅器在鑄造工藝上,較之商周時代有了較大的發展,分鑄法的廣泛應用使青銅器結構日趨復雜,更具藝術感,如蓮鶴方壺,同時也表明在焊接技術上的進步,已掌握錫焊、銅焊、鉛錫合金焊接技術(盧本珊等,1981);失蠟法的出現,鑄造了大量雕鏤復雜的青銅器,如云紋銅禁。此外,青銅鎏金和嵌錯工藝也相當發達,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涂飾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上不脫落了。嵌錯是在鑄好的銅器表面上鑲嵌其他材料做成的絲或片,再磨錯平整,構成紋飾或文字。所鑲嵌的物質主要有綠松石、寶石、紅銅、金、銀等,其中銅器上鑲嵌金銀最為特別,被稱為“錯金銀”。東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在奴隸主貴族逐漸衰亡,新興地主階級開始正式走向歷史舞臺這一歷史轉變中發展起來的。春秋時期在器物種類上與西周后期沒有太大區別,總的來說食器、樂器種類和數量很多,稱之為“鐘鳴鼎食的組合”(盧本珊等,1981);戰國時期由于傳統禮樂制度進一步衰落,青銅禮樂器在數量和比例上也逐漸減少,而青銅質日常生活用器則逐漸增多。而鼎作為國家政權的象征,一直是重要的青銅器,即使是在戰國時代,大墓中依然出土了大量鐘鼎,且鐘必成編,鼎必成列。東周時期各諸侯國不同形制的鼎,不僅是諸侯國文化多元性的體現,也是列國對于霸權爭奪的象征。統治權力的不斷下移,也給固化的社會階層帶來了沖擊,在此背景下,諸子百家爭鳴、元典創制,中國文化軸心時代就此形成。
塊煉法
塊煉法是一種早期冶鐵技術。在煉爐中加入礦石和木炭,點燃后用橐鼓風來進行冶煉。因炭火溫度不高,爐中的礦石不能充分熔化,被還原的即去了氧的鐵從爐中出來時是呈海綿狀態的熟鐵塊。這種表面粗糙、夾有渣滓的熟鐵塊需要經過相當時間的鍛打,才可能得到較純的鐵塊??脊虐l現表明,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用此法煉鐵。與此同時,冶煉液態生鐵技術亦開始出現。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塊煉鐵在木炭中長時間加熱,使表面滲碳,經過鍛打,成為滲碳鋼片,形成滲碳制鋼技術。
分鑄法
分鑄法是我國商周時期復雜青銅器鑄制的一個重要創造。它是對某些復雜的鑄件,或先鑄好整器的附件,而在鑄器身時將附件安放于范中,使其與器身鑄接成一個整體;或是先鑄器身,爾后再在其上分別鑄接上附件。
失蠟法
1. 青銅器的一種鑄造方法。即先造蠟樣,蠟樣外再反復澆淋細泥以成范,經加熱,熔化的蠟水從范下預留的小孔中流走,形成空范,然后再澆鑄銅汁鑄器,這樣可造出結構非常復雜的鑄件。
2. 玻璃成型工藝的一種,屬于范鑄法,脫胎于青銅器鑄造技術中的失蠟鑄造法。其法先以石蠟制造器形,然后利用蠟模翻制出陶等材質的模具,再進行玻璃熔液的灌注,而得到造型細膩復雜的玻璃器。許多精美絕倫的清代實心玻璃器 ( 包括部分空心器 ) 即用此法制作。當代的法國和臺灣的個別玻璃制造商也采用類似的制造法來制作器型、紋飾較復雜的一些仿古作品和藝術作品,他們稱之為水晶玻璃脫蠟制造法。
> 河南域內出土的部分東周時期青銅器
(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網,http://www.chnmus.net/)
鐵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戰國時期墓葬中大量出土的鐵器和冶鐵遺址發掘表明,大規模的冶鐵工業是在戰國時期開始的。出土的鐵器包括農具、手工具、兵器、生活用品和裝飾品等,以生產工具為大宗(雷從云,1980)。戰國早期鐵質農具數量較少,器類較為簡單,多為小型器件,如洛陽水泥制品廠工地出土的小鐵鏟。戰國中、晚期的鐵農具數量驟增,器類多,形制更加適應農作的要求,如輝縣固圍村魏墓出土的犁鏵、鏟、鍤、凹字形鐵口鋤和鐮,等等。鐵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鐵農具已經基本上能夠適應于翻耕土地、除草和收割。河南域內已發現的戰國時代冶鐵遺址主要有西平縣的酒店冶鐵遺址、冶爐城遺址,泌陽縣的下河灣冶鐵遺址、新鄭韓故城冶鐵遺址,登封告成(陽城)冶鐵遺址等,遺址內均發現具有通風設備的熔鐵爐遺跡、大量鐵器陶范,以及大量的鐵鑄農具,并有大量的木炭屑和煉渣。其中陽城遺址內出土的熔鐵爐壁殘塊大多附著有褐色的玻璃層,表明東周時期已具備生產玻璃的條件,1976年輝縣出土的吳王夫差劍上就鑲嵌有鈣玻璃。
> 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戰國鐵器
(引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http://www.chnmuseum.net/)
東周對玉的利用更進一步。受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響,東周用玉的社會階層更為廣泛,列國貴族競相追逐美玉。佩飾玉超越禮玉大量出現,表現出濃郁的世俗趣味。在造型和紋飾方面,奇思巧構層出不窮,并開始掙脫西周繁縟的禮制束縛,轉而活潑見動。而鐵工具的使用,促成制玉工藝達到了又一高峰。
除了銅、鐵、玉礦的廣泛開發利用以外,金、銀等礦產也開始大量進入人類社會。東周時期鎏金和錯金銀工藝的大量采用,以及金銀貨幣的出現,表明河南省可能已有金礦和銀礦開采?!豆茏印ぽp重甲》說:“楚有汝、漢之黃金”,汝指汝河,古汝河上游(今北汝河)源自嵩縣車村,東經汝陽、汝州、襄城。同時石材也開始進入人類視野,如2005年上蔡縣郭莊楚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石編磬,由13片淺黃色大理巖組成,大小和厚度控制著音律的不同。
> 河南域內出土的部分東周時期
金、銀和玉器
(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網,http://www.chnmus.net/)
周朝從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成功之后定都鎬京,到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再到戰國時代群雄四起,完全喪失對諸侯國的控制,中原大地進入頻繁的紛爭階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才結束了戰亂,礦業開發在這一階段持續推進。青銅冶鑄行業的持續精深,帶動了鐵礦的開發利用,從西周僅用于祭祀的玉柄鐵劍,到戰國后期廣泛用于生產生活的鐵質農具,表明礦業在整個周朝都在持續進步。尤其是戰國中后期,諸侯國在相互發動戰爭的同時,也在大力發展礦業,促使中原大地從青銅時代過渡到了鐵器時代,說明了礦業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End
作者: 張 宇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