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三家注·五帝本紀》
史記提到,黃帝教會大家種植五谷。五谷一說,最早出自周禮?!吨芏Y·天官·疾醫》說,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漢儒鄭玄解釋說,五谷分別是黍、稷、菽、麥、稻。
黍俗稱大黃米、軟黃米,原產地就在我國,在西北、華北、西南、東北、華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馴化的作物,是甲骨文中出現最多的谷物名。
稷原產地也在我國,在西北、華北、西南、東北、華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稷也是人類最早栽培的谷物之一,在甲骨文中也有出現。
我國是世界上稷考古發現最早、遺跡最為豐富的國家,以黃河中游為中心,西到新疆,東到黑龍江省的新石器遺址中均有發現稷的遺跡,證明了我國是稷的起源中心。
在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的興隆溝遺址,通過浮選出土了大量的距今約8000年的小米,以炭化黍粒為主。其他重要發現還有陜西西安的魚化寨遺址,這是一處仰韶文化的聚落遺址,年代在距今5500至7000年間,從中浮選出土了數萬粒炭化粟粒和黍粒。
菽別名大豆,在漢代就被稱作豆。大豆公認的起源地也在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栽培大豆的是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8000年。
但賈湖遺址出土大豆的尺寸和形態特征介于野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間,反映出當時大豆仍處在被馴化的過程之中。距今4000年前后的考古遺址出土的大豆形狀就跟我們現在的大豆沒有太大差別了。
麥指的是小麥。小麥原產地在西亞,早在八九千年前就已在西亞廣泛栽培。
甲骨文中也有“麥”的象形字。小麥何時傳入中國?通過測年發現,絕大多數出土小麥的年代都落在了距今4000年以內,只有山東半島出土的幾粒小麥,測年數據在距今4000至4500年之間。另外,在位于新疆西北角的吉木乃縣的通天洞遺址出土了小麥,測年數據達到了距今5000年。
因此可以推斷,早在距今5000年前后小麥已經傳入中國境內;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后小麥傳入黃河中下游地區。
稻就是水稻。水稻原產地在中國??脊艑W家曾在江西萬年的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以及湖南道縣的玉蟾巖遺址發現了距今1.2萬年前的水稻遺存。后來,又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遺址浮選出土了炭化稻米,測定年代是距今1萬年。在上山遺址出土的陶片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稻殼,是當時上山人在做陶器的時候把水稻殼摻到里面,目的是讓陶土性能更好。
以上這些考古證據顯示,水稻的馴化以及稻作農業的耕作方式,在距今1萬年前后都已經出現在了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到了距今8000年前的時期,有關稻作農業的考古發現就更多了。現在已經有七八處距今8000年前后的考古遺址出土了水稻遺存以及與稻作農業相關的痕跡。比如在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通過浮選出土了數百粒炭化稻米,此外還發現了炭化的菱角和蓮藕殘塊。
距今7000年前,稻作農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現。
以上事實說明,在距今8000到5500年前,包括黍、稷、菽、麥、道在內的五谷,已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種植。而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對應的就是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說明,早在這一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各處文明聚落已經存在廣泛交流和往來。而且,這一時期,存在一個各部落共同尊奉的文明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