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疆域是個謎,是1100萬平方公里,還是900萬平方公里,還是350萬平方公里?
《明史》記載明朝疆域“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p>
實際上明朝的疆域在不同的時期變化很大,從明太祖建國到明宣宗即位前,這段時間是明朝的版圖擴張期。明宣宗到明世宗在位時期,是明朝的版圖收縮期。明世宗以后,明朝逐步走向衰敗,最終覆滅。比如明宣宗時撤銷奴兒干都司、放棄安南,明代宗時丟失關西七衛,明世宗時丟失河套平原。
明朝經過朱元璋和朱棣兩代帝王的南征北戰后領土達到最大,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后收縮至遼河流域。北達北達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后收縮至明長城。西至哈密衛,后收縮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后收縮到現在的云南邊境附近。明朝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后又放棄。
永樂年間的明朝疆域由兩京十三省、奴兒干都司、關西七衛、安南、烏斯藏都司5部分構成,當然南海諸島也是明朝的,并且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比如緬甸的三宣六慰,南洋的舊港宣慰司,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
朱元璋時期的明朝疆域面積約為900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不到400萬的直接統治區和500多萬的羈縻統治區。明朝版圖最大時是在永樂年間,總面積為1100萬平方公里左右,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仁宣之后,明朝的疆域面積就一直在42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且不斷在收縮,明朝后期只剩下兩京十三省的實際控制區,面積在350萬平方公里左右。
兩京十三省
1370年,明朝在每個省設置一都衛,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
1376年,明朝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
1427年,放棄安南后,明朝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京十三省。兩京指的是南京(應天府)與北京(順天府),十三省是指明朝在內地劃分的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云南。共設置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其中13個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另外3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
五行都司是陜西(治甘州衛,今張掖)、四川(治建昌衛,今西昌)、湖廣(治鄖陽衛,今湖北鄖縣)、福建(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治大同府)。兩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置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和嘉靖年間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鐘祥)的興都留守司。
兩京十三省是明朝賦稅的主要來源,也是支持政府運轉的重要土地,因此控制力比較強。
奴兒干都司、關西七衛、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等都是明朝的羈縻統治區,因為明朝在這些地區并沒有直接任命流官進行管理。
因為是羈縻統治區,所以其自主性遠遠高于兩京一十三省。在明朝國力強盛時,這些土地是明朝疆域,而當明朝國力衰退,各少數民族首領紛紛自立,明朝的羈縻統治區就全部丟失。
奴兒干都司
藍玉降服哈納出之后,將元朝的遼陽行省全盤接收,這是奴兒干都司的前身,包括今天內蒙部分地區和黑龍江、吉林以及現在俄羅斯的大興安嶺等地區。
1404年,朱棣在黑龍江入??谠O置奴兒干都司,管轄東北全境,奴兒干都司并不是純粹的軍事制度而是軍政合一的制度。明朝任命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首領為衛所首領,向明朝稱臣納貢。
1434年,明朝撤銷了奴兒干都司,明朝退出了黑龍江流域,宣德年間以后逐漸收縮到長城以北附近,后金崛起后逐漸進占遼東。
關西七衛
關西七衛是純粹的羈縻制度,明朝招納蒙古部落在這里駐守,世襲官位,實際是利用他們戍邊,控制力比較強。嘉靖年間以后,關西七衛全部喪失,明朝西北疆域縮回嘉峪關。
1391年,明朝征服哈密地區并控制新疆東部,隨后明朝在嘉峪關以西設置的七個大衛所,史稱關西七衛,分別是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州衛、赤斤衛、哈密衛。關西七位的首領依然是投降的蒙古人,明朝沒有派出流官。
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汗國攻陷,后于1482年興復,弘治年間三失三復。
1528年,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汗國所據。
烏思藏都司
明朝建立初期青藏高原、云南、西域、東北等地仍被蒙古人掌握,朱元璋在收復漢地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進行招撫,試圖繼承元朝的領土。明朝的招撫取得一定的成效,青藏地區各族紛紛表示效忠,于是明朝對青藏地區進行冊封,包括烏斯藏都司、朵甘行都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河州衛指揮同知等,使得明朝在名義上繼承青藏地區。
永樂時期明朝開始規范對青藏地區的冊封,冊封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宗教領袖,還有闡化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闡教王等地方領袖,同時還在宗教上冊封了大批官員。明朝通過在青藏高原地區大舉冊封的方式保持在青藏高原的影響力,這些措施雖然有利于維護統治,但是也導致了冊封過多,降低了其價值。
有效統治一個地區需要駐扎軍隊和行政管轄,但明朝對青藏高原的實際統治相當缺乏,可以說是有名無實。明朝的軍隊從未踏上青藏地區,也沒有建立行政機構,顯然單純的冊封就非常的虛無縹緲。
但是由于道路險阻、物資貧瘠等原因,而且明朝對青藏高原的事務漠不關心,統治上流于形式,使得蒙古人有了可乘之機。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以及青藏地區宗教斗爭而名存實亡,明朝在青藏高原的影響力保持了100年左右,明朝對于青藏地區的影響力在萬歷年間以后徹底消退。后來蒙古的勢力逐漸強大,包括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和衛拉特蒙古相繼進入青藏高原,蒙古人重新占據青藏高原,并建立起有效的統治。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明朝在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等。
1382年,明軍平定云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設有三宣六慰 ,永樂年間増設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統治范圍包括今緬甸、老撾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明朝中后期這些地區多放棄或為周邊國家所并。
1407年,明太宗朱棣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置驛站。
1414年,明太宗朱棣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1510年,蒙古達延汗于進攻永謝布部,逐漸形成了青海蒙古部,標志著蒙古重新占據青海。
1532年,蒙古俺答汗帶領軍隊進攻青海,吞并了西海蒙古勢力,重新奪回青海。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只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577年,俺答汗宣布皈依黃教,并冊封索南嘉措為達賴喇嘛,這是西藏達賴喇嘛的起源,蒙古人通過政治手段控制了西藏的宗教界。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臺灣南部,筑熱蘭遮城。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臺灣北部。
1632年,喀爾喀蒙古的卻圖汗進入青海,占領了整個青海。
1635年,卻圖汗派遣兒子阿爾斯蘭占領整個西藏,建立和碩特汗國,再次確立了蒙古對青藏高原的統治。
1642年,荷蘭殖民者趕走西班牙殖民者,占領臺灣大部。
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設承天府,轄天興、萬年二縣。
安南
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曾經被明成祖朱棣征服而歸降,不久后又獨立出去。越南從西漢時期就歸中國管轄,五代時期,越南從南漢獨立。宋朝建國以后,討伐越南被擊敗,只能徹底放任其獨立。明朝曾短暫收復安南設置交趾布政使司,但是后來被迫放棄交趾布政使司,越南復國。
1407年,明朝收復安南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
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后黎朝。
1540年,莫登庸請降,明朝將安南國降為安南都統使司。
明朝疆域的變化,或者說明朝疆域的不斷縮小,根本原因在于財政問題。
明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窮的王朝,貫穿整個明朝歷史,朝廷缺錢已經成為常態。為什么明朝除了前幾位皇帝,后來的皇帝都沒有開疆擴土,甚至會逐漸放棄邊疆地區已經獲得的領土。根本原因還是缺錢,統治成本太高,入不敷出,安南的放棄就是典型的例子。
明朝曾有機會繼承和管理青藏高原,但由于一系列政策和管理上的不足,最終失去了這片廣袤的領土。蒙古人趁機重新占據,最終在青藏高原建立強大的統治。在明朝后期,實際上蒙古族已經完全占據長城以北,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甘肅西北等地區,并建立起統治政權,明朝的實際控制區僅僅只有漢地的兩京十三省。
雖然明朝在中后期,實際控制的領土急劇縮小,北方邊境已經退守到長城一線,領土面積沒比北宋大多少。但是明朝仍然是中國歷史上無可爭議的大一統的王朝,因為是明朝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恢復被糟蹋和丟失已久的傳統漢地。
明朝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偉大,更強盛。明朝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不僅僅是重新整合南北方民族意識,還重新漢化云南、河西走廊、寧夏等地!
站在漢族的角度,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對漢民族基本盤的鞏固和開疆拓土的實際貢獻可與秦皇漢武比肩的。
自安史之亂以后尤其是宋朝滅亡以后,明朝建立之前漢族丟失的領土太多。漢民族的基本盤,居住區域已經被大大壓縮,如果沒有明朝漢族的基本盤可能就只剩下東南一隅,如果沒有明朝漢族可能已經分裂成為南北兩個民族,甚至更多。
本文由上甘嶺的旗幟原創,歡迎關注、點贊、收藏、分享,帶你一起長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