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楓涇鎮抗日阻擊戰參考資料〔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劉本新〕
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古名白牛村;宋熙寧間,受蘇拭等人推崇的陳舜俞滴官隱居于此,時人以其清風亮節,改稱清風徑;又以其地多荷池,別名芙蓉鎮。距朱徑鎮14公里。面積l平方公里。轄青楓、友好、中心、文化、和平、新楓6個居民委員會,2861戶,7782人。楓圍鄉政府設在鎮上。
元代成鎮,并建巡檢司署。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鎮分南北,南鎮屬嘉善,北鎮歸華亭治理。民國時期設楓涇區,為松江縣轄境,1966年10月,劃歸金山縣。
楓涇鎮地處滬、浙通道,為水陸交通樞紐。宋置水驛以通秀州。清宣統元年(1909年),滬杭鐵路于此設二等站,民國26年(1937年)通公路。今松楓、朱楓公路在鎮東南與滬杭鐵路相交。
楓涇為商業重鎮,是金山、嘉善、平湖、松江、青浦五縣通道和物資交流中心。元設白牛務,鎮上有商鋪200余家。明洪武間設課稅局。明清兩代商賈匯集,市場興旺,為華亭縣西部繁華之地。清康熙初,里中多布局,染端匠達數百人之多,全鎮僅經營土布店肆就有幾十家,所產“楓涇布”,質地牢固,價廉物美,聞名江南數省。民國期間一度曾銷往福建、臺灣及南洋諸地,素有“買不完楓徑布,收不盡魏塘紗”之譽。《續修楓涇小志》錄有金景西詩,描述其地風物:“白牛塘上酒旗中,南北長橋臥彩虹。煙寺曉鐘焦葉雨,水樓晴檻落花風。衣冠文物聲名藹,舟揖漁鹽利澤通。”
楓涇薄稻在上海素負盛名,清代米麩業久居松江府首位;苗豬、耕牛集市興旺,為江、浙邊緣主要集散地。解放初,糧食、土產、百貨三大公司在鎮上設分支機構,并設銀行營業所。50年代中期,憑借優質豬種——楓徑豬,逐步形成上海郊縣最大苗豬市場。苗豬交易興旺,年均上市量十萬余頭。每臨清晨,河埠停泊農船多達數百條,集市貿易繁榮。“丁蹄”、“狀元糕”、“豆腐干”為楓涇三大特產。楓涇“丁蹄”在滬、浙一帶享有盛名。宣統二年(1910年)獲南洋勸業會銀質獎,后又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民國期間曾制罐頭遠銷國外。解放后一度停產,1985年開設楓涇土產商店,恢復“丁蹄”等傳統產品。
楓涇鎮上有市、縣、鎮屬工廠9家。主要產品有:黃酒、服裝、玩具、塑料制品、電熨斗等。上海楓涇酒廠生產的黃酒“特加飯”,曾獲國家銀質獎、市金質獎,遠銷東南亞及歐美諸國。鎮辦新楓五金電器廠生產的FQT80一IA型全蒸汽熨斗,是80年代國際上流行的新式高效能多用途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標準。楓徑塑料制品聯營廠是與上海石化總廠聯營企業,總投資110萬元,1985年,產值250萬元,創利54萬元,占全鎮鎮辦工業產值的29%,居鎮辦工業之首。
楓涇鎮舊時街道密集,商業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兵和太平軍激戰,大批房屋被焚毀。抗日戰爭期間,日機轟炸,全鎮三分之二房舍化為瓦礫,市鎮衰落。
今主街沿市河長1公里,道路平坦,路面為水泥結構。解放后,整修舊街并新建田園、新楓、清水、新涇4條街路,全長1573米,路寬16—20米。田園路為新辟街區,建銀行、商業等大樓和部分居民新村。鎮區市容整潔,自1982年以來,連續三年被評為市郊衛生城鎮。
鎮上現有醫院、衛生院各一所。楓涇醫院為縣級醫院,中醫痔科繼承已故名醫沈德鏞祖傳的掛線結扎療法,療效顯著。楓圍衛生院中醫外科治療療毒、蛇咬亦較有名。
教育方面,元代已建義塾、后又有書院,清代有各類私塾十余所。現有中學2所、小學l所。楓徑中學為完全中學,原名私立澄志中學,建于民國33年(1944年)。
楓涇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明有工詩善畫并任太醫院御醫的陳以誠,清有狀元蔡以臺及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謝塘。近代有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外科醫生陶藝生。民國初期有被譽為“圍棋國手”、建國后任上海圍棋學校校長的顧水如。當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
民主革命時期,曾發生“楓涇暴動”,共產黨員陸龍飛、袁世釗在斗爭中英勇犧牲。
舊有海慧寺、城隍廟、樂、寂景、平社等名勝古跡,今俱毀。鎮南有致和橋(圣堂橋),建于元致和年間。鎮西有占地60畝的楓涇公墓,是滬郊四大公墓之一。
2023-11-8在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