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鎮安縣一金礦因民事糾紛被法院發現存在超采現象,法院將涉嫌非法采礦刑事犯的線索移交給縣公安局,公安局核實累計超許可證允許規模開采金礦石59.9萬噸,卻以自然資源局未鑒定為由認為無證據證實有犯罪事實發生,不予立案。此前,自然資源局關于該金礦是否超采的問題曾回應“說這有啥意義,國有企業賺錢都是給國家”。
民事官司被法院發現非法采礦刑事犯罪的線索
7月31日我們曾曝光“中國黃金旗下公司在秦嶺違法采礦被法院移交公安一年未立案”。此事的起因是幾名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金龍山金礦的礦工稱工資被拖欠,在該礦山的開采單位與勞務公司的民事官司中,法院發現涉嫌非法采礦刑事犯罪的線索。
該礦山的開采單位是陜西久盛礦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久盛公司,是中國黃金的全資子公司),施工方是浙江天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天城公司,是勞務公司)。
久盛公司是中國黃金全資子公司
鎮安縣人民法院的裁定書顯示:兩公司《采掘工程承包合同》2013年約定采礦量預算為17萬噸,2014年約定不明,2015年約定21萬噸。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18日開采的已磅礦石(已過磅稱重)為98萬噸,尚有部分礦石滯留在礦洞中。后因工程款問題,2022年天城公司起訴久盛公司要求支付約1190萬元。
為什么有礦石滯留在礦洞中呢?礦工們出示的一份久盛公司發給天城公司的函顯示,金龍山金礦因鎮安縣政府停止采礦的文件決定于2016年3月18日全面停產。礦工們說,停產封礦太過突然,兩家公司沒有結算清滯留在礦洞中的礦石和設備等資產,礦工們的工資也因此遲遲未發。
2017年兩公司曾達成遺留問題處理協議,約定久盛公司一次性補償給天城公司100萬元,但因對協議理解不同,天城公司2022年起訴久盛公司。
鎮安縣法院調查后認為兩公司采礦合同中約定的采礦量和實際開采量嚴重超出采礦許可證所規定的生產規模,涉嫌非法采礦刑事犯罪。2022年8月2日,法院駁回天城公司的起訴,并在當月把案件移送給鎮安縣公安局,此后再無后文。
金礦匆匆停產,開采量與深度已超許可
正在開采的礦山為什么會突然停產封礦?有礦工回憶,當時正在干活的時候,突然就扔下開采好的礦石以及設備,匆匆將大家趕出來然后封井,可能就是因為超采。
陜西日報2016年4月25日曾報道:為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今年起秦嶺北麓原則上不再新立礦業權。秦嶺其它地區,除經批準的資源整合和資源配置項目外,原則上暫停審批已設礦業權擴大勘查開采范圍及擴大礦山生產規模。
陽光網2016年5月31日報道:5月28日,2016秦嶺環保志愿行動首場示范活動暨生態考察出征儀式在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
金龍山正是屬于秦嶺,從這兩則新聞來看,2016年3月金龍山金礦停產也許剛好處于保護秦嶺生態環境活動的敏感時期。
久盛公司在此時期如此緊張,難道是害怕被查出貓膩?
根據礦工們提供的2011年至2017年《采礦許可證》,久盛公司在金龍山金礦的礦區面積為0.2347平方公里,生產規模是4.5萬噸/年,開采深度是海拔930米至747米,總儲量36.28萬噸,保有儲量7.46萬噸。
每年許可開采量是4.5萬噸,3年就是13.5萬噸,后來法院卻查明實際開采的已磅礦石為98萬噸,達許可的7倍,更有礦工估計,滯留在礦洞中未過磅的礦石還有20多萬噸。
許可證上顯示總儲量36.28萬噸,多出來這么多礦石從哪采的呢?從礦工們提供的《2016年1月掘進工程驗收明細表》來看,海拔400米和海拔500的高度均有出礦,遠超許可證海拔930米至747米的開采深度。還有礦工估計,礦區的實際面積也遠超許可的0.2347平方公里,但不好核實。
網上公示的一份2022年該金礦的評估報告顯示:《金龍山礦段+747米標高以下金礦勘探地質報告(2017年5月)》2017年才評審通過并由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已改名為自然資源廳)備案。
也就是說,金龍山金礦中海拔高度747米以下的部分在2017年才勘探完成,而久盛公司與天城公司在2016年停產前的開采深度已達海拔400米。
久盛公司2016年3月決定金龍山金礦停產
自然資源局未發現超采,稱掙錢都是給國家
礦工們出示的一份鎮安縣自然資源局2015年2月10日的證明顯示:金龍山金礦采礦權人是久盛公司,采礦范圍內無違法行為,同意按程序辦理采礦權延續相關手續。
礦工們提供的工程承包合同顯示,2013年2月兩公司第一次簽合同時就已約定2013年的工程量,其中就包括海拔400米高度的井底車場。天城公司2013年7月至8月的工程造價審核單顯示海拔600高度的4個采場均有出礦。
2013年時出礦的深度就達到了海拔600米,鎮安縣自然資源局似乎直到2015年,同意延續海拔930米至747米的采礦權時仍沒發現這一現象。“央視網”2003年6月21日的新聞報道:“國土資源部透露,明年開始,我國將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在采礦集中區動態監測亂采濫挖行為”,不知此新聞10年后鎮安縣自然資源局有沒有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監測。
2023年7月14日筆者前往鎮安縣自然資源局,詢問以前辦理久盛公司采礦權延續手續時的相關情況,自然資源局執法大隊韋姓大隊長說:“2015年時沒發現違法現象,核查時應當去現場查看,具體要問礦產管理股。”而礦產管理股李股長則說:“違法沒違法要問執法大隊,說這有啥意義,久盛公司是國有的,掙錢都是給國家。”
7月14日,筆者電話聯系鎮安縣公安局食藥環大隊大隊長張偉詢問此案是否立案,張偉答:“法院移交的線索過來了,問題在核查中還沒立案,需要國土部門鑒定。”但自然資源局韋隊長則表示并沒接到公安的鑒定委托。
2023年7月31日,筆者電話聯系久盛公司法定代表人馬喚波,他表示不存在欠薪問題,并強調:““我們不存在超采,是他們(天城公司)想用此敲詐我們,海拔747米以下部分我們有探礦權,也是有證的,也不存在法院裁定上采礦量超規模問題。”
公安決定不予立案
公安局以自然資源局未鑒定為由不予立案
我們曝光后,這一問題引起了鎮安縣公安局的高度重視,他們調查后在8月5日書面回復鎮安縣法院:2013年至2016年,久盛公司持有《采礦許可證》規定的年產規模 4.5 萬噸,4年允許采礦18萬噸,累計超規模開采金礦石59.9萬噸。但2014年11 月24日陜西省發改委批準久盛公司金龍山礦區年采礦石量72 萬噸。經核查,久盛公司未超出省發改委批準的年采礦石量,不存在超規模開采問題。
2013年至2016年久盛公司采礦證規定的開采深度為:930米至747米標高。2020年3月25日換證后,久盛公司采礦證規定的開采深度為:930米至240米標高。
我局于2022年9月16日向鎮安縣自然資源局送達了《關于商請對久盛公司采礦有關問題進行協查的函》,要求對久盛公司在 2013 年至2016年期間金龍山礦區是否存在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行為進行鑒定、認定。截至目前,鎮安縣自然資源局未向我局出據有關鑒定、認定意見。
綜上所述,久盛公司是否涉嫌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犯罪,因鎮安縣自然資源局未作出認定結論,無證據證實久盛公司有犯罪事實發生,不符合立案條件,我局不予立案。
鎮安縣公安局既然發現采礦范圍超過許可證允許的規模,為什么又把“超規模”的依據改成發改委批準的年采礦量呢?認定超規模采礦到底依據的是什么?
根據《刑法》第343條,非法采礦罪在客觀上表現為: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范圍采礦,或者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情節嚴重和特別嚴重的行為。相關司法解釋規定,超越許可證規定的礦區范圍或者開采范圍的應當認定為“未取得許可證”。
如果久盛公司超采屬實,那鎮安縣自然資源局本就是疏于監管,鎮安縣公安局卻未經鑒定,直接以自然資源局無認定結論為由不立案。有礦工說:“這和養了一只不抓老鼠的貓就以為家里沒老鼠有什么區別呢?”
這一未經鑒定就作出的結論,顯然并不能服眾。
自然資源局2015年未發現違法
“中國黃金”15企業50人因環保被中央問責
2023年2月20日,國家生態環境部通報稱:2021年8月26日至9月26日,中國第七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中國黃金集團開展了第二輪督察,對集團15家責任企業的50名責任人進行追責問責。
該通報指出:中國黃金集團旗下多個子公司存在越界開挖、違法占用草原、無證開采等嚴重破壞生態的行為。集團在黃河流域有25家采選冶企業,抽查的20家企業落實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要求均不到位。潼關中金黃金礦業位于秦嶺北麓一般保護區,40多處歷史遺留廢渣場壓占原有植被、破壞地貌,生態修復弄虛作假。其中東桐峪內廢渣場修復治理層層轉包至潼關興業石渣廠,該廠名為生態治理,實為開挖石料。潼關中金冶煉距黃河干流不足10公里,多次因環境違法問題被行政處罰。現場督察時,該企業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在督察組反饋的情況中,集團41家在產國內礦山企業,19家存在無證開采、以探代采、超許可量開采等問題。另外,違反環境保護要求采用風險較大的氰化工藝企業占集團32.61%,遠高于9.1%的國內平均水平。
有趣的是,督察組還指出,2018年考核的中國黃金集團52家礦山采選冶企業中,健康安全環保考核滿分的有37家,其中包括當年被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指出問題突出的企業仍然考核滿分。
然而,除了中央對中國黃金的通報外,筆者并未找到地方政府的有關通報。作為國內最大的黃金開采企業,也是我國黃金行業中唯一一家中央企業,中國黃金集團沒有成為行業保護生態環境的標桿,反而成了中央環保督察通報的典型案例。在地方各級政府一輪又一輪檢查工作中,中國黃金是如何通過的呢?令人深思!
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中國黃金集團違法亂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