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傾大力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
他的詩歌大多表達隱居閑適、羈旅愁思的心情,詩風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游俠詩,后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旅行詩。
孟浩然把山水詩提升到新的境界,詩中情景彼此襯托,水乳交融。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
《宿建德江》就是這樣一首詩。這首詩通過描繪江景,寄寓了客愁鄉思。詩人很自然地攝取了適于表達旅途孤寂、漂泊之感的眼前景物,采用白描的手法,輕淡著墨,卻傳達出真切的情意。
孟浩然為什么會感到孤寂惆悵呢?
孟浩然渴望及第,三十九歲才第一次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然而不中。他選擇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后來和張說成了好朋友。
一次,張說私邀孟浩然入內署,沒想到玄宗皇帝來了,孟浩然驚避床下。張說如實稟報,玄宗命孟浩然出來面圣。他誦讀了自己的詩作,當讀到“不才明主棄”時,玄宗不悅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為什么誣陷朕呢?”但玄宗沒有降罪,而是放他回去。
孟浩然離開長安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在建德江寫下了這首詩: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天晚了,把小船移到煙水蒙蒙的小沙洲邊停泊下來,這時因見天晚日暮而產生了遠離故鄉的客愁。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懷著客愁,在船上眺望著,只見岸上原野無限廣闊,一直伸展到遠方,而廣闊渺茫的空間往往引起人近似愁的感覺,天邊的地平線比樹還低,望盡原野,但故鄉不可見。
這種廣闊的茫茫暮野,不用說把客愁引得更加廣遠,他的一顆愁心就似乎融化在空曠寂寥的環境中。
但就在愁緒悠悠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輪明月卻從天空照下來,映在清清的江水里,和人竟然離得那么近。
可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畫面停止了,引起的情感體驗還在繼續。
試問:萍水相逢暖心的孤月,令人親近又沁人心脾,詩人的內心有哪些觸動?
詩人多年寒窗苦讀,懷揣積極入世的大志,北漂長安,已是四十不惑,可一事無成,這個打擊對一個心懷天下的赤子來說是致命的,無奈絕望之余,只能放棄“空想”,憂郁地開啟江南之旅。
孑然一身的詩人,面對茫茫無際的江南田野、寂寞夜空、滾滾江水、孤舟夜下、月光似水的景象,那惆悵的羈旅生活,濃濃的思鄉心切,糟糕的仕途,美好理想的幻滅,不如意的人生……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禁不住涌上心頭。
“江清月近人”的動感光波,映照的詩人形象高大而又渺小,可敬而又可憐,玩弄明月的無奈之舉,符合常人之情而又超越時空和想象。
讀者和詩人是心照不宣的,靜悄悄的畫面,沒人想打破。
一個人的江水,一個人的宇宙,一個人的明月。
今晚你上岸投宿也罷,江水夜月陪伴泛舟也罷,誰也不想打攪你,誰也不想讓你愁腸百結,因為你已經盡力了。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寫宇宙如此廣袤寧靜,有明月相伴,心中的愁苦似乎也得到了慰藉。整首詩淡雅別致,含蓄委婉,頗具特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