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2月1日全國上映的雷德利·斯科特新片《拿破侖》時,囤兒對一個小橋段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拿破侖(奧斯卡金像獎影帝華金·菲尼克斯 飾)已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在野心和功績再度累積后,便出現了不滿足。
于是他的謀臣建議他改稱“全勝執政”或者通俗一點叫“王(King)”。結果鏡頭一轉,場景一換,拿破侖果然采納意見更改了自己的稱謂,但并非“王(King)”,而是“皇帝(Emperor)”,即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
看完老雷這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巨制后,囤兒深切地感受到一點——這King和Emperor還真不是同一個檔次。要是沒有像拿破侖這樣的功績和偉業,還真就配不上Emperor這個詞。
這種對比在影片一開始便埋下伏筆。全片從法國大革命講起,開篇簡單明快地交待了兩個信息。一個是以王為中心的政權在法國被推翻了。一個是年輕的拿破侖通過率兵擊敗保王黨勢力和英軍小試牛刀。土倫戰役的勝利讓他被破格升為準將。
有這個做鋪墊,就特別好理解拿破侖為什么要稱帝而不稱王。你都能代入賈冰那句經典臺詞,拿破侖完全有資本對著那些被斷頭臺鍘掉腦袋的國王們說:“你們什么檔次,和我用同樣一個title。”
拿破侖是名副其實的Emperor,老雷也拍出了這份名副其實。全片從頭到尾,幾乎是用拿破侖一生經歷的戰役來貫穿的。土倫戰役,遠征埃及,馬倫哥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博羅季諾戰役,滑鐵盧戰役,六大征戰名場面得到了極致恢弘地再現。拿破侖卓越的軍事才華,令這些戰役每一場都有各自在戰略戰術上的細節。再加上出色的運鏡、構圖、調度,看得囤兒心潮澎湃。
當然了,老雷作為英國人,不可能狂熱地去捧拿破侖。影片在肯定拿破侖的軍事、政治才華之外,也非常犀利地拍攝了他的感情世界,拍出了他帝王之外的復雜多面。沒有約瑟芬(凡妮莎·柯比 飾),拿破侖就是一無所有嗎?拿破侖對戰士的士氣鼓舞是不是有點兒戰場PUA的嫌疑呢?這些,都是觀眾看片時的另有所思。
歷史人物總是千人千面,但落實到演員,就要有一種“我就是我”的氣場。被影迷親切地稱為鳳凰叔的華金,一向是演技派的標桿。他的前作《小丑》雖然無緣內地大銀幕,但是吸粉數量驚人。他最擅長演出人物在人生不同階段里,遭遇類似情景時的細微差別。
比如本片那么多戰場戲份,華金的拿破侖,每一場的心情都不一樣。如果你只看土倫戰役一場,其實是看不出這個年輕人有帝王之相的。可是隨著一戰一戰打下來,隨著和不同政治對手的過招,華金眼神里的東西就越來越多。
從人物厚度、影像質感和史詩風格上來說,《拿破侖》毫無疑問地站在了近年影壇的高位,是無論如何都要在銀幕上親眼去看、親耳去聽的震撼。本片12月1日在內地上映,讓我們有了第一時間去影院觀影的機會。
尤其是在IMAX、中國巨幕、杜比影院、CINITY等高規格制式下,影片的體驗感會更為直接。那些量產化的續集大片,和《拿破侖》真的不在同一檔次。這才是找回影院看大片感覺的年度首選啊!
文/滿囤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