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號 231130
全文共有 44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選擇困難癥患者,那你一定非常理解這種感受:
永遠沒有辦法立刻從兩個選項中做出判斷,總是擔心自己有所遺漏、產生偏差;
總是不自覺地問自己「有沒有更多的信息可供參考?」,企圖找到一個選項全面優于另一個選項的理由;
任何一個決策,不到臨近截止期限永遠無法下定決心,總是告訴自己「還有時間,要不再想一想?」……
有趣的是,對于選擇困難者患者而言,這些現象并不因選項的多少而改變:如果有很多個選項,他們總是能快速把它砍到只剩下兩個,然后在這兩個選項里面糾結一輩子。
這種現象可以出現在生活和工作里大大小小的選擇中:小可以小到「今晚吃什么」,大可以大到「這兩個offer選哪個」「這兩套房子選哪套」「要不要接受這個任務」……
這一類人的特征就是:很多時候明明已經可以做出決策了,但卻總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非要在心里不斷翻來覆去地思考、反芻,硬是把時間往后拉長了一倍以上:明明三天就夠,非要翻來覆去想上一星期。
而在這段時間里,他們過得也并不安穩,時常被這種思維闖入腦海中:我會不會遺漏了什么?我考慮得足夠全面嗎?有沒有別的信息可以找來參考?……導致他們的「大腦后臺」常常被填滿,資源枯竭,常常感到疲憊不堪、大腦轉不動。
如果你有過這種感受,你一定也很理解:它會給你帶來多重的心理負擔,讓你陷入心力交瘁之中。
尤其是在很多時候,它往往導向什么呢?要么就是把選擇權交到別人手上,讓別人來替你做決定 —— 但這往往會導致一個結果,別人做出的決定并不是自己最滿意的,于是一直活在懊惱和后悔之中。
要么,就是隨便做出一個決定,讓自己「聽天由命」。如果結果令人滿意還好,但如果不夠滿意,就又很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當中:為什么我當時不多想一點?我要是再慎重一點就好了……
這一定不是我們想要的。
那么,為什么會有選擇困難癥呢?為什么我們總是這么優柔寡斷呢?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我們害怕讓自己背負上「決策錯誤」的責任,從而,一直在逃避去做出真正的決策。
很多人可能會直覺地認為:我們之所以總在拖延決策,就是為了盡量獲得更多的信息,以便做出更好的決策。這對于某些非常重要的決策來說,可能的確如此。但對于像「今晚吃什么」這種決策來說,真的有必要嗎?
同樣,兩份工作,待遇差不多,環境差不多,行業也差不多,這時候我們糾結的是什么呢?我們有必要為了那么一點細微的差別而讓自己一直冥思苦想、難以釋懷嗎?從理性的角度來看,當然是沒有的。
但為什么我們面對這些細枝末節的選擇,依然會陷入選擇困難癥呢?
并不是因為我們擔心「選到錯誤的結果」 —— 大多數時候,一個決策之所以會難住我們,往往就意味著兩個結果是差不多的,就算有優劣之分,也不會差太大,這樣才會令我們陷入糾結。
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選項A明顯比選項B好,我們還糾結什么呢,選A不就好了?
所以,當我們陷入糾結時,就說明A跟B是差不多的,它們彼此的差異,要么非常細微,要么存在于不同的方面,難以直接相比。
那么,我們擔心的是什么呢?
導致我們糾結的,是我們總會在潛意識里,把太多的東西添加到這個決策上面,包括做出選擇之后后續發生的所有一切,我們都會歸因于這個決策。
這就會產生一個結果:倘若我們選擇了選項A,萬一未來發生了一些我們不愿意接受的結果,或者事物的發展不如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下意識地把這些不好的結果,歸咎于「我當初為什么要選擇A」「我要是選了B就好了」。
問題是:當我們做出選擇A的時候,我們有能力預見到它未來可能產生的一切變數嗎?有可能預見到它未來有可能比B更差嗎?
當然是不可能的。
那我們為什么要讓當下的自己,背上未來這個沉重的包袱呢?
因此,我想對你說的就是:當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不妨放下三個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 —— 這也許能夠將我們從重負中解放出來。
第一個慣性思維:我要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未來是線性的,正是我現在的選擇導致了未來發生的事情。
更好的思維方式:我只能對當下的自己負責,未來是不確定的、是多因素的,重要的不是我當下選擇了什么,而是我如何應對未來。
我們總是很容易犯事后諸葛亮的毛病。當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責備自己「為什么當初沒有發現」,從而,特別容易陷入自怨自艾或自我否定之中。
但實際上,沒有人能預見到未來會發生的一切,事后那些看起來很明顯的征兆,在事前其實都是平常的、習以為常的。我們之所以覺得那些征兆「很明顯」,并不是因為它們真的明顯,僅僅是因為它發生了,因此才被我們注意到而已。
這就是一種「知識的詛咒」:帶著事后的視野去看待事前,會覺得一切都非常清晰,纖毫畢現;但實際上,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大多數跡象都是混沌的。甚至事情也并不是必然發生的,而是一種概率,很可能還不是高概率,只是它剛好發生了而已。
因此,更好的思路,是帶著概率的心態去看待事物:距離當下更近的,我們對它擁有更多的信息,因此會有更高的確定性;而距離當下更遠的,我們對它擁有的信息更少,它可能受到的干擾因素也更多,因此我們對它的確定性會更低。
我們只能對高確定性的事情負責,沒有辦法對低確定性的事情負責。
因此,無論任何時候,當我們做出決策時,我們只能確保在這個時間點的當下,我們擁有充分的信息,了解在做出決策后的一段時間內會發生的后果,并基于這個信息和理解去判斷。
而在此之外,更遠的事情,就不是我們能夠預見的了,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在意。
重要的,永遠不是「我做了什么才導致它發生」,而是「我可以做些什么,來降低問題發生的幾率」,以及「當問題發生時,我可以如何應對」。
第二個慣性思維:我花費的時間越長,就能想得更透徹、思考得更全面,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
更好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已經得到了充足的信息,也認真思考過了,那么就已經足夠了,我花再多的時間,也不會有再好的結果,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細枝末節上面。
這同樣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誤區:許多人總是覺得,我再多花一點時間、再思前想后,興許就能發現一些之前沒注意到的漏洞和問題,得到一個更全面、更審慎的結論,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但不妨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在你的經歷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有多少次是能夠發現「哎呀,我遺漏了這個要點」,從而對結果更有把握的?又有多少次,當你殫精竭慮、反復思量之后,最終跟一開始的結果并無不同,只是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
絕大多數情況,應該都是后者。
原因很簡單:當我們已經收集到了足夠的信息,已經對兩個選項做過一番盤點時,其實就已經可以做出決策了,因為此時我們已經基本對決策結果有了90%的把握。
我們再等下去,無非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依靠運氣,也就是突然出現一條全新的信息,讓我們有全新的依據去重新思考決策。二是突然發現之前犯了錯,從而推翻自己之前的判斷。
但這兩種可能性都是極低的,因為它們如果可能性高,早就被我們發現了。所以我們相當于什么呢?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賭一件很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 —— 甚至即使它發生了,也很可能不會對結果有所改變,只是把我們對結果的把握,從90%變成92%、95%而已。
這是非常浪費時間、非常不理性的做法,更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做法。
第三個慣性思維:只要我不是自己認真做出決策,我就不用背上這個責任,到時出了問題,就有理由可以去「甩鍋」了。
更好的思維方式:自己獨立、認真做出決策,不僅僅是為了選擇本身,更是為了強化自我價值感,讓自己感到「我是有能力做出決策的」。
這是許多人常犯的毛病。
如同最開始說的:許多人為了逃避「決策錯誤」的責任,會下意識地采取什么措施呢?回避。要么是把決策的權利交給別人,讓別人幫自己選擇;要么是等到截止期限隨便選一個,然后告訴自己:這是我隨便選的,沒有認真思考,不能讓我負責任……
但這樣有什么意義呢?沒有。這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已。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責任人,也只有自己能對自己負責。為了逃避犯錯的責任而不肯做出決策,實質上就是一種「自我妨礙」的行為。它對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好處,只是給自己營造一種虛假的心理安慰而已。
但久而久之,如果老是采取這種做法,就很容易陷入「習慣性逃避」的陷阱里,遇到一丁點困難就不敢去面對。甚至,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自信和自尊,讓自己產生自我懷疑,不相信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凡事都要依賴外力。
這才是最嚴重的后果:為了一點小小的、虛假的心理安慰,你放棄了自己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利和能力。
因此,一定要主動地、獨立地做出決策。不僅僅是為了決策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行為,不斷強化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感,讓自己相信:我是有能力獨立做出決策的,我是能夠解決我身上的問題的。
你給自己什么樣的暗示和強化,你的心態就會趨向于什么方向。
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是比「我做出了錯誤的決策,真失敗」重要百倍的事情。
最后,分享幾個我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會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1)給決策規定期限
當我面臨一個決策時,我會考慮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給它安排一個大致的期限。這個期限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獲取信息和思考權衡。
一旦「獲取信息」的期限到了,我就不再主動去搜尋相關的信息,而是轉入對決策的考慮和權衡之中(當然,如果有新的信息自己找上門來,那我也會納入考慮之中)。
同樣,當思考權衡的期限到了,我就不再糾結在這個決策上,而是按照已有的信息和思考結果做出選擇。
即使選錯了,也沒有關系,那是我憑借著「當下的我」所能達到的條件做出的,那么它就是當下我能夠做出的最好選擇。我沒有必要責怪自己,更加沒有必要后悔。
如何設置期限呢?這個很難一概而論,只能按照自己的經驗和實際情況。不過,能給的建議是:對每一次比較重要的決策過程進行復盤,如果這一次感覺時間給得緊了,下一次就設置得更寬松一點,以此類推。
重點在于,果斷切斷自己的糾結,不要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之中。
2)復盤并優化決策系統
每次做出比較重要的決策之后,等一切塵埃落定了,都不妨做一個簡單的復盤,主要回答這幾個問題:
我當時獲取的信息全面嗎?是否有什么新的管道可以幫我獲取更多、更有用的信息?
我當時思考的角度全面嗎?是否有什么角度是我忽略了的,可以加到以后的思考里?
我當時設置的期限合理嗎?是否可以對其再進行調整,讓它更符合實際情況和需求?
說白了,決策永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貫穿了我們的整個人生。我們的一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決策所構成的。因此,重要的不在于當下一兩次決策的得失,而在于:我們如何利用這一次決策的經驗,來強化我們以后遇到新決策時,自己能夠使用的「決策系統」。
如果你能夠把一切遭遇和經歷都變成自己的養分,那么對于你而言就不會有失敗 —— 因為一切失敗,都會成為提高你下一次成功率的墊腳石。
3)確立你的決策原則
有時候,面對一些選項,我們可能難以判斷優劣,或者它們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差異 —— 比如有的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收益,有的需要長期耕耘。這時應該怎么辦呢?
一個有效的辦法是:事先為自己確立若干條決策的原則,利用它們來輔助你進行決策。
這些決策的原則完全可以自己制定,只要符合你的價值觀和理念就可以。比如這是我使用的一些決策原則:
不違反法律和道德;
不損害他人利益,不樹敵,不破壞規則;
不采取欺騙等不義的手段;
以協商為主,避免沖突,盡可能追求互惠和共贏;
對長期的收益添加更高的權重;
如果始終無法決定做不做,那么傾向于去做。
這些原則很難說正確與否(除了第一條之外),因為它們會隨著不同的人的立場而不同,有些人認同,有些人不認同。所以,沒有必要去追求原則的正確性 —— 原則之所以為原則,就是因為它們并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但依然是你愿意去遵守和踐行的。
試著在平時的生活和決策中,慢慢去建立你自己的決策原則,這可以極大地減輕你決策時的負擔和壓力。
4)永遠別為決策后悔
這世界上最沒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為已經過去、不可能改變的事情懊惱和生氣。
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那么它對我們所有的價值,就只在于「未來」 —— 它能給我們什么啟示?能幫助我們在未來遇到類似情況時,如何更好地去處理?
因此,永遠不要對你的決策后悔。你認真地做出了決策,那么它就是當下你能夠做到的最好,無論發生什么,都是你「應該得到的」。
后悔是最無用的情緒,在上面消耗一分鐘,都是在浪費生命。
—— 閑聊時刻 ——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你一些思考和啟發,幫助你更果斷地采取行動,克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問題。
也歡迎你「星標」我,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