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工作室
本工作室特約撰稿人 成梁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烏兩軍在無人機的裝備和使用上花樣迭出,更有北約集團在背后助拳,讓俄烏沖突變成了多方無人機、自殺式巡飛彈大放異彩的舞臺。俄烏沖突中,無人機可謂是為雙方都立下了大功。
那么,無人機在俄烏沖突中運用情況如何,誕生了哪些經典運用場景,又將給未來戰爭帶來怎樣的發展趨勢?
一、烏軍襲擊俄軍黑海艦隊,美軍無人機撐腰
2023年9月成為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駐克里米亞駐俄軍最悲慘的一月:
9月13日夜間,烏軍蘇-24型前線轟炸機攜帶多枚“風暴陰影”巡航導彈,對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發起突襲,打壞了俄軍一艘坦克登陸艦“明斯克”號和一艘636.3型潛艇;
9月14日清晨,烏軍又使用無人機和R-360“海王星”反艦導彈,打擊了配置在葉夫帕托里亞海灘邊上的一個防空導彈營,一臺發射車被擊毀;
9月22日,烏軍“風暴陰影”再發威,這次連黑海艦隊司令部辦公大樓都挨炸了:
黑海艦隊司令部辦公大樓被炸
話說,烏軍的導彈是怎么做到的?
要組織起一次有效的空中進攻作戰,戰前的情報偵察、戰時的空中引導和指揮、攻擊結束后的打擊效能評估,三者缺一不可。烏克蘭空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發動空中進攻之前,美國空軍的無人戰略偵察機發揮了關鍵作用。據Flightradar24等披露的信息,襲擊前,美國空軍、英國皇家空軍的各型無人戰略偵察機在黑海上空活動異常活躍:9月7日,美國空軍的一架RQ-4/MQ-4C型戰略無人偵察機從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希戈內拉海軍航空兵基地起飛,進入黑海上空,在距塞瓦斯托波爾港大約140千米的空域活動了近10個小時。9月22日黑海艦隊司令部遇襲之前,俄羅斯空天軍的雷達系統發現,美國海軍航空兵的一架P-8A海上巡邏機出現在克里米亞附近。之前的8月底還有消息披露,美國空軍的MQ-9B“守衛者”和海軍的MQ-4C“特里同”等無人偵察機均會定期出現在黑海上空,抵近塞瓦斯托波爾偵察。俄軍多次驅離,美軍每次都去而復返,繼續窺探。
美軍無人機在黑海的航跡,反復偵察
RQ-4無人機
從美軍RQ-4/MQ-4C型無人機的技術性能看,其任務模塊包括一套由EO/IR模塊組成的光學/紅外偵察系統,一套由AN/ZPY-2型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組成的雷達偵察系統和一套高度保密的電子情報/信號情報偵察系統。其中,EO/IR系統包括紅外成像通道和數字攝像機通道,位于無人機機首下方,系統總重量在100千克左右,具備空中監視、空中測距功能,既可以進行廣域搜索,又可以進行精密標定。AN/ZPY-2型雷達是一款相控陣體制的SAR雷達,安裝在機身側面部位,系統總重量在300千克以下,具備對移動目標的檢測功能。該型雷達可以在200千米以外的距離,觀測到大型水面艦船、車隊、部隊集結地等,并通過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初步判斷目標的性質;電子情報/信號情報偵察系統則可開展通訊情報、電子情報測向、電子情報、特殊信號等電子偵察作業。
俄軍被擊中的S-300PM陣地
從美軍多次派往黑海的RQ-4/MQ-4C等型號的無人機性能看,這些無人機完全有能力對俄軍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口靠泊的艦艇進行跟蹤拍攝,明確這些艦艇的性質與特點,為烏軍設定打擊目標。更為關鍵的是其機載電子情報信息系統,在使用ELINT/TAS等作業能力的情況下,美軍無人機可利用其電子偵察作業能力,對俄軍防空系統在克里米亞地區的空中防御布勢進行有效偵察,從而找到俄軍對空警戒雷達的開機/關機活動規律,地空導彈系統的火控雷達主要威脅扇面等,徹底查明俄軍在克里米亞的防空系統整體布勢和作戰弱區。在完成電子偵察情報的基礎上,對烏軍使用“風暴陰影”巡航導彈打擊塞瓦斯托波爾港實施嚴密的攻擊航路規劃,確保轟炸機的出動航路具備最佳的隱蔽性,確保“風暴陰影”巡航導彈發射之后,沿突防效率最高的航線飛行,避開俄軍的搜索雷達搜索扇面、地導火控雷達威脅扇面,直至擊中目標。
“風暴陰影”導彈
事實證明,烏軍這幾次對克里米亞的攻擊非常成功。俄軍部署在當地的雷達均未有效發揮作用,諸如S-300PM/S-400系統的30N6雷達和96L6雷達,要么沒有發現目標,要么發現目標時“風暴陰影”已經抵近。無奈之下,俄軍最后只能使用“鎧甲-S1”實施一輪末段攔截。烏軍總體突防效率極高,但靠自身力量是不可能的,而美軍的戰略偵察無人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俄軍、烏軍、美軍使用無人機之比較
從美軍此次使用RQ-4/MQ-4C無人機在黑海沿岸實施戰略偵察,并指引烏軍使用“風暴陰影”巡航導彈打擊黑海艦隊的作戰行動看,其對無人機的運用水平以及無人機的技術性能,遠遠超過俄烏沖突中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的無人機使用水平。
俄烏沖突爆發時,烏克蘭軍隊對無人機還是比較重視的。這主要得益于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中,阿塞拜疆軍隊使用TB-2無人機對亞美尼亞軍隊大開殺戒的“經驗”。烏軍受到啟發,購買了大批TB-2,并將其視為對抗俄軍裝甲部隊的“殺手锏”。
TB-2察打一體無人機
俄烏沖突爆發后,烏軍掏出TB-2察打一體無人機,打算給俄軍一些顏色看看。但烏軍失算了,因為俄軍擁有遠比亞美尼亞強大的野戰防空體系。無論是“道爾-M1”還是“山毛櫸-M2”甚至“鎧甲-S1”,只要是個防空系統,都可以欺負一把烏軍的TB-2無人機。烏軍本想使用無人機復刻阿塞拜疆軍隊在納卡沖突中的輝煌,不料TB-2無人機剛一出場就折戟沉沙,僅僅幾個月后幾乎告罄。這還惹惱了土耳其,后者告知烏克蘭軍隊不允許其隨意使用TB-2無人機,以免損害土耳其產品的聲譽。
烏軍在無人機的使用上找不著門道,而俄軍也好不到哪去。沖突剛爆發時,俄軍手頭堪用的無人機只有裝備給旅屬偵察單位的Orlan-10無人機。該型無人機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工業垃圾,是使用各種就便材料攢出來的一個大航模。比如,燃油箱是用一個塑料瓶子湊合的,甚至連作為載荷的照相機都是用民用相機裝上去拉倒。該型無人機不具備超視距活動能力,最大巡航速度也就100千米/時,最大續航能力僅幾個小時,只能滿足師/旅一級部隊戰役縱深的偵察需要。但即使如此,相比烏軍,俄軍在旅屬無人機方面居然還是要領先一些。
俄軍搓出來的海鷹-10無人機
總的來說,俄烏沖突剛爆發時,俄烏兩軍在無人機的裝備和運用都不咋地。烏軍有適合軍一級使用的TB-2無人機,但總想著復刻阿塞拜疆暴打亞美尼亞的輝煌,結果根本沒有搞清楚TB-2這種無人機應該怎么用。俄軍倒是基本搞清楚了小型無人機的打開方式,但無人機裝備層級太低。到軍一級,連可以和TB-2對位的無人機都沒有,只好搞了幾架“獵戶座”無人機到戰場上試試手。
隨著沖突延續,兩國對無人機的認知有一個逐漸深刻的過程。烏軍發現,TB-2無人機除了察打一體,用來做軍一級的戰場監視和火炮校射工作,似乎更合適一些。俄軍也發現,自己缺乏軍級偵察監視無人機,給軍級火力單位指示目標造成了巨大困擾。因此,俄軍向伊朗要Mohajer-6無人機,以彌補自己的短板。
俄烏兩軍,現在幾乎都是沒有無人機就不進攻
同時,俄烏雙方在無人機的裝備和使用上也有一些心得或者說小聰明。比如,兩方都認為,多旋翼民用無人機作為營連甚至班排一級的無人機裝備,在戰場偵察監視和炮兵甚至步兵火力引導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步兵進攻中,如果有一架多旋翼小型民用無人機在天上轉悠,等于為整個步兵班組開了全圖,將營造出巨大的戰術優勢。俄軍首先大規模使用“柳葉刀”自殺式無人機等,它一改以往的反坦克裝備只能正面攻擊或者反炮兵裝備只能雷達測、火炮打的傳統作戰樣式,可以從裝甲車輛最薄弱的側面甚至尾部發起進攻,給烏軍裝甲車輛造成了巨大損失。在反炮兵作戰中,俄軍更是習慣于讓“海鷹-10”和“柳葉刀”互相配合,一個觀測,一個打擊,無往而不利。烏軍接連吃虧后,祭出了在FPV穿越機上加裝RPG彈頭、改裝簡易自殺式無人機的策略。俄軍很快有樣學樣,向部隊成千上萬地提供這種簡易型的自殺式無人機。
三、無人機在未來戰場上的作用
還在持續的俄烏沖突成為各類型無人機大放異彩的舞臺,在俄烏兩軍各顯神通。民用多旋翼無人機,民改軍穿越機,軍用巡飛彈,各種等級的無人偵察機紛紛登場。美軍也來湊熱鬧,使用戰略級無人偵察機在黑海方向偵察俄軍防御布勢,成功引導烏軍對塞瓦斯托波爾軍港進行打擊。如今,幾乎沒有人不相信無人機在未來戰場上的特殊地位。
大放異彩的“柳葉刀”
那么,未來戰場上我們需要怎樣的無人機,這些無人機應該具備怎樣的性能,遍布無人機的未來戰場可能呈現出怎樣的圖景?
從無人機的分類看,未來戰場我們需要的無人機可分為兩類,一是偵察型無人機,二是打擊型無人機。偵察型無人機可承擔上到戰略軍團一級,下到班組一級的戰場態勢感知類任務,除了進行光學偵察,還可實施包括電子情報偵察,信號偵察等多元化偵察任務。此外,偵察型無人機還可承擔部分跨界型任務,如數據傳輸,通訊中繼等,不僅作為戰場上偵察和態勢感知的節點,其本身就可以作為戰場上的一個信號傳輸節點,承擔信息分發的使命。
俄軍無人機,便宜量大管夠
打擊型無人機則偏重于戰術性使用,除了進行傳統的察打一體行動,還應當發展大量自殺式無人機,即巡飛彈以及可廉價使用的、使用穿越機改造的自殺式無人機。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規模、高烈度戰場對抗的情況下,傳統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其戰場生存能力較低,這從烏軍TB-2無人機被俄軍的野戰防空系統紛紛擊落可見一斑。未來,這種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應著重發展防區外攻擊能力,避免進入敵方的防空火力圈內而遭到打擊。巡飛彈應當著重打擊坦克、步兵戰車等重裝甲目標。穿越機類無人機因極易受到干擾,目前俄軍已經開始為自己的坦克和步戰車配備干擾器,以削弱自殺式穿越機的使用效果。因此,這類無人機未來的使用場景,應當是以殺傷暴露步兵為主。盡管其在野戰條件下對乘車步兵等殺傷力較弱,但對付野戰條件下的暴露步兵,或者在城市作戰條件下殺傷躲藏在民用建筑內部的輕步兵,還是很有用。
國產的翼龍-2H救災型 本身就具備通訊中繼的作用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無人機歸根結底還是一種消耗性裝備(尤其是各種戰術級無人機都是如此)。從俄烏沖突的戰例來看,俄軍和烏軍普遍反映稱,他們手頭的各種小型偵察無人機普遍只能執行三次任務就會損毀——要么是被擊落,要么是發生故障自行墜落。因此,這種小型偵察無人機必須具備大量生產、放手使用的能力。比如,俄軍幾乎是以千架為單位向部隊提供“海鷹-10”這種小型無人機。原本各種簡化設計被人詬病,現在卻成為其最大的優勢。相反,烏軍使用的無人機需要西方國家提供,各種小型偵察無人機往往供應不上。當然,大型戰略級無人機(如美軍的RQ-4/MQ-4C)造價高昂,設備復雜,則需要認真保養和使用。
總之,一場俄烏沖突讓我們見識了無人機的各種低端用法,而美軍無人機在黑海方向的活動,又讓我們見識了無人機的高端用法。正是這種高端用法和低端用法相結合,形成了無人機的作戰和型號運用體系。可以預見,未來戰爭中,無人機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軍事學博士,出版《這才是美軍》和《兵道》,從軍約20年,現成立工作室專門研究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