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3年第4期)
作者簡介宋宏建,高級政工師,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機關黨委前副書記,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河南分會前副主席,已發表作品400余萬字。
> 花洲書院 視覺中國 / 供
一
一處占地面積211畝,竹柏掩映、亭臺錯落的園林式建筑,風情別具地坐落于河南省鄧州市東南。這,便是始建于宋代慶歷年間,因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任鄧州知州期間創設而聞名的花洲書院。
穿越高大巍峨的牌樓,走過書院全景的照壁,迎面便是那句千古名言的石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字由康熙皇帝題寫,遒然蒼勁,令人肅然起敬。接下來,順著墻根下的青石小徑,拾級而上春風閣,登上書山一覽臺,視野立馬豁然開朗,寧靜悠遠的煙云園林景色盡收眼底。
居高臨下,可以俯瞰院內中正嚴慈的范公雕像,可以飽覽坐北朝南的五進四院,可以近聞桂花淡淡、泮泉叮咚,遠聽書聲瑯瑯、琴韻悠揚。于是乎,一種“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萬千氣象,抑或“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離情別緒,便會如春潮一般在心湖里蕩漾開來……
一所普普通通的院子,一個稀松平常的景點,因了歷史上的某位名人到過、住過,或者一首小詩(如《登鸛雀樓》)、一篇小文(如《岳陽樓記》)而名揚天下,便成了一處文人雅士憑吊、景仰的文化圣地。這種例證,俯拾皆是!
從春風閣下來,拜謁范老夫子銅像。穿越欞星門,瞻仰范文正公祠。再過狀元橋,沿中軸線前行,一邊是幽靜雅致的山長室(院長辦公室),一邊是樸素簡約的教習室(老師辦公室)。繼續前進,跨入古色古香的的講學堂門檻,早有春風撲面之感。透過季節深處的滄桑歲月,靜謐里似有書聲盈耳。撫摸著時光斑駁的桌椅條凳,講臺上抑揚頓挫的夫子吟誦,座位上搖頭晃腦的學子苦讀,也已栩栩如生地浮現在眼前。
坐在春風堂內的學子位上,目睹玻璃柜中擺放的筆墨紙硯,我那被歷史煙云彌漫的腦海之中,立馬浮現出970多年前的一個影像。也就是公元1046年(宋仁宗慶歷六年)的秋天,兩鬢蒼蒼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生,在此屋內是怎樣地踱來踱去,一遍遍地誦讀與他同遭貶官之好友——滕子京的《求記書》信,然后對著那幅《洞庭秋晚圖》,一遍遍地苦思冥想……
二
重修覽秀亭,構筑春風閣,由眼前因百花洲而得名的花洲書院,自然會想到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魚之饒”而得州名的饒州。“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句話,聲名鵲起于饒州,與名著《岳陽樓記》一樣,出自“大宋第一名臣”范仲淹的手筆——《靈烏賦》,體現了一個正直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48歲的范仲淹,因上《百官圖》彈劾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被呂以“薦引朋黨,離間君臣”為由蠱惑君主,從朝廷貶知饒州,也就是今天江西省上饒市的鄱陽縣。期間一年半,妻子病死、自己染疾。可他沒有自暴自棄,在帶領當地人民解決內澇的同時,尚賢重德,大力興建州學。友人梅堯臣在附近做縣令,寫有一首《靈烏賦》寄他,其中有“事將兆而獻忠,人反謂爾多兇”“胡不若鳳之時鳴,人不怪兮不驚”等語。以鳥為喻,勸其不必像烏鴉那樣報兇,反“招唾罵于里閭”,倒不如學做報喜鳥,光言好事。實在不行,就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不要多事。而范仲淹在回贈友人的《靈烏賦》中,卻斬釘截鐵地發出鏗鏘之音——“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意即不管人們怎樣討厭啞啞烏聲,他都要堅持正義,堅持真理,即使直言招禍而死,也不緘口沉默求生。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如此錚錚誓言,其實也是范仲淹在其“三起三落”的坎坷人生中,一直堅持糾偏勘誤、不辟禍患的永恒信念。
三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他兩歲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一次和哥哥吵架,他被罵作“野孩子”,才知其身世,于是含淚告別母親,前往應天府的南都學舍發奮讀書。每至夜里昏昏欲睡之際,他就把冷水澆在臉上。每個白天取粟二升,煮一鍋粥,經一夜凝結,用刀畫為四塊,早晚各取二塊,就著切斷的蔥蒜當飯。成語“劃粥斷齏”的典故,便出自這里。南都留守的兒子與其同窗,把公家廚房里的食物送他一些,全被擱置放壞。理由是自己食粥習慣已久,怕一下子突然享受豐盛的美食,以后哪還能吃得下冷粥!
“五年未嘗解衣就寢”,到了1015年的大中祥符八年,朱說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才改回本名,迎母歸養。仲淹者,隋末大儒王通(其孫王勃)的字,直接拿來照搬為名,可見其崇拜之至。范仲淹初入仕途,九品芝麻小官,卻因修河堤、興水利、“屯田久守”而建功入朝。慶歷三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新政改革受挫,范以反對太后在朝堂過生日為名被貶;太后去世,部分大臣責其劣跡,范又因直言“父母之恩不可不報”而感動皇帝,再次被詔回京。哪知后來,又因反對皇帝廢棄皇后被貶牧州,仍以興修水利、創辦學堂有功入朝,官至副宰相。后因與宰相呂夷簡不和,走向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落”,被貶鄧州。
皇祐四年,64歲的范仲淹,在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途中逝世,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謚號文正。
> 花洲書院范仲淹銅像
四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見《岳陽樓記》)
終于,在一生第三次被貶官的鄧州,僅僅憑借著一張草圖,一代名師參透了那座四柱高聳、頂檐牙啄的三層樓閣。終于,范老夫子舉起如椽大筆,天馬行空神游八極,既賦予了岳陽樓以千秋不朽、萬古垂名的輝煌景觀,也鐫刻出自己站位北斗、方寸海納的高潔靈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就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堅定信念;這,就是不信不行、不服不行的文化力量!同理類推,滕子京憑借一幅圖表和一紙書信,便高瞻遠矚,行穩致遠,讓自己一個寂寂無名的巴陵郡守,也伴著岳陽樓而名垂青史。那,便是文化眼光,同樣不信不行,不服不行!
整個書院的中西部建筑群落,渾厚大氣,屬于典型的北方風格。而東部百花洲的亭臺水榭,則為小巧玲瓏的江南園林。細細觀賞罷主體建筑,粗粗瀏覽過藏書閣樓,踱上一段曲曲折折的花洲走廊。當我坐在鵝頸靠椅上小憩時,腦海里已慢慢形成一個結論:很有文化但無文化眼光的人,往往做不成膾炙人口的文化大餐;沒啥文化但有文化眼光的人,有時也能釀出悠遠綿長的文化經典。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除滕子京外,周大夫尹喜也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話說回來,這個與花洲書院有點聯系的滕子京,可不像傳說中鎮守函谷關的總兵尹喜——出生時母親夢見天上飄落紅云,圍著自己浮動,地下忽地開出蓮花;也不會精通天文、善于望氣,沒在巨人老聃出現之前夜觀天象,發現紫氣東來。滕與范曾是同科進士,而且先后在涇州和慶州任職。雖然他也是一位有抱負的政治家,但一生仕途坎坷,屢貶屢謫,最高的職銜也不過天章閣待制(類似于今天顧問的四品閑官),遠沒達到范的官位和層次。然而,緣于他有洞穿歷史的文化視野,竟使自己伴著一篇小文同時名揚后世,且被冠以“勤政為民”的典范。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借力于文化的力量和眼光?!
從花洲書院到《岳陽樓記》,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兩處美景更重要的,還有一種文化視野,一種精神風骨,不是嗎?
五
南山郁郁,北水悠悠,飛瀑流泉,鶯囀鸞啼。哦,在這薈萃著氣象萬千的方寸之地——花洲書院里穿行,一面是彈彈軟軟的江南絲竹入耳,一面是灝灝獵獵的塞北旌旗盈眸,我真的陶醉了。恍惚中,我像乘著一葉扁舟的伯牙,于朗月清風之下鼓琴而歌,漸入佳境。忽聽岸上傳來樵夫的掌聲:“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 花洲書院——春風圖 視覺中國 / 供
作者: 宋宏建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