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完美的一首《蝶戀花》,這么美好的詞,為什么卻讓人想哭?
《蝶戀花》是宋朝寫詞的人非常喜歡用的,它絕對是一個當時最美的流行歌曲。
當時的很多大家都有《蝶戀花》的名篇傳世,比如晏殊的版本: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的這首詞,是一首寫相思懷遠的婉約名作。
其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被王國維評為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三層境界之第一層。
再如晏幾道的版本: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晏幾道被評為“古之傷心人”,傷心人寫傷心詞,詞中寫思念,流露出一種凄凄涼涼的傷心之感。
還有柳永的版本: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同樣是寫思念的作品,柳永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蘊含了真摯的感情。
其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引申為執著和鍥而不舍的精神,被王國維評為古今成大事業者的第二層境界。
以上三首,都是非常經典的《蝶戀花》,寫得都非常美,但是在我的心中,最完美的《蝶戀花》還是出自蘇軾的那一首。
那么,蘇軾的這首《蝶戀花》背后藏著怎樣的深情,又有著一段怎樣感人的故事呢?
今天的“詩詞漫游記”,就帶領大家走進蘇軾那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據《詞林紀事》記載,蘇軾被貶謫惠州時,侍妾王朝云常常唱這首《蝶戀花》詞,為他澆愁解悶。
可是,朝云每次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這句時,都難于掩抑內心的惆悵,止不住的流淚。
蘇軾的這一闕《蝶戀花》,寫的雖然是晚春的景色“花褪殘紅”,但并無衰頹凄怨之情,卻有開闊豁達之氣。
而下闕回環往復,寫一方自作多情,一方茫然不覺的單相思情事更令人莞然一笑。
全詞一波三折,清新跌宕,音節瀏亮,婉轉如歌。
如果說這是史上最完美的一闋蝶戀花,相信不會有人反對。
我特別想知道的是:這么美好的詞,朝云為什么要哭?
蘇軾三十九歲納王朝云為妾,二十二年后,朝云離開人世。
朝云“敏而好義、忠敬如一”,被東坡引為紅顏知己,在“來生便嫁蘇東坡”的才女眼中,這無疑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那么,朝云的眼淚恐怕就只剩下了兩種可能:或自傷身世,或對東坡的牽掛。
從來就沒有單純的“傷春”,感懷天時,必關人事。
朝云有動于中,為自己的侍妾身份而悲,或者為年華老去、青春不再而悲,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性更大的猜測,就是對東坡的“放不下”。
這首詞實際寄托了蘇軾貶官惠州的心情。“枝上柳棉吹又少”,指東坡在政敵的迫害之下,屢遭貶謫,一次比一次遠,最后淪落天涯。而“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達了詞人對宦海沉浮、命運苦難的從容淡定,和人生理想的堅定執著。
而下闕“多情卻被無情惱”,正是詞人對朝廷一片忠心,卻落得遠謫嶺南的下場的形象寫照。
而這一片心思,唯有一直陪伴東坡學士身旁的朝云才能感同身受。她能讀懂蘇軾的豁達與坦蕩,也能讀懂蘇軾在這曠達背后的隱痛和無奈。
更為重要的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兩年,朝云追隨著東坡,流離轉徙,身體的狀況越來越差,開日茫茫,恐怕不能陪他走完一生。
日后,誰陪這位不同流俗的老先生異想天開,談空說有?
誰指著他的肚皮說,里面是滿滿的不合時宜?
誰在夜深人靜露冷風寒的時候,為這個鼾聲如雷的人蓋被子?
物之動情,恐非一端,也許朝云的心里是五味雜陳吧。朝云去世五年之后,東坡長逝。
以上都只是猜測,沒有確證,但這些猜測永遠都不是沒有意義的。
一首好詩(詞),是光影迷離的明珠,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光影。每位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心中的感悟來理解這首詞,獲得慰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