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必稱“蔚小理”、“特斯拉”“華為”的智能汽車時代,曾經作為“國之重器”的“三大”(一汽、二汽、上汽)究竟要怎樣做,才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
近十年來,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徹底改變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從民營獨資到國資參與,全新的電動智能汽車品牌紛紛成立。民營企業如蔚來、理想、小鵬等從無到有發展迅速,不少國資品牌如極狐、阿維塔等,也紛紛尋求與民營企業合資合作,甚至有企業發生把品牌發展主導權都交出去的情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到底是堅持自主研發自主可控,還是可以把主導權交出去;到底是與國內企業合作,還是與海外企業合作,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今天我們就選取“三大”當中的一家——上汽集團,來看看他是怎么選擇的。
上汽“自主”:國企自主的底色
看國企的發展之路,始終離不開他誕生的時代背景。
上汽集團曾經是與一汽、二汽(東風)并列的“三大”(三大三?。┢嚰瘓F之一,誕生于上個世紀(參數丨圖片)50年代。這三大汽車集團創立之時,就被委以發展中國汽車產業的重任,是“國之重器”。
上汽最初在“三大”中的排名權重顯然不在第一位。 但當我們把時光撥到2022年,上汽集團當年的銷量是530.26萬輛。 相比之下,一汽集團是320萬輛,東風集團是246.45萬輛。 把范圍再擴大一點,廣汽集團當年的銷量是243.38萬輛,長安汽車的銷量是234.62萬輛。 在汽車行業當中,上汽集團是當之無愧的遙遙領先者。
不僅如此,早在2021年,上汽自主品牌以285.7萬輛的銷量,在集團內部占比首次超過了50%,達到了52.3%。相比之下,比亞迪2022年的銷量是186.85萬輛, 與上汽自主品牌相比少了近百萬輛。這意味著,上汽集團才是自主品牌真正的隱形冠軍。
在2023年這個年份看上汽集團,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其“自主”的能力之強,不僅超過了一眾國企,在與民營企業的競爭中,也絲毫不落下風。
上汽“自主”:一幅源遠流長的時代畫卷
為什么獨獨是上汽這家國企汽車集團擁有這樣的底氣?
早在中國汽車確立“合資經營可以辦”的年代,海外車企來華投資,必須與國內企業以50:50股比成立合資公司。1984年創立的上汽大眾,以及如一汽大眾、上汽通用等,都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誕生的企業。
第一批在上海組裝的桑塔納,采用的是CKD(全散件組裝)的模式。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中國在缺少核心技術的情況下,不僅力求50%的合資公司股權,更是堅決不走整車進口的路線,強調“中國制造”。中國對自主獨立制造的渴望,寫在了那個時代里,寫在了國家基本國策里?!吧掀圃臁币舱窃谀菢拥臅r代背景之下,慢慢發展起來了。這意味著,上汽集團的“自主精神”,如同我們國家自主自強的國策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其背后的實質是中國人永不服輸的精神力量。
早在2014年上任伊始,上汽集團現任董事長陳虹就明確指出: “公司今后發展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們集團要成為'頭腦型'的公司”。
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2014年的上汽。正是基于這樣的戰略,才有了2021年上汽自主品牌銷量集團內占比首次超過50%這樣的結果。
也是在那一年,上汽集團提出了“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這個概念后來被全行業廣為接受,成為整個汽車行業綱領性的文字。也正是在那一年前后,后來在市場上風生水起的中國民營新能源汽車公司紛紛成立。
2015年,上汽又把這一綱領性的文字進行了完善,更改為“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 同樣,從那一年開始,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際化”風生水起。
在這一思路的引領下,2019年,上汽集團提出了2025年海外銷量突破100萬輛的目標。事實上,上汽在2022年就提前實現了這一銷量目標,當年海外銷量達到了101.7萬輛。
而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23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234萬輛,同比增長76.9%,中國半年度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 今年1-11月,中國汽車出口量為441.2萬輛。 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是大概率事件。
也就是說,無論是“前新四化”的電動化、智能化,還是“后新四化”的“國際化”,上汽集團在這個市場上成為舉足輕重般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感”不是刷出來的,也不是在光喊口號,靠的是實打實的業績。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中國汽車國企喊口號一流但實力一般的大有人在,而上汽集團是個例外。
上汽:“整體解決方案”不外包
我們再回到2021年6月30日,上汽集團股東大會,有投資者問上汽集團是否會和華為合作開發自動駕駛,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這樣回答:“上汽很難接受由單一一家供應商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樣它就會成為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對于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我們的靈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上汽會堅持自主掌控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同時也在與華為、百度等積極合作。”而正是陳虹的這一“靈魂論”,在汽車行業里掀起了軒然大波。以至于直到如今,人們對于這一觀點仍然爭論不休。
客觀來說,上汽集團的“靈魂論”,無論是從立場站位,還是表達邏輯上看,都沒有什么錯。 試問,作為一家企業,誰不想把安身立命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而甘心成為一具軀殼,淪為別人的代工廠呢?
從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自主正向研發,從來都是中國車企的痛。以奇瑞集團為例,甚至直到2013年,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甚至毫不避諱地大喊:“今天可以不謙虛地說,我們畢業了,我們會造車了!”一家中國企業,直到其成立16年后,依然在喊“我們會造車了”,這事實上就是中國汽車工業的現狀。過程有點悲壯,但結果令人欣慰。
事實上,像上汽、奇瑞這樣,強調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2023年11月15日,在談到與華為的合作時,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接受采訪時表示:“廣汽埃安始終堅持一定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兩朋友也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所以在智能道路上,我們一定會堅持我們自主研發+對外合作;智能化這條道路,集硬件、軟件和用戶體驗三位一體的技術,我們一定要放眼全球,目前還沒有一家可以構建其獨占的技術優勢”。
而正是這種理念,像上汽集團、奇瑞汽車和廣汽集團,正是這些年在自主品牌領域做得還不錯的企業,其背后代表的是不服輸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一旦垮塌,企業很難稱得上有靈魂。當然,這些企業之所以“敢”,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有這個實力。
針對與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國內某車企高管曾公開表態:“華為也是大牌的供應商,它的價格比較高,也不受控,我們想跟華為合作,會發覺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
事實表明,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成敗的關鍵。2022年3月,上汽集團宣布為應對“軟件定義汽車”的行業趨勢,集合集團所有優勢資源打造“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組建超萬人規模自主研發人才隊伍。這是行業內絕無僅有的大手筆。而華為公司之所以能夠從門外漢,到深度參與智能汽車的創新研究,其背后正是研發團隊的功勞。消息顯示,截至2022年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研發團隊約為7000人,已經非常逼近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的規模。這意味著,華為也好,上汽也罷,競爭與合作從來都是彼此交織在一起。
那么,上汽集團在技術研發上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呢?據悉,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聚力打造包括覆蓋純電、混動的整車技術底座,即機電一體化架構(即上汽珠峰架構)和純電專屬系列化平臺(即上汽星云平臺); 以及涵蓋動力電池、動力總成、電驅系統和軟件架構的四大關鍵系統技術底座,即動力總成系統(即上汽藍芯動力)、平臺化電池系統(即上汽魔方電池)、電驅動系統(即上汽綠芯)和“銀河”全棧智能車解決方案。
也正是在上汽集團的自主核心技術底座的支撐下,近期上汽集團旗下多個自主品牌紛紛發力。今年11月,智己LS6銷售8158輛,環比激增125%,成為“中大型純電SUV”月度銷量冠軍,12月份銷量有望“邁上”萬輛臺階;2024款飛凡R7上市兩周,大定訂單突破10000單;上汽乘用車(含海外基地)銷售新能源車3.2萬輛,保持同環比雙增,新近上市的榮威D7和MG Cyberster訂單快速增長;
前不久,上汽榮威品牌剛剛發布了D戰略,并推出了全新的DMH超級混動系統,這一系統能實現更快的響應、更優的NVH、更低的油耗、更長的續航。行業首創的混動控制大腦PICU,實現電機控制、發動機控制、混動變速箱控制、空調熱管理和電池熱管理“五合一”功能,動力響應僅0.26s,比同級競品快1倍,系統運算速度提升50%,決策更高效。行業首創同軸P1電機,傳動效率更高,NVH表現相比于平行軸同類產品提升10%以上。P1+P3+一擋直驅布置,實現五種驅動模式,讓車輛保持長時間處于最省油狀態。1.5L混動專用發動機,采用多項高效快速燃燒科技,加上世界領先的18項低摩擦技術,熱效率達43%。值得一提的是,榮威D7 DMH前不久剛剛完成了1704km超長真實續航里程挑戰,刷新了中國混動汽車滿油滿電續航里程紀錄,實測百公里綜合油耗僅3.4L。
上汽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也同樣亮眼。 今年1-11月份,上汽海外市場銷量達到106.7萬輛,同比增長20.8%,已超過去年全年,并且自主品牌銷量占比超過九成,在中國汽車企業中保持領跑。 其中,11月份上汽在海外市場銷售汽車11.8萬輛,創年內新高。
“中國人首款全球車”MG4 EV,基于上汽星云平臺打造,目前成功登陸全球六大洲80余個國家,海外銷量“月月破萬”,11月份榮獲澳洲頂尖汽車獎項—— “Carsales 年度最佳車型”,成為首款包攬“英法德澳年度車型大滿貫”的中國電車。
在歐洲,今年前11個月上汽MG品牌累計銷售超過22萬輛,同比翻番。 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統計,上汽已經歷史性地進入了歐洲汽車市場車企月度銷量排行TOP10。
這就是上汽“自主”的力量。 正是因為寫在骨子里的“自主”精神,使得上汽在各種時代都有自己的思考,也正是上汽這些年的思考,成就了現在的上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