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Temu在美國市場高速增長以及拼多多因Temu市值暴漲超越阿里,成為國內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并以此認為Temu的未來一片光明。但所謂知其然需知所以然,當我們探究這高速成長背后的真正原因及隱藏的事實,也許會對Temu的未來產生不同的看法。
燒錢補貼“劫貧濟富”,Temu能走多遠?
提及Temu在美國市場的高速發展,燒錢低價的商業模式已是業內的共識。
據Wired對Temu內部人士的采訪證實,Temu在打入美國市場時,每筆訂單平均損失30美元。這筆費用是如何得出的呢?Haitong InternationalSecurities Group表示,即使是一個非常小的包裹,采用免費國際運輸,從Temu的倉庫所在地廣州運輸到美國的成本也在14美元左右,盡管該公司的物流合作伙伴極兔快遞承擔了部分成本,但Temu仍需要承擔每批9美元或10美元的費用,加之Temu給消費者的折扣和現金券以及服務和管理成本,這些費用加起來可能還遠遠不止3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迅速擴大市場份額,Temu在營銷和折扣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導致其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例如在營銷方面,Temu在美國春晚“超級碗”砸重金,花費千萬美金購買兩次30秒廣告位,還在Google、Facebook、ins、TikTok、Twitter等平臺上投放海量廣告。
折扣方面,Temu沿用國內拼多多大額補貼策略。例如,新用戶首次下單時,Temu會提供高達90%的折扣,同時新用戶購物前三單還可享受30%的折扣。
當大量的利益被輸送給美國企業(例如Temu投放廣告)和用戶(Temu的買家)時,為了降低成本,Temu則是向中國的制造供應商,也就是這一平臺的賣家們施壓,迫使他們將價格降至幾乎不可能盈利,甚至是虧損的水平。
原因很簡單,一旦進入Temu供應鏈,賣家對價格幾乎沒有控制權。Temu經常要求賣家降低價格,如果同意,平臺將決定更低的價格,此時如果賣家不愿意降低價格,很可能會從Temu的產品列表中刪除。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今年3月初Temu上線了一套專門的競價系統,系統暗示,只有靠低價才有流量、訂單量;如果效果不足預期,是價格還不夠低。
與此同時,Temu對質量的要求也相當苛刻。寫在產品上的漢字和他們發給Temu的照片上的漢字之間的存在的細微差別都可能會導致產品被退回。
由此看,Temu可以說是目前主要供貨平臺中,對供應商壓價最極致的平臺,也是政策最不完善、對賣家最不友好的平臺。他們對供貨商價格的壓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對大多數毫無話語權和主動權的賣家來說,Temu平臺就是一個“修羅場”。剛開始興高采烈入駐,入駐后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僥幸活下來的供應商最后也未必能夠“全身而退”。
例如為了更好地控制合作方,Temu簽訂的合同沒有退出機制。倘若想結束合作,很難甚至無法拿到尾款。而Temu的法務團隊制定了很多隱晦的條款,核心目的,將包括不可抗拒因素在內的所有風險,轉嫁給合作方,Temu自身不承擔任何責任。
對此業內直言,這是突破底線的壓榨,甚至有“吃中國的飯,砸中國的鍋”之嫌,是典型的“劫貧濟富”。而今年年初發生在Temu身上的“炸店”事件以及10月份賣家向Temu“討債掀桌子”風波等,無疑是業內對于上述認知和Temu做法的初始爆發。
另據AMZ123于今年5月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489名受調賣家中,有18%的賣家目前已入駐Temu,82%的賣家尚未入駐Temu。其中,34%的賣家完全沒有意向入駐Temu,而對Temu現有模式并不看好的賣家則表示,Temu的超低價格是通過壓榨賣家所得,只會越來越卷,備貨以及罰款的風險比其他平臺高,并且經常變動的平臺規則也常常令賣家們感到措手不及。
上述種種,這使得未來Temu能走多遠仍存變數。
黃崢個人財富同比增長59%,Temu虧損去哪兒了?
正是由于上述的燒錢模式,招商證券此前預估,Temu每年虧損41.5億元至67.3億元人民幣(5.88億至9.54億美元);中信證券認為,Temu目前仍處于虧損率較高的階段;中金研報則認為,Temu在2023年GMV和虧損或隨之擴大。
事實是,Temu燒錢,承擔所有負擔的是拼多多。反映到賬面上更加清楚。以拼多多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為例,該季度營銷及市場支出175.4億元,同比上漲54.7%;銷售成本189億元,同比增加137.3%。財報指出,造成營銷和銷售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Temu全托管模式履約成本的增加及用戶補貼的增長。
說白了,就是拼多多從中國賺錢,再補貼給Temu,最終由其輸送給美國市場和用戶實惠。
與巨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日,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23胡潤百富榜》,其中拼多多的黃崢財富比去年增長59%,是今年榜單上財富增長最多的企業家,以2700億元首次進入前三,比去年上升7位,對此,胡潤的說明中特意指出黃崢個人財富的增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Temu。那么問題來了,已經被媒體稱為“早退”的黃崢和Temu有何關系呢?
據媒體的報道,雖然黃崢此前卸任拼多多董事長,聲稱自己要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實際是轉戰后來成立的Temu,從Temu的整體看,黃崢、陳磊和阿布三人是該公司的大腦,負責日常決策,也就是說,Temu目前的整體戰略,黃崢是主要的決策人。
一邊是心甘情愿被美國人薅羊毛虧損和竭力壓榨中國大陸的賣家(供應商),一邊是因此而來的自身財富的暴漲,不僅證明了業內所說的“劫貧濟富”,還不得不讓我們對于Temu和黃崢究竟是何許公司?何許人也產生興趣。
去中國化,Temu和黃崢意欲何為?
說到Temu,稍加細心的業內會注意到,根據Temu官網最新更新的信息,“關于我們”的信息已經更改,更新后的信息為:Temu是一家線上市場,于2022年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成立,旨在連接用戶和全球數以百萬計的賣家、工廠、品牌。
而今年4月1日的版本還是:Temu是一家線上市場,旨在連接用戶和全球數以百萬計的賣家、工廠、品牌。Temu由母公司 PDD Holdings Inc(納斯達克股票代碼:PDD)于2022年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成立,其母公司在中國運營拼多多。
從上述更改的官網我們不難發現,Temu正去掉身上的“拼多多”標簽,目的是想向用戶證明自己是一家美國公司。而最新的消息顯示,拼多多和temu控股母公司的SEC文件都將辦公室從中國大陸改為了愛爾蘭。
除了公司竭力“去中國化”外,黃崢本人好像也是如此。
據相關媒體爆料,有人在新加坡偶遇格子襯衫穿著的黃崢,故坊間傳言,黃本身就是新加坡身份。盡管有業內稱,這可能是謠言,但從黃崢曾說過:“我非常喜歡新加坡,也對它有很深的研究。新加坡本身就很像一個公司,在周邊很差的環境下實現了國民富裕。因為它小,所以它創造了一個模式——在本國存放的資產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資產分布在中國、美國。新加坡既是一個小國,但它又是一個融合于其他所有大國里的存在。新加坡不追求單純的規模,追求的是自己國民的富裕,追求的是自己在世界上給其他人創造價值,它把自己的資產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拿世界各地的資源成就了自己的國民。”的一番精辟言論,相信答案不言自明。
那么問題來了,Temu和黃崢為何要竭力“去中國化”呢?
眾所周知,由于地緣政治暗流涌動的原因,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的2022年"假冒與盜版惡名市場報告"中,拼多多赫然在列。今年3月,拼多多應用又因涉嫌惡意軟件而被從GooglePlay商店下架。上述這些導致Temu與其母公司及中國勢必保持距離,以至于針對美國市場,Temu將業務轉移到波士頓。針對全球其他地區,Temu在愛爾蘭注冊。
由此看,規避風險應該是Temu“去中國化”的主要目的。至于黃崢本人為何要“去中國化”,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寫在最后:誠然,Temu在美國的高速增長及其給拼多多帶來的市值暴漲確實可喜可賀,但這背后帶來的諸如燒錢“劫貧濟富”、“吃中國的飯,砸中國的鍋”的商業模式;供應商叫苦不迭與黃崢個人財富暴漲的強烈反差,以及Temu和黃崢本人的竭力“去中國化”,在目前大的市場和政治環境下,無疑都是其未來發展的最大隱憂。Temu何去何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