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曉色瑞煙濃,
名紙相傳盡賀冬。
繡幕家家渾不卷,
呼盧笑語自從容。
——[元]馬臻《至節即事》
古往今來,冬至都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那么在這一天應該做點什么好呢?
『拍照』記錄正午影子
雖然春分容易立雞蛋是假的,但是冬至正午影子在一年中同一地點正午時分最長可是真的!這是因為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對北半球的我們而言這一天正午太陽離我們最遠。與平時我們走在路上時離路燈越遠影子越長原理相同,冬至正午離我們最遠的太陽也就帶來了最長的正午影子。
為什么一直提到正午影子呢?這就要追溯到我國古代的天文儀器“圭表”了。如下圖所示,水平放置于地面并且有刻度的部分被稱為“圭”,垂直于地面的部分被稱為“表”,圭表的使用原理正是通過記錄其正午影子的長短來確定季節的變化。在冬至時圭表正午影子最長,且較相鄰幾天變化明顯,這也使得冬至成為圭表制定節令的重要節點。
如果今天您所在的地方正好陽光明媚,不妨趁著午餐時間到戶外留下一張“最長”的正午影子照片吧!
圭表(圖源:百度百科)
『習俗』“數九”與“畫九”
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也導致了冬至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特點。之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因此杜甫在《小至》中寫道:“冬至陽生春又來。”但是為什么冬至后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反而意味著寒冬來臨,也就是越來越冷呢?這是因為此時地球散失的熱量依然比太陽提供的熱量多,只有到立春前后太陽提供的熱量足以平衡地球散失的熱量時,溫度才會逐漸回升。
為了計算從寒冬到暖春的時間,可以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溫暖明媚的春日就到來了。這個方法被生動地囊括進傳統農民歌謠“九九歌”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除了“數九”,還有風雅而詩意的“畫九”。明朝劉侗、于奕正編撰的《帝京景物略》寫道:“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等待春暖花開的這段時間里,不妨創作一張九九消寒圖,每天為一枚花瓣染色,待素梅化作紅梅,窗外或許也已經綠意盎然了呢。
九九消寒圖(圖源:故宮博物院)
『飲食』天南海北各不同
說到冬至必吃的食物,許多北方讀者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餃子,畢竟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南陽俗語。這一說法的來源是什么呢?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冬天返鄉時見到不少鄉親的耳朵都被凍爛了,于是研制出一道御寒的食療方子:以羊肉、辣椒等驅寒的食物及藥材為餡,用面皮包裹并捏成耳朵的樣子,下到水里煮,便可以得到“祛寒嬌耳湯”。鄉親們食用后渾身發熱、兩耳發暖,再也沒有人凍爛耳朵了。從此冬至時人們便模仿著做“祛寒嬌耳湯”吃,逐漸演化出了冬至吃餃子的食俗。
除了吃餃子以外北方冬至還有沒有別的食俗呢?據古籍記載,自宋代以來,北京城就有冬至吃餛飩的食俗了。南宋末年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寫道:“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至餛飩年之萌始之說。”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也寫道:“冬至郊天令節,百官呈遞賀表,民間不為節,惟食餛飩而已。”那么吃餛飩是如何被吃餃子替代的呢?這是由于民國時期中原地區連年受災,許多河南人流落各地,京城更是有不少河南人移居。河南人將冬至吃餃子的食俗帶到各地,并引得當地人紛紛效仿,這一食俗也就由此流傳開來。
南方冬至吃什么呢?上海俗語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不過比起“湯圓”,還是“團子”更能囊括南方冬至的食俗。咬破軟糯外皮,醇香黑餡充盈口腔的寧波黑芝麻豬油餡湯圓;餡料豐富、甜鮮葷素一應俱全的蘇州冬至團;裹滿紅糖和黃豆粉的臺州擂圓;實心不包餡的潮汕冬節丸;白色為主、紅色點綴的閩南冬節圓……各種各樣圓滾滾的團子,承載著團圓和美的樸素愿望。
南方的各種冬至“團子”
當然,僅僅將冬至美食簡單地拆分為南北兩類未免太過籠統。湯汁發白香而不膻的羊肉湯,摻入細細桂花花瓣的冬釀酒,混合著麻油香酒香姜香肉香的姜母鴨……還有許多雖不算主流但蘊含著濃濃鄉愁的冬至食俗,讓這一年中黑夜最漫長的一天變得滾燙起來。
由于見識有限,筆者無法列舉出所有冬至的食俗,讀者朋友們的家鄉都有什么特別的冬至食俗呢?期待您留言與大家一起分享~
美編:韓雅彤
校對:伍姝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