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好父母”。每個人心目中的“好父母”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在我看來,“好父母”未必要有多少錢,有多高的成就,能給孩子提供多么好的生活條件;好父母也不見得有多高的格局和素養,能給孩子做好“領路人”,指引著孩子取得什么樣的成績;好父母也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照顧陪伴孩子,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但是,能夠“不掃興”,則是我心目中“好父母”的必備條件之一。
有話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行為,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父母在忽略孩子感受,無視孩子情緒時,做出的那些掃興行為,會像一把利刃一樣,深深插在孩子心里。然而,還有多少父母做著掃興的事,傷害著沒有防御的孩子。
昨天,孩子幼兒園舉行“期末匯報曁慶元旦”活動,要求每個孩子有一名家長前去觀看匯報演出活動。老師早早的發了活動安排,寶爸也剛好在昨天輪休(因為周末需要安排人值班,輪到誰周末值班,就會安排他周內休假)。但是,寶爸硬是一聲沒吭(我原以為人家是沒看到通知,后來才知道人家是因為孩子不喜歡人家去參加活動,故意不說話的),我只好請假去參加活動。
活動第一項是慶祝元旦,孩子們表演了一些喜慶活潑的小節目。第二項是學習成果匯報,孩子們分組對這學期在幼兒園的學習內容進行了展示。第三項是互動環節,家長們針對孩子們的學習內容,進行隨機提問,孩子們主動回答。第四項是猜燈謎,第五項是家長代表講話。
最后一項是頒獎和發送新年禮物。其實,幼兒園的孩子,特別是我們上的還是普通公辦園,這個“頒獎”和發送“新年禮物”,實際上差不多就是同一個意思。這個“獎狀”,不會有多大“含金量”,就像禮物也不會多“貴重”一樣,就是圖個喜慶,孩子們開心就好。
開始發獎狀了,老師叫名字,六七個孩子一組,上臺領獎,拍照。獎狀的“名目”,也是五花八門,除了有四五個“優秀寶寶”之外,還有“聰明寶寶”、“智慧寶寶”、“陽光寶寶”、“活力寶寶”、“可愛寶寶”、“快樂寶寶”等等。我家若蘭領到的是“進步寶寶”的獎狀,同獲此獎的還有一個小朋友。另外還有獨一無二的一個“智多星寶寶”。
但實際上,這些名目,有的和孩子比較貼合,有些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那么貼合。比如,家伙委家的兩個孩子,作為活動主持人,當天不但全程脫稿,而且控場能力極好,表現真的是超級驚艷(平時大家看不到,但這次是親眼所見,而且這樣出色的表現,不可能是臨時抱佛腳練出來的)。但兩個孩子一個是“活力寶寶”,一個是“陽光寶寶”,并沒有拿到家長們認為“含金量”最高的“優秀寶寶”。
所以,這個獎狀有很大的隨機性,并不完全等同于老師對孩子的評價。老師發獎狀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給孩子做評價,貼標簽,就是對孩子進行鼓勵,讓孩子們開心而已。
活動結束,就放假了。我領著孩子回到家,孩子歡歡喜喜的跟爸爸說“我得了進步寶寶獎”,寶爸直接來一句“進步寶寶,那你是哪方面落后了,現在進步了?”。
孩子的笑容一下下就消失了,想了半天,說道“開場舞的時候,我一開始沒找對位置,后來找到了”。
孩子說的事情,我是知道詳情的。開始排練開場舞的時候,孩子生病在家休息了一個星期。剛去的時候,老師就把她安排在了邊上,讓她先跟著學。
練了兩天,老師看孩子學得很快,跳的也不錯,就把她調到了前排靠中間的位置。那個位置,每次變換隊形的時候,都是需要領頭找位置的。因為孩子之前并不在那個位置,所以對位置變換不熟悉,有兩次跑錯了位置。但是練習了幾次之后,就再沒有出過錯了。
當然,這些細節,孩子當天就告訴我了,但寶爸平時不怎么操心孩子的事情,自然也不知道。若蘭雖然不是樣樣都出眾,但在同齡人當中,各項能力表現,也算是很不錯的了。突然被爸爸問“哪方面落后了”,孩子想了半天,才想到了這一件事,當時算是“落后”了,后來沒再出錯了,應該算是“進步”了吧。
本來孩子歡歡喜喜的“慶元旦”,得了“獎狀”,也很開心。被爸爸這么一問,好心情全被破壞了。
孩子原本早就和我約好的,這天中午回家要吃火鍋的,我回來的路上,還順帶去超市買了吃火鍋的食材。被寶爸搞了這一出,孩子也沒心情吃火鍋了,我也沒心情做了。最后,孩子只吃了從幼兒園帶回來的面包和酸奶(那是他們當天的加餐,沒顧上吃,老師都給打包帶回家了),我和寶爸簡單的煮了點面條,湊合著吃了。
寶爸明明在家休假,卻不去參加孩子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他的理由是“孩子不喜歡他去”,卻不想想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他去。平時在家的時候,孩子想和他一起玩個什么游戲,他總是嫌孩子的游戲“沒意思”,孩子干個什么事情,總是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完全不考慮小孩子的認知和思維,和大人原本就不在一個頻道。孩子每次興致勃勃的邀請,都被他兜頭一盆冷水澆下來,熱情全被撲滅了。時間久了,孩子哪里還愿意和他一起玩呢?
家里有一個掃興的父母,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巨大的災難!父母愛掃興,雖然多是無意識的習慣,但其危害卻是不容忽視的。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當孩子一次次被父母潑冷水,出于自我防御,他會選擇慢慢遠離,關閉自己的心門,而父母卻還奇怪為何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自己交流。
掃興的父母,傷害的不僅僅是親子關系,更是孩子的人格發展。掃興的父母,不斷打擊孩子快樂的情緒,孩子慢慢就學會了自我遏制,甚至喪失了快樂的能力;不斷指責、挑剔孩子,孩子會變得自卑,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不斷否認孩子的付出和成績,孩子就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和內耗中。
掃興的父母還會導致孩子成就動力不足,缺乏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失去信心,影響到他們的成就動力和努力。
英國作家吉爾·羅賓斯說過:“孩子的心智和心靈是不可復制的,他們需要父母的慷慨和善意來保護這種獨特的力量。”
很多時候,父母不同的一句話,就能對孩子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甚至關乎孩子的一生。
如果想培養一個自信、陽光、幸福的孩子,就從做一個不掃興的父母開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