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討論一個話題:宇宙大爆炸理論真的發生過嗎?我們應不應該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論?
或者說,是誰設計了宇宙?
一、廣義相對論,開的不僅是一個腦洞
上個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實際上是物體彎曲了時空。
他作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時空就像一張蹦床,如果放一個比較重的球,“蹦床”表面就會凹陷;如果重球旁邊有小球,都會向這個凹陷滾動。
由這個理論,愛因斯坦推斷,太陽質量這么大,其他恒星發出的光,落進太陽形成的時空凹陷里,一定會彎曲。
后來,這個推斷被英國科學家愛丁頓證實,他不僅觀測到了太陽背后的恒星,而且計算出的光線偏轉角度,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幾乎一模一樣。
一個預測能夠用數學表達,并被觀測證實,這才叫科學。
那廣義相對論怎么跟宇宙大爆炸聯系起來了呢?
廣義相對論被證實了科學性之后,愛因斯坦又用這個理論計算宇宙運行的方式,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結果顯示,宇宙很不穩定,每個天體都被拉向其他更大質量的天體,直到全部墜入同一個坑內。
宇宙要……自我毀滅?
當時,認為宇宙靜態、穩定的觀點占主流,愛因斯坦不太相信這個計算,還發明了一個宇宙常數,這樣宇宙就穩定了。
然而,他之前的計算是對的,宇宙確實不是靜態的。
對抗天體間引力的,就是宇宙的膨脹。
比利時科學家勒邁特提出,假如宇宙真的在膨脹,那么今天的宇宙一定比昨天的大,昨天一定比前天大;反過來向前推,那就是越來越小,最后得到一個很小的、致密的點,也稱為“宇宙蛋”。
這就是大爆炸理論的起點。
二、觀測宇宙膨脹的明亮“燈塔”
我們說過,不能通過觀測、實證檢驗的理論,不算科學。
后來,果然有人觀測到了宇宙的膨脹。
這個人叫哈勃。
這位天文學家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個定律簡單說就是,宇宙中的天體,離地球越遠,離開地球就越快。這個速度,就是著名的“退行速度”。
而哈勃定律,經常被用來推算遙遠星系的距離。
比如,以前很多人認為仙女座在銀河系里面,后來通過哈勃定律測算,仙女座到地球的距離大于銀河系的直徑,由此得出結論,仙女座處于另一個星系。
人們觀察宇宙的視野,被大大拓寬了。
那么,宇宙尺度這么宏大遙遠,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呢?
這就需要一個標記物,一個在暗夜里還發出強烈光芒的“燈塔”——造父變星。
這種星體不穩定,亮度呈周期性的變化,科學家找到了它閃爍周期的規律,通過這個規律,就能計算出這個星系距離地球的距離。
三、火車出站的汽笛聲,竟然與宇宙有關系?
當一列火車出站時,開始的汽笛聲總是比較尖利,遠去時總是比較低沉。
你沒有聽錯,初中物理就講過,叫做“多普勒”效應。
當火車向你開過來時,聲波波長縮短了,并且速度越快,波長就越短,頻率就越高;反過來,當火車離開你運動時,聲波波長變長了,頻率也變低了。
光同樣如此??茖W家們如果能檢測遙遠星系的光譜,計算一下光波的波長,就能知道它們的運動狀態和速度了。
正是靠了這種辦法,科學家發現了紅移現象。
因為紅色是可見光中波長最長的一邊,星系光譜向紅色光方向偏移,說明這些星系都在遠離地球,宇宙確實是越來越大,正是這種膨脹在對抗引力。
進而,科學家又發現了星系與地球的距離、離開地球的速度之間的關系,那就是距離越遠,速度越快。
在最遙遠的地方,退行速度甚至可以超越光速。
就像一個被逐漸吹大的氣球,球面上每個點都在互相遠離對方。
于是,你還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假如時間突然倒流,宇宙就會用同樣的速度收縮,各個星系以飛快的速度聚攏。
因為遠的快,近的慢,天體會在同一時間回到原點,也就是奇點。
四、宇宙大爆炸理論遇到的挑戰
宇宙大爆炸理論雖然有數學建構,有觀測支撐,但也不是那么完美。開始的時候,是有兩個很大缺陷的。
一個是“時標困難”。哈勃根據自己找到的規律,推算出算宇宙年齡大約18億歲,而地質科學家檢測發現地球的年齡超過了30億歲。
這怎么可能?
后來,德國天文學家巴德用大幅提升精度的望遠鏡,發現造父變星其實有兩類,一類熱而明亮,一類比較暗淡,哈勃沒有推測準確,是因為沒有區分這兩類。
重新校準后,星系離地球的距離提高了一倍,宇宙的年齡也大了一倍。
后續科學家們不斷校準,確定宇宙的年齡應該在100億歲到200億歲之間。
雖然誤差如此巨大,但也算解決了大爆炸理論的這個缺陷。
另一個缺陷是“原子豐度”。
請原諒,我在看的時候,腦袋也是懵的,這詞兒整的太硬了。
實際上,原子豐度就是宇宙中各種原子豐富的程度。
比如,地心是由鐵原子組成,地球大氣主要是氮原子和氧原子,太陽則是氫原子和氦原子。
如果宇宙大爆炸產生了時空,那么,各種原子的數量應該比較均衡才對。
但事實恰好相反。
氫和氦兩種原子占了宇宙中所有原子的99.9%。
這也太不公平了吧?
有了疑問,就會有科學家解答。
這次是美國核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
他提出,宇宙成立之初是一鍋“氫原子湯”,其他原子都是由氫原子通過核反應產生的。
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
他的理論,同樣用數學作為工具,測量得到了宇宙從大爆炸到今天任何時刻的溫度和密度。
五、又一個重要證據
這個證據赫赫有名,在劉慈欣《三體》中也出現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大爆炸之初,到處是光。30萬年后,宇宙溫度下降,一部分光便穿越宇宙向外輻射。
科學家認為,這些光波輻射,即使100多億年后也不會完全消失,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理論最重要的證據。
但是,這種輻射非常之微弱,僅相當于零下260多攝氏度的天體散發的熱量。
按說,找到這個輻射難度太大了,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居然讓科學家碰到了。
貝爾實驗室有一臺非常精密的射電天線,主要是接受衛星發回的信號??茖W家們在檢查天線性能時,發現無論哪個方向,都能收到一種微波噪音。
他們用盡辦法排除干擾,包括重新檢查、布線,清潔天線等等,就是無法消除這個噪音,于是便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噪音如同背景音,是天然存在的。
很快,宇宙研究宇宙天文的科學家給出了解釋:這個消除不了的微波噪音,就是科學家們苦苦尋找的宇宙背景微波輻射!
六、霍金提出了宇宙大爆炸之外的另一個模型
霍金是贊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而且與數學家羅杰?彭羅斯,一起提出了“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他們用嚴謹數學方法證明了,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而且宇宙中確切有我們觀測到的那么多恒星、星系等物質,那么宇宙在很久以前,一定是誕生于一個奇點。
但是,霍金又引入量子理論,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無邊界宇宙模型。
大家都知道,物理學最核心的兩大基礎理論,一個是管宏觀的相對論,另一個是管微觀的量子力學。
但讓人奇怪的是,兩個理論井水不犯河水,用相對論研究粒子,用量子理論研究天體,都是不可能的。
而霍金,卻認為研究奇點的時候,必須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
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只有兩種可能,要么存在無限長的時間,要么就以奇點為開端。但如果把量子力學引進來之后,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可能:一個“有限無界”的宇宙。
什么意思呢,就是時空有限,但是沒有邊界。
就像地球,體積是恒定的,但我們無論向哪里走,都還是在地球上。
無邊界宇宙模型里的宇宙,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四維宇宙。
在這個宇宙中,時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范圍上是有限的,但卻沒有形成邊界,也沒有形成奇點。
這個宇宙是完全自給自足的,不受任何外在事物影響,也沒有創生和消失的時刻,它就是存在本身。
當然,這只是一個設想,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仍然是大宇宙爆炸模型。
七、幾點啟示
1,只要不是科學家,我們普通人看待物理理論,相對論也好,奇點也好,實際上都是感性的,是從哲學角度來理解的;
2,真正的科學理論,一定能夠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并且勇于接受檢驗;
3,科學從不認為自己窮盡了真理,也不認為可以解釋一切,只是對事物的認知邁進了一步;
4,我們崇尚科學,不是對每一個既定公式頂禮膜拜,而是既謙遜又敢于懷疑,始終仰望星空,不停探索。
所以,還是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真實世界更好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