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書法家協會會員名單中“張海彥”三個字,已引起了書法界的極大關注。原先,人們只關注他的書法,十余年來以字尋源,終于在阜陽解放大街找到了其落腳地——阜陽“四寶齋”書畫社。
路過“四寶齋”書畫社門口,一股股淡淡的墨香入鼻而來。作為一名書畫愛好者,幾年前慕名而來,選擇一幅字送給一位朋友新開業的公司。那時,見一位先生正在案前全神貫注地寫字,字體瘦勁堅挺,典雅有神,秀麗多姿,特有“啟功體”的風格和味道,不用問這一定是“四寶齋”書畫社主人張海彥。
閑聊中,問其從事書法創作多長時間了,張海彥回答:“我練習書法30多年了”。“怨不得,先生有如此造詣”,我由衷的感到一幅書法作品的厚重,于是我們交談了起來。
自幼酷愛書法
張海彥從小就對書法藝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每當看見別人書寫毛筆字時都不忍住駐足欣賞一番。然而,他并不是生長在一個有著文化背景的家庭,其父親世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張海彥家住阜陽市潁泉區寧老莊鎮的姜堂,1972年出生于一個普通勞動人民的家庭,因父親發現他自幼迷戀書法,深受不識字之苦的父親,寧肯省吃儉用,也要供兒子上學讀書。讓張海彥難忘記的是小學三四年級,學校開設有書法課,老師常把書法好壞看成一項重要教學標準,張海彥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字作業總是畫了不少紅圈,有時滿紙紅圈更激起他的興趣,逐漸養成了對書法的酷愛,去爭取更多的紅圈。
下午放學后的許多時光,一回到家,不用父母督促,張海彥就按照老師在書法課上的要求,練正楷、柳體。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老師發現他寫的大字越寫越好,因而張海彥受到的表揚也越來越多。老師的鼓勵,自己的努力,十二三歲時就能給左鄰右舍的村民寫春聯了。初中沒畢業,張海彥書寫的春聯就可拿到姜堂集上賣錢了,每年賣春聯的錢不僅夠交學費的,甚至買學習用品的錢也不用向家里要了。
在歷練中成長
或許過早的明白父輩的辛苦,種莊稼的不易,為減輕家庭負擔,1989年,張海彥高中畢業后,放棄了繼續升學的機會,來到阜陽市由二伯創建的“阜陽市書畫社”學習裝裱。
在二伯的店里,他在學習揭裱技術時,同時也與許多書畫名家有了更多的接觸,他揭裱過許多古代書畫名家的作品,如宋徽宗畫的《雄鷹圖》,劉墉的字和當代書畫家范曾、劉炳森、啟功等許多作品。開闊了不少眼界,耳濡目染,不僅使張海彥學習裝裱技術更加用心,同時也激起了他繼續練習書法的積極性。
明代大書法家豐坊在《童學書程》中說:“學書之序,必先楷書,楷書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張海彥牢記豐坊的話,從書店購買了《柳公權楷書教程》、《顏真卿書法技法》、《常用字字帖》、《歐陽詢楷書教程》等字帖,利用學習裝裱書畫之余,臨摹名家碑帖,廢寢忘食,信筆涂鴉,飛龍鳳舞,盡情揮灑,書寫的作品 有明顯的個人風格,書法技法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海彥不僅學到了裝裱技術,還練就了一手好字,并從事了文房四寶的經營與管理,故他所經營的店名取名四寶齋。四寶齋在阜城業內還是挺有影響的。因為業務的范疇,故而常交往書畫藝友,耳濡目染,自己的書法藝術水平與時俱進。
張海彥的書法作品取法于啟功先生之法。對于啟功先生的書法藝術,是人們很熟悉的,也是廣大老百姓非常喜歡的風格,張海彥學習啟功的書法藝術是由于他的中學老師張傳亭先生啟蒙。張傳亭先生在阜陽是人們所熟知的書法家,師承啟功先生,并且與啟老有很深的感情,為啟老的高足,一直堅持著對啟功先生書法風格的學習與研究,是一位較為成功的啟功風格的延續和傳承者,而張海彥與張傳亭先生,他們師生之間交往甚密,故其也影響了張海彥,這也是他學習啟功書法風格的主要原因。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當然,按照張海彥自己的話說,他學習書法只是一種興趣、愛好和謀生的手段,可能他無心做書法家,然而就是他這種平常心,卻成就了他走上了書法藝術的道路。
現在的張海彥先生,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走進啟功,學習書法不能只是表象的,他要深挖細研,走到啟功思想的深處,這樣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學習,他通過對啟功藝術風格和藝術思想的研究學習,作為一個平臺和階梯,再慢慢的入古,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學習方法。
書法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能,張海彥在練習書法時力求做到循序漸進,所以,我們看到他的進步是挺快的,已經從啟功風格的外形向深一層面滲入。
一般人學書法都是從寫“九宮格”或“米字格”開始,啟功老先生經過長期揣摩,發現問題就出在這個分格“等份”上。因為每個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點,而是在距離中心不遠的四角處,還推算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正符合所謂的“黃金分割法”,所以,不能把每個字都一個模式地上下左右分為“等份”。于是啟老先生常用一個更為符合字形結構的劃分法,這便是由啟老先生首創的“五三五”不等份,這種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較大,中間的分量較小,而不是“九宮格”那樣的“九等份”。“五三五”不等份結構字體,便是啟老先生獨創的“啟體”書法。
“啟體”之所以達到如此高的水平,受到大家的青睞,就是因為他掌握了字形結構重點,“重心”突出了,寫出字正如一些名家評論指出的那樣,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
一個人無論怎么學,或學誰,還是能流露出個人的性格的,這種性格慢慢會形成風格,我們看到張海彥的書法作品不僅具備以上“啟體”之所長,他取法啟功書體,但由于他本人的開朗、隨和,又帶有幾分的放浪,所以,他的作品中也彰顯出一種恣肆的特點,特別有些筆畫的夸張,他張揚的是一種心底的情感釋放。他學習書法沒有功利性,所以,他的作品所表露出來的是比較輕松的,沒有當代書壇所透出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感,包括他創作的作品,還是以一種傳統的形式進行書寫,這也正好迎合了廣大百姓的審美需求,所以,他的作品受眾群體還是相當廣泛的。
如果作為一個書道中人來說,今后發展的道路上,主要是選擇方向和堅持,無論走哪條路,抱定一顆平常的心態,不懈努力,都會成功的,我想,海彥就是如此。
阜陽市書法家協會秘書長張華東先生評價說:“張海彥學習書法有較好的基礎知識,作品所表現的是比較輕松自如的,更沒有當今書壇所透出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感,迎合了廣大百姓的審美需求,因此,備受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喜愛”。
(靜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