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
李澤華第一次個展海報
2023年5月于韓國誠信女子大學造型館S101展廳舉辦個人博士階段初次展覽,此次展覽主題為“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初次展覽記錄了初到異國的迷茫與不適。觀察陌生的環境后,用泥土記錄身邊碎片化的生活與夢境中不安的色彩與形狀。碎片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物質,也是情感的載體,承載著時間的流逝和對生活的感受。我視這些碎片為一種記錄,試圖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并以我的方式將他們拼接起來。在拼貼的過程中,為我構建自己的世界帶來歡愉。此次展覽共展出《熔點》《日常物》《碎片》三系列共16件作品,均在首爾完成制作。
李澤華第一次個展作品現場
嘉賓合影
第二階段
李澤華第二次個展海報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逐漸適應了周圍的環境,將一開始難以理解的行為融入我的日常。從破碎、不安、不穩定的狀態中逐漸走出,試圖將所有能量累積,生命的方向是永恒回歸,我在重復與旋轉的語言中尋找向上的生命力,以Automatism的創作方式,依靠直覺和潛意識,構建了重復累積與生長的造型,這些結構形成了自我療愈的巢穴和天梯,匯集這對能量和生命的渴望。力量中蘊含著聚集、成長。暗示了我這一階段從破碎到完整的累積過程,雖然現在還是有些破碎的形態,但我已經在回歸的路上了。
展覽現場
2023年12月于韓國首爾MARRON畫廊舉辦了第二階段成果匯報展,此次展覽主題為“DOUGH??”,我選擇了“面團”(Dough)作為展覽的名字。這不僅僅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它是變化和創造的象征。我希望我的作品,就像面團一樣,承載著無盡的可能性。我用泥土和水,還有其他材料,混合,塑造。這些形態,在燒制中成形,雖然它們不一定有明確的意義,但它們并非沒有意義。它們是等待命名的存在,懷揣著希望和期待。柔軟的面團,等待著成為的過程。它可能被塑造成面包,面條,或是餃子皮。我的雕塑,就像這面團,充滿了轉變的潛力,它們是正在形成的狀態,是不斷變換的過程。所以,我稱我的作品為“面團”,它們是故事的容器,變化和可能性的象征,在不斷的變換中展現著生命的無限可能。
展覽作品
此次展覽共展出《種子》《生長》《果實》三系列共10件作品,均在首爾完成制作。觀展嘉賓有韓國誠信女子大學雕塑系教授金成馥教授,韓國誠信女子大學雕塑系學科主任張旭希教授;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韓國誠信女子大學客座教授趙慧玎教授;檀國大學教授、美術評論家洪志碩教授。
嘉賓合影
導師評語
導師丨郅敏(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澤華的第二次個展在第一次個展的基礎上是有所推進的。展覽所展現出的人類回歸到一種較為原始的狀態,這在當前的電子科技和人工智能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反而是另一種途徑。在這個快節奏和高科技的時代,回歸到一種相對原始、緩慢、更本能的狀態是非??少F和必要的。所以在陶土的成熟與否和燒制溫度高低的區間里,她都摸索出了一些具備個人語言特色的方法和路徑。展覽中的作品通過陶瓷這一古老的材質展示出一種與現代社會形成鮮明對比的原始和自然狀態。澤華這種創作的態度,在今天這個高度發達的科技時代中顯得尤為珍貴。
第二點是藝術家的個人特質與所選材料的匹配。每個人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與材料,這個過程通常是艱難的。澤華在韓國讀博期間,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藝術語言。她的作品反映了藝術與材料的互動,每一件作品都是她的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對話。創作中語言方式可大可小,她也可以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闡述自己的作品,一旦確定了這種語言和語法,便為她個人未來的創作積累了很好的基礎。
第三點是空間意識的提升。通過這次展覽可以看出,她的空間意識有了一定的進步,尤其是作品中明顯增強了對作品與空間關系的考量。
關于還未命名的意義
——李澤華的近期作品
文丨洪志碩 ???(美術評論家、檀國大學教授、誠信女子大學客座教授)
二〇二三年春末時分,李澤華在“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這個個展中,展出了許多意義含混的作品。這些作品在表現什么?難以捉摸。仿佛是在無盡的虛空中尋找一絲線索,畫面上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圖像,似乎在與現實的邊界上跳舞。它們,既不是可以明確指認的形象,也不是能夠輕易命名的影子。
“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若有人這樣問我,我該如何回答呢?在她的部分作品中,的確能夠分辨認出一些“圖像”——例如,在《日常生活》系列中,隱約可以看到‘月亮’‘鞋子’‘燈塔’‘內衣’之類。她將這些作品分別命名為《新月》《水晶鞋》《燈塔》《女孩》。但在圖像中要想清晰的辨認出新月、鞋子、燈塔、內衣,卻非易事。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像是未完成的圖像。就如同天空中那些‘烏龜’或‘戒指’形狀的云,雖我們隱約是如此確認地,但我不能斷言說它們就是烏龜或戒指。
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我雖然辨認出新月和鞋子的輪廓,卻也無法篤定地說,這些便是新月或鞋子。既然作者給它們《新月》《燈塔》之名,那我們就姑且假設它們代表著新月、燈塔的形象。至少讓我們確定,具體圖像的作品只是部分。在“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展覽中,李澤華展出的諸多作品,難尋一絲可辨的再現之形。作者命名的一系列作品《夢之泡沫》
表現為何物?在這些作品中,幾乎找不到可識別的圖像。即使是從作品標題中也尋不出線索。勉強尋得一二,那也如同‘泡沫’一般,無法給予人堅定的回答。
時間軸往上追溯,與2023年“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展覽的作品不同,李澤華的早期作品中的圖像則更加清晰。她的早期作品,如《故鄉》(2019)、《前進》(2019)、《大漠日出》(2020)、《Wood》(2021),是以特制陶土塑造后在窯中燒制而成。在這些作品里,樹木、巖石、動物(馬)、古老的城墻、太陽等再現的形象如此輕易辨識。
雖經過藝術家的手工稍作變形和簡化,但這些作品中的樹木和馬的形象確切無疑。宛如具象雕塑或形象雕塑般分明。然而,正如之前所說,在2023年5月的個展中,具象或形象的地位已經不再是以前那樣。我認為這種變化暗示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方向轉變。
在之前的文字中,我曾寫道,在如《Melting Point》《Burning》《夢之泡沫》中“一無所見”。這句話也對,也錯。那些試圖尋找“可確認的圖像”的人可能什么也看不到。然而,若暫停尋覓圖像,只是純粹的審視作品本身,觀眾將會看到很多東西。如在作品《Melting PointⅠ》和《Melting Point Ⅲ》中,能看到釘子、泥塊、泥團等。這些不是圖像,而是材料。這些作品引導我們的視線從圖像轉向材料本身,即物質。從這一點來看,它們似乎體現了現代主義雕塑對“材料的真實(truth to material)”的要求。但它們真的是釘子和泥土嗎?
正如《Melting Point》這一標題所暗示的,這些作品是土與釘子結合,涂上釉料,在高溫窯火中煉成。眾所周知,經過高溫燒制,泥土和釘子會變成不同的東西。比如,釘子在高溫下會融化變形。在《Melting PointⅠ》中,我看到了釘子。它們是釘子,但又不僅僅是釘子。它們暗含了從標準(日常釘子)到偏離(融化的釘子)的轉變。
自亞里士多德以后,許多修辭學家都主張,偏離規范(Norm)的單詞或句子會產生文體(Style)。他們認為文體意味著“偏離規范”。按照這些學者的看法,與平凡的、規范的說話方式不同的“特殊說話方式”構成了文體,即詩意語言(Poetic Language)的基礎。然而,修辭學家同時也討論了“偏離的還原”。他們認為,雖然偏離規范可以產生文體,但這種偏離并不意味著絕對偏離。因為絕對偏離會使交流變得不可能。因此,產生文體的偏離應該是相對偏離,即適度的偏離,這是修辭學家的看法?;氐嚼顫扇A的作品《Melting PointⅠ》,其中的釘子不是日常的釘子。它是變形的釘子,是偏離了規范的釘子。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是釘子。
在“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展覽中,我認為李澤華正探討雕塑文體的誕生,甚至是意義的出現。在這次展覽的眾多作品中,我們的視線被不自覺地引向材料、物質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作品接受了現代主義雕塑所提出的“否定再現”和“對材料的真實”的要求。但是,純粹忠于材料的現代主義雕塑,往往只具有即物的、即時的意義。雖然稱之為“即物的意義”,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種無意義。為了不成為無意義的雕塑,它必須成為不僅僅是自己,也就是說,必須有所“偏離”。然而,若不想完全忽視現代主義對“材料的真實”的追求,它仍然保留自身的本質。但這樣的雕塑是什么樣的呢?首先,它不應該僅是再現的圖像(幻象)。同時,它也不應僅僅是材料本身、物質本身。但實際上,這樣的雕塑是如何成為或者如何成立的呢?
回首李澤華在2021年創作的《燃燒物》,這是一件融合了各種陶土和多種材料——玻璃碎片、木屑、生銹的鐵片、鹽、鋅、鈦(以及其他元素) 等——在窯爐中高溫燒制的作品。在藝術家的工作筆記中,我們得以一窺《燃燒物》制作過程的描述:“我想到要結合自然界的元素,并利用火的力量來創造出另一種物質。我處理了數十近百種物質,以相同或類似的方法,觀察它們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保ɡ顫扇A工作筆記,2021)《燃燒物》由許多單元作品組成,展示了相似卻又各異的狀態。我感覺這些單元作品就像由異質物質組成的分子團。換言之,‘燃燒物’可以被視為暫時縫合在一起的不穩定實體,它們正處于一種活躍狀態,與分子有機結合形成有序結構的非活性狀態截然不同。就這樣,《燃燒物》的單元作品所暗示的活躍狀態似乎對應著剛剛浮現卻尚未確立的意義。
《燃燒物》(2021) 在李澤華的藝術世界中占據了一個特殊的分水嶺。自這件作品起,李澤華從具象雕塑(形象雕塑)轉向了一種迥異的雕塑形式。我覺得,從這個作品開始,李澤華不再處理已被理解、抓住、固定的意義,而是開始探索那些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被理解的意義,那些正在發生、尚不能捕捉或定格的意義。在“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展覽中,讓我感到困惑的模糊作品,正是這一方向轉變的 明顯跡象。在那里,盡管無法確定具體是什么,但總有某些東西在吸引著我。
然而,要使這種匿名存在的狀態變得可見,即給予其形式,不是簡單的事情。正如我們在“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展覽中看見,李澤華試圖通過連接材料——碎片,并通過高溫燒制引發某種偏離或變形,以表現匿名的存在。但在許多情況下,這些作品的結果似乎僅僅是簡單的碎片堆積,或者只不過像是碎片的團塊。換句話說,這些作品似乎陷入了列維納斯所說的“物質的黑暗(obscurité de la matière)”。此時能稱之為雕塑作品嗎?為了成為雕塑作品,是否需要一種最小的“框架”或“參照點”來防止材料陷入物質的黑暗,而是構成一個整體?不是材料-碎片的無序排列或混亂共存,而是一個整體形成?李澤華似乎對這一點感到擔憂。這位藝術家開始創作,以便為匿名存在在作品中的顯現提供一個框架。
2023年12月,“Dough(面團)”展覽中,李澤華選擇了“面團”作為展覽的標題。面團、將面粉、水和其他成分混合,手工揉制成的柔軟食物原料。她解釋道,面團象征著“正在形成或發展中的東西”,或是“尚未完全形成,因而擁有變形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的狀態”。我認為,“面團”這一標題暗示了一種框架,它將材料或物質本身、碎片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整體——雕塑作品。
這其中多個作品是通過重疊堆疊泥條而形成的形狀,隨后涂上釉料在高溫下燒制。在這樣的堆疊過程中,添加新的泥條時必須要考慮到已經添加的部分。新的泥土條的加入使得下面的泥土條轉變為不同的東西。但這樣的材料堆疊,并非是為了制作某物。它僅是向上生長意志的體現。她這樣說道:“無論在哪個方向,哪個維度,我都盡力向上生長”(李澤華工作筆記,2023)。因此,其結果特別強調了垂直性。我在這里感受到了某種垂直的框架,仿佛支架的存在。正是這樣的支架在支撐著……
“Dough(面團)”展覽雖然其具體身份尚屬未知,但由于它所處理的是正在生長中的事物,因此似乎與先前探討意義顯現的“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展覽有著某種聯系。然而,我認為與“碎片·幻象——物質與情感的拼貼”展也是有所不同的。在“Dough(面團)”展中,她不僅處理意義的出現和發生,還涉及了維持和成長的問題?;蛟S,這可以稱之為“意義的關懷”嗎?
“Dough(面團)”展中的一些作品中出現了小縫隙和孔洞。觀察《擁有一只眼睛的穿山甲》中間的孔洞,在窯爐中進行高溫燒制時,須小心密封。如果無法控制空氣流動,作品可能在窯內爆炸。從這些縫隙和孔洞中,李澤華聯想到了呼吸的循環與壓力的釋放。她在工作筆記中提到,為了使出現的事物成為某物,必須確保有呼吸的空間(她的筆記中也提到了“壓力排放口”的概念)或許也有著隱喻的成分。
細細觀察,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其中某些東西在成長。實際上,“Dough(面團)”展的許多作品似乎正以某種具體的形態表現自己。李澤華將其中一些作品歸類為《種子》系列和《果實》系列。她說:“一開始可能并不打算雕刻出像果實那樣的形象。但完成作品后,就像碩果累累的豐收。干脆就稱它們為果實系列吧”(李澤華工作筆記,2023)。然而,現在看起來像種子或果實的東西,實際上還不是種子或果實。但期待種子或果實的出現,想象種子與果實的過程,無疑是一件及其幸福與愉快的事情。期待隨時可能破滅(這也是材料的屬性)。片刻,可能會出現出乎意料的奇異形象。
在藝術家的工作筆記中,我們可以找到關于期待破滅的噩夢般時刻的記錄:“在夢中,有一朵盛開的花朵,她的花瓣如同調色板上的每一抹顏色,如此鮮艷。但是,突然就在這花蕊中,開始緩緩流淌出紅色和黑色的液體,如同生命的血液與暗夜的陰影交織。突然間,看似溫柔的花瓣后隱藏著巨大的刺,如同鋒利的釘子,向我穿刺而來。”(李澤華工作筆記,2023)。但是,或許期待破滅的那一刻,還是會有新的事物出現在我們面前,激起特別的期待。
也許,正是由于那些背離期待的,偏離常規的事物,我們才能期待與今天不同的明天。當然,我們也可以暫時擱置這些過高的期待,去體會剛剛出現的、微小卻閃耀的事物。正如李澤華所說:“無言,卻在紡織著故事,沉默中,色彩正在低聲吟唱”。
展覽作品
01《種子》系列
02《果實》系列
《果實Ⅰ》,16×16×57cm,陶瓷,2023
《果實Ⅱ》,15×15×50cm,陶瓷,2023
《果實Ⅲ》,22×23×41cm,11×11×23cm,9×9×19cm,陶瓷,2023
《果實Ⅳ》,18×18×50cm,陶瓷,2023
《果實Ⅴ》,20×15×35cm,陶瓷,2023
03《生長》系列
《生長Ⅰ》,尺寸可變,陶瓷、綜合材料,2023
《生長Ⅱ》,尺寸可變,陶瓷、綜合材料,2023
藝術家介紹
李澤華
LIZEHUA
1994年出生于內蒙古
2017年畢業于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雕塑專業,獲學士學位
2020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工藝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現為韓國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專業雙導師博士在讀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內蒙古雕塑學會辦公室主任
合作/收藏/出版:13381187142(vx)
了解更多雕塑學術、展訊、相關雕塑行業資訊請關注雕塑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