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4日,劉少奇100周年誕辰,43歲的俄羅斯人阿廖沙突然收到一份邀請函,邀請他參加在中國舉辦的紀念活動,王光美還特地托人給他帶去了了一封信和500美元路費,信中寫到:
“維寧回家看看吧,奶奶很想你!”
阿廖沙高興極了,他做夢都想去中國,可遞上申請后,卻被上級潑了一盆冷水:
除非你退役,而且退役后滿三年才行,否則,別想!
阿廖沙傻眼了!此時他是俄羅斯航天局的高級工程師,中校軍銜,從事極為機密的國際尖端技術研究,而距離退役還有很長的時間。
他來中國的夢想又一次破滅。
人們不禁要問,維寧是誰?阿廖沙又是何許人?他與劉少奇有何淵源?他來中國的愿望實現了嗎?他現在過得好嗎?
我們從頭說起。
- 在他鄉,他愛上了異國姑娘
1922年,劉少奇到安源煤礦開展工人運動,經毛澤東和楊開慧介紹,結識了進步青年何寶珍,共同的理想,火熱的斗爭讓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次年4月,他們結為革命伴侶。
從1924年到1934年英勇就義,何寶珍先后為劉少奇生了兩子一女:長子劉允斌、長女劉愛琴和次子劉允若。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不僅革命夫妻聚少離多,父母與孩子離別失散也是常有的事,他們三個孩子從小就離開自己身邊,其中,劉允斌、劉愛琴最先被找到,回到劉少奇身邊。
劉允斌1924年出生在江西省萍鄉市安源煤礦,同年春,劉少奇夫婦要南下開展工作,正巧劉允斌的六伯劉云庭來安源,他們夫婦只好忍痛將出生不久的劉允斌,交給他帶回湖南寧鄉炭子沖老家寄養。
年幼的劉允斌自此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直到1938年4月,歷經苦難的他才被黨組織派人找到,送到延安,首度與父親團聚。
劉愛琴1927年出生于湖北漢口。由于汪精衛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劉少奇不得不撤離武漢,匆忙間把不滿周歲的劉愛琴托付給漢口一位工人。
可這個工人也慘遭毒手,他妻子無法撫養劉愛琴,便將七八歲的她賣給人家當童養媳。從此,劉愛琴過著奴婢般的生活。1938年4月,11歲的劉愛琴被周恩來派人找到,送回劉少奇的身邊。
1939年周恩來去蘇聯養傷,在組織的安排下帶走了一批烈士遺孤和黨員子女到蘇聯學習,劉允斌和劉愛琴兄妹也在其中,他們進入莫尼諾國際兒童院學習。
不久,劉允斌搬入伊萬諾沃市,進入蘇聯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主辦的國際兒童院讀書。因在蘇德戰爭期間,劉允斌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開荒種地、伐木搬柴等活動以及為前線將士獻血,還和毛岸英一起到軍工廠制造槍支彈藥,甚至到附近農莊參加收麥子、挖土豆,由此被選為兒童院學生會負責人,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因為表現出色,2015年4月15日,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代表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向32名為蘇聯衛國戰爭(1941-1945年)作出貢獻的中國公民,頒發了“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
1945年夏,高中畢業時,考慮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鋼鐵事業,劉允斌便考入莫斯科鋼鐵學院冶煉專業。
可大學生涯剛剛開始的時候,一件大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震驚了全世界,刺激了蘇聯,也改變了劉允斌。
于是,蘇聯馬上著手原子彈研究工作,并在莫斯科大學開設了原子能專業。但這個專業十分保密,非蘇聯人不能進入。
劉允斌此時已經認識到原子能對自己國家的重大意義,因此,他立志要投身于此,但苦于這個專業只接收本國學生,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鋼鐵學院學完一年之后,退學重新報了考莫斯科大學化學系,選擇了與原子彈相關的核放射化學專業。
就這樣,他如愿以償,以后又繼續在母校攻讀這個專業的研究生,并在此收獲了愛情。
1949年劉允斌與秘密出訪蘇聯的父親劉少奇相逢,當時他正與同學瑪拉·費拉托娃熱戀。
瑪拉的父親是個紅軍老戰士,母親是教師,她是家中的獨生女。劉允斌特意將女友帶到父親面前,很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想要和這個年輕的俄國姑娘結婚。
本來,劉允斌已經做好了父親反對這門親事的打算,畢竟在那個年代,傳統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然而,劉少奇卻是一個十分開明的人,見瑪拉和兒子情投意合,他非但沒有反對,反而給予了真摯的祝福。
而此時從莫斯科通訊技術學校畢業的劉愛琴,則與父親一起回到了祖國。
- 爺爺的信,父子離別成永別
1950年,劉允斌與瑪拉結婚。
為了讓瑪拉提早適應中國的生活,次年,夫婦倆回中國度假,住了兩個多月。因為瑪拉只會俄語,離開劉允斌寸步難行,更主要的還是中蘇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上的差異,瑪拉很難適應異國他鄉的生活。
1952年,他們的女兒索尼婭(中文名蘇蘇)出生,1955年,兒子阿廖沙(中文名遼遼)也來到世間。
1955年,劉允斌獲得副博士學位,進入莫斯科大學化學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員。就在此時,他接到劉少奇的來信,信中說:
“祖國和人民等待著你的歸來。在個人利益和黨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我相信你一定能無條件地犧牲個人的利益而服從黨和國家的利益。”
一個現實問題擺在了劉允斌的面前,因為他已經是有家室的人了。瑪拉是獨女,又曾在中國生活兩個月,根本無法適應那里的生活,為此,她想盡一切辦法動員親戚、同事、朋友來做劉允斌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以家庭、孩子為重,留在蘇聯。
劉允斌苦笑著搖搖頭,說道:
“我從出生就再也沒見過我的母親,最后一次聽到她的音訊,還是她為了保衛國家英勇就義的消息。我的母親犧牲時才32歲,一個弱女子尚且如此,我又怎么可以在祖國需要我的時候臨陣退縮呢?”
聽說劉允斌要回中國,頗為賞識他才華的蘇共高層領導人也派人出面用優厚待遇和條件挽留他,劉允斌卻說:
“我始終把蘇聯當成我的第二故鄉……我不能不回去,因為我那貧困的祖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這大概就像你們對待自己的祖國一樣,這種感情相信你是會理解的。”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雙方誰都沒有說服誰,劉允斌不得不與蘇聯妻子離了婚,一家人淚灑機場。
此時,阿廖沙只有2歲多,父親把國看得比家還重要,他并不理解。而讓他沒想到的是,父子倆這次一別,竟成永別。
1957年10月,劉允斌克服阻力,放棄優渥的條件,在闊別祖國18年之后回到北京,獻身于中國核武器研究事業。
先是在北京的國家二機部所屬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四○一所工作。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模型和相關技術資料,國家決定核研究院所與生產廠家合一,用最快時間拿出原子彈,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1961年,原子能研究院一院部分科研人員調入中國核燃料元件廠,劉允斌所在的原子能四○一所元件工藝室并入該廠,成立第二研究室。1962年,劉允斌奉調前往內蒙古包頭市郊外的二○二廠(即601所)組建第二研究室,并擔任主任,負責新型熱核材料的研制工作,即把原子彈爆炸物——核燃料從同位素中分離出來,并把它提純。
要知道,獲得合格的核燃料是十分復雜的,幾十年來,世界上多少國家的科學殫精竭慮,為合格的核燃料絞盡腦汁而不得其法。
可見劉允斌的工作與當時原子彈研制成敗密切相關。
在包頭,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再婚的妻子李妙秀生孩子那天,正值劉允斌科研緊張之時,他抽空買了大堆營養品回家,拜托護理人員照顧產婦,親了親寶貝,安慰妻子幾句,然后就匆匆趕回廠里了。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蘑菇云在中國西部戈壁灘騰騰升起。巨大的爆炸聲驚天動地,強烈的沖擊波撼動整個世界!
喜訊傳來,劉允斌全身熱血沸騰,縱情歡呼,他的夢想終于實現。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其間蘊含了劉允斌的智慧與奉獻、奮斗與犧牲、歡欣與艱苦、失敗與成功。
曾有科學家對劉允斌所做的工作贊道:
“沒有904的研制,不知道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要延至何日。”
1966年文革開始后,劉允斌受父親牽連,又因在蘇聯學習工作過,被誣陷為“蘇修特務”,慘遭迫害。
1967年11月21日風雪之夜,年僅43歲的劉允斌不堪凌辱,在包頭臥軌自殺,直到1978年得以平反。
- 爺爺訪蘇,見了孫子唯一一面
自1957年父親回國后,2歲那年開始,阿廖沙便再也沒有見過父親,相對于父親,他對爺爺的印象,反而更深一些。
1960年,劉少奇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團訪蘇,在百忙之中,他特意抽出時間來到了瑪拉家中。
也正是在這一天,5歲的阿廖沙才知道,原來自己有一個名叫劉少奇的爺爺,自己的爸爸和爺爺都是中國人,而中國是那樣的遙遠。
他清楚地記得,爺爺很慈祥,喜歡地抱著他,舍不得松開,和他說了好多的話,而且還親吻了他的小臉。
此后,阿廖沙便長期保存著爺爺親吻他的照片。
見到爺爺,他心里很是高興,可他沒想到的是,一生中第一次見到爺爺,也是最后一次見到爺爺。
在此后的成長過程中,阿廖沙雖說再沒能見到自己的爸爸和爺爺,但是劉允斌一直關心著孩子的成長,為了讓他能夠了解到中國的文化,劉允斌還給他寄去了很多中國孩子所用的課本。阿廖沙收到這些書后感到很高興,也很開心爸爸還一直記得他,他更希望能夠到中國看看。
后來,通過四處打聽,阿廖沙了解到,原來劉少奇是中國的開國元勛,這更是讓年紀輕輕的他心里油然產生一股自豪之情。
因此,他便時常纏著母親,要她講述中國的歷史典故,自己也自學中文,在學校里,他也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中國通。
好景不長的是,隨著中蘇關系的交惡,父親的音訊漸漸稀少,后來更是中斷了聯系,阿廖沙母子的處境也變得更加危險。
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到牽連,無奈之下,瑪拉帶著兒女隱姓埋名,到了一個小城市生活。
瑪拉一直不讓兩個孩子對外說出自己的身世,還讓孩子隨母姓,阿廖沙從此更名為阿列克謝·克里莫維奇·費多托夫,因此,從上學直到工作,需要填寫直系親屬時,阿廖沙也從來沒敢寫過父親和爺爺的名字。
從媽媽的口中,阿廖沙知道父親從事絕密的科研工作,所以,他也很爭氣,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8歲那年還考上了著名的莫斯科航天大學。
大學畢業后,阿廖沙和父親一樣選擇了科研工作,成為了前蘇聯航空航天局一名研究國防高尖端科技的軍人。由于表現出色,多次獲得俄羅斯聯邦國家級獎章,職務職稱不斷晉升,軍銜也越來越高。
盡管如此,阿廖沙卻始終惦記著遠在中國的爺爺和父親。他也一直納悶,為何爺爺和父親再也沒來看望過自己。
- 姑姑來了,千山萬水隔不斷親情
1987年夏天的一個傍晚。
32歲的阿廖沙像往常一樣回到家中,突然發現家里來了個“不速之客”。
來人是個中國人,卻操著一口流利的俄語,正和母親愉快地交談著。
阿廖沙眼中放光,還沒等他回過神,母親便迅速起來,上前一把拉過他,迫不及待地讓他喊“姑姑”。
來人名叫劉愛琴,就是那個也曾在蘇聯學習過的劉少奇的長女。
阿廖沙更是急不可來耐,他問道:“爸爸和爺爺呢?他們怎么二十多年都沒來找我了?”
當得知爸爸在二十年前就去世了,爺爺也在父親去世兩年后病逝,阿廖沙愣在了原地,久久不能平息,也正是這個時候,他首次出現了回中國祭拜已故親人的想法,并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劉維寧。
彼時中蘇關系雖然緩和,但仍未恢復關系,這個念頭也只能打消。
1998年,姑姑劉愛琴按照奶奶王光美的意愿,再次與阿廖沙母子取得聯系,并托人給他們寄了來中國的路費。
這一次,阿廖沙態度堅決,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 放棄一切,一家人去中國認祖歸宗
2003年一位名叫阿廖的沙俄羅斯男子來到中國駐俄大使館辦理簽證手續,當工作人員問他此次前往中國的目的時,男子平靜地說道:
我要到中國探親,認祖歸宗,劉少奇是我爺爺。
這句話語出驚人,嚇得在場工作人員立即停下手中動作,“是我們知道的那個劉少奇嗎?”“劉少奇的孫子怎么會是蘇聯人?”
各種疑問瞬間在大家的腦海中炸開。
由于此事事關重大,大使館立即致電相關部門進行詢問。經過一系列核實后得知,阿廖沙沒有說謊,他的確是劉少奇的后代。
原來,1987年劉愛琴的到來,阿廖沙才得知真相,并重新燃起了來中國的希望。
1998年他更是首次提交了前往中國的申請,但是由于他的工作涉及大量國家機密,所以俄羅斯軍方不愿放他離開,并提出了一個苛刻的條件,只有等他退役三年后才能出國。
此時,他的母親、外公外婆也相繼去世,姐姐索尼婭也遠嫁美國,阿廖沙在俄羅斯已再無牽掛。
為了能夠去中國,年過四旬的阿廖沙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舉動,他選擇提前退役,并辭去了研究所的美差。
退役后,在三年的脫密期內,阿廖沙專門請了一個老師來教自己學中文。
三年期滿后,他就和妻子就買好機票,直接飛往魂牽夢繞的北京。
在北京,阿廖沙和妻子受到了劉氏家族的熱烈歡迎,并深深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馨。
在奶奶王光美身邊住了幾天,隨后,王光美和劉愛琴陪同他們夫妻回到了爺爺的老家湖南花明樓炭子沖認祖歸宗。
阿廖沙和妻子瞻仰了劉少奇陵園,參觀了劉少奇故居和陳列館,并去給曾祖父母上墳獻花。
他聆聽姑姑講述過去的故事,關于爺爺和父親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些故事讓他思緒萬千,尤其是看到父親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更加勾起他對父親深深的思念。
情到深處,兩行淚水不禁滑落。
從第一次回國探親后,阿廖沙便常常往返于兩個國家間,他總是對身邊的朋友說,現在的俄羅斯人對中國了解太少,作為革命先烈的后代,他也有自己的使命,就是為中俄民間友誼不斷努力。
阿廖沙的太太來到中國后對中醫十分感興趣,對此,阿廖沙很支持,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中醫在俄羅斯發揚光大,從而讓更多的俄羅斯人了解中國的文化,能夠像他一樣,逐漸愛上這片神奇的土地。
2007年,52歲的阿廖沙和妻子、兒女一起搬到了廣東定居。
在廣東,他開始使用中文名劉維寧,還創立了俄羅斯亞洲工業企業家聯合會,以致力于實現中俄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
在2014年,他就已經主辦和推動了一百多場文化交流活動,為增進中俄友誼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他的影響下,家人們逐漸加入到此項事業中。劉維寧的兒子和女兒也一直在幫助父親開拓事業,女兒還開入央視國際頻道擔任俄語主持。
在他心目中,一直想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后世子孫,為搭建中俄兩國之間的友好橋梁而畢生努力。
在一次采訪中,劉維寧曾說:
“我的根永遠在中國,永遠都是劉家的后人。回到中國后,我才得到了人生更大的舞臺,這里是我的故鄉,我要盡我所能報答我的祖國。”#乘風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