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深圳在短短幾年內從滿是荒灘草地的漁村蛻變成現代化繁華都市,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圳奇跡,這些里程碑恰恰是一張張交通網織就的。
一直以來,羅湖都是連接深圳與外界的橋梁,是人流、物流、經濟流的樞紐,改革開放以后,羅湖憑借著口岸優勢以及火車站點的優勢實現了騰飛,推動著整個改革開放進程。
遠眺羅湖,一半山水一半城
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深圳,而打開深圳改革開放大門的就是羅湖口岸。
羅湖口岸是改革開放前
深圳僅有的兩個陸路口岸之一,
如今也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第一口岸”
1950年7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羅湖口岸正式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從那時起,羅湖口岸就成了新中國的“南大門”。
1978年,中國啟動改革開放,深圳成為連接內地與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門戶”,與香港新界僅一河之隔的羅湖口岸,在地理位置的優勢上自然而然地成為“第一口岸”。
羅湖口岸也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每年經由此處進行經貿往來、旅游觀光、文化交流、回鄉探親的人數呈現了爆發性的增長,是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與紐帶。
1985年,
聯檢大樓在農田和工地的包圍中拔地而起
2022年,同樣的角度拍攝,舊貌換新顏。
它成為中國人流量最大的陸路出入境口岸
羅湖口岸
羅湖口岸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成長,1980年起羅湖口岸從最初出入境6張驗證臺增加到34張,不斷簡化檢查手續,為了深港兩地居民的便利,在1982年、1984年、1986年曾多次延長關閘時間,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同時不斷升級邊檢查驗設備,1985年6月14日,羅湖聯檢大樓建成啟用,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旅檢口岸。
羅湖口岸從建成以來,熙熙攘攘,每年查驗入境旅客數量逾千萬次,日均20萬以上人次,累計超過20億人次經過羅湖口岸出入境。
以上內容節選自《萬象羅湖》
新書《自在梅林》即將付梓,敬請期待!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