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紅遍全球的華人巨星排個序,我相信前三之內,李小龍必定榜上有名。李小龍當年在國際上有多火呢?
美國喜劇演員艾迪·葛瑞芬舉了個例子。他說有一次自己去露天影院看電影,當時兩塊屏幕上同時播放著兩部電影:一部是帶顏色的片子,另一部是李小龍演的《精武門》。
結果,觀看色情片的人寥寥無幾,而播放《精武門》的屏幕前卻人頭攢動。
我在收集這期資料時,也驚訝地發現,從來沒有哪個華人明星能像李小龍這樣墻內開花墻外香的。
海外崇拜李小龍的巨星數不勝數,對他做的各種研究、報道、紀錄片,甚至比國內團隊做的還要多。
然而李小龍的傳奇人生卻在拍了四部電影后,就戛然而止了,年僅32歲,也留下了許多關于他逝世原因的猜測,像是「遭電影詛咒」、「被情人謀殺」、「服用禁藥」等等。
李小龍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夠把功夫一詞帶進英文詞典呢?又為何會英年早逝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李小龍的生平與死亡之謎。
電影巨星
上個世紀60年代末,香港電影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作品。經過了50-60年代的粵語片高峰期,60年代中期開始,粵語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直到1971年,一部讓人眼前一亮《唐山大兄》殺出重圍。在片中,演員李小龍飾演的唐山青年鄭潮安,在泰國曼谷冰廠工作時,與冰廠大老板進行了一番殊死的斗爭。
打斗時,李小龍使出了迅猛的三腳回旋連環踢、凌空飛腳,并不時發出高亢的xiào嘯叫,畫面精彩不斷,高潮迭起,看得人熱血沸騰。
片子上映后,一舉拿下300萬港元的票房,創下了香港開埠bu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
1972年,又有一部功夫片《精武門》上映了。李小龍在片中飾演霍元甲的弟子陳真,他在追查中得知師父是被日本人毒死的,于是大鬧日本武館
霸氣地砸爛了「東亞病夫」和「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牌匾,并說出了那句經典對白:「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精武門》票房收入超過400萬,還榮獲了第10屆金馬獎最佳技藝特別獎。
估計李小龍自己都沒想到,這兩部電影會這么成功。因為在此之前,他在美國客串過多部美劇、好萊塢電影,都反響平平。
在失意好萊塢的困境之中,李小龍接到了香港嘉禾電影公司老板鄒文懷的邀約,這才回港拍片的。
眼見形勢大好,李小龍又趁熱打鐵,在同年自編自導自演了《猛龍過江》。
這部電影比起前兩作更有新意,打斗部分直接安排在了羅馬斗獸場,成為了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遠赴歐洲取景的影片。
《猛龍過江》在臺灣上映時,也打破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
1973年,李小龍又與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合作拍攝了功夫片《龍爭虎斗》,這是他第一次在好萊塢電影中擔任主角。
李小龍不僅耍了少林齊眉棍、菲律賓短棍,還玩了一把很有代表性的雙截棍,讓西方觀眾從此對亞洲演員另眼相看。
要知道,此前好萊塢電影里的亞裔角色,要么是壞人,要么就是由西方本土人把皮膚涂黃飾演的,從來沒有一個亞裔角色是超級英雄的形象。
最終,《龍爭虎斗》靠著不到一百萬美元的成本,收獲了兩億美元票房,不僅拯救了衰退期的香港電影市場、讓功夫片復蘇,更是讓李小龍一躍成為世界級的影視巨星。
與此同時,一夜之間,香港的武館如雨后春筍一般開辦起來。從小孩到成年人都在爭著學功夫,還要學李小龍標志性地大喊一聲,大家都愛他霸氣、不服輸樣子。
李小龍的黃色緊身衣造型被美國導演昆汀ting在《殺死比爾》中復刻,后來李小龍又成為了《火影忍者》中李洛克的原型、漫威中的中國功夫英雄尚氣的原型、游戲《鐵拳》中Marshall Law馬歇爾·洛的原型。
李小龍的即興武打,打破了傳統武打片的拍攝方式,甚至啟發了同樣即興的饒舌音樂、街頭舞蹈、和跑酷運動。
可能有人要問了,李小龍到底憑什么這么火呢?他的表演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其實看過李小龍電影的人都知道,他的打斗場面不僅融合了東西方的格斗武術,更有娛樂表演的性質。
他能通過手勢、表情、氣勢,傳遞出豐富的信息,展露出絕對的自信。他做動作時,鏡頭有快有慢,有緊繃有松弛,更有遠、近景切換時的壓迫感。
而且李小龍很聰明,他知道怎么塑造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選擇了黃底黑條紋的亮眼緊身衣、使用標志性武器雙截棍,再搭配踢腿、抹鼻子、帥氣的Ending Pose以及「啊噠」的喊聲,一個經典的李小龍形象就這樣誕生了。
另外,最最重要的是,李小龍拍戲從來不用特效、不用替身、不用武術指導,不用蹦床、威亞鋼絲等輔助工具,這就讓武打畫面看起來更加真實、拳拳到肉。
可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只是李小龍傳奇人生的開篇,觀眾馬上就會迎來更多驚喜之時,在《龍爭虎斗》上映前的一周,只演了四部武打電影的李小龍,卻離奇去世了。
傳奇之死
1973年7月20日,在拍攝電影《死亡游戲》的過程中,年僅32歲的李小龍,毫無預兆地去世了,醫院宣布的死亡時間是23:38分。
7月21日上午,李小龍的美國妻子琳達召開記者會宣布,李小龍昨晚突然在家中去世,她和兩個孩子陪在李小龍身邊。
李小龍的兩位好友也證實了蓮達的說法。然而,聰明的記者很快就發現,他們在說謊。
記者找出了李小龍被救護車送醫的記錄,發現琳達所說的李小龍去世的時間、狀態等細節,跟醫療記錄完全對不上號。
幾天后,香港《明星報》突然爆料:李小龍并不是在家中出事的,去世時妻子琳達也不在他身邊,他是在女演員丁佩的床上去世的!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一句「死在了丁佩的床上」,就足以讓人們浮想聯翩了。更何況丁佩此前已經跟有家室的李小龍傳出了不少緋聞,這條新聞很快就引爆了全港。
案發三年后,丁佩甚至接拍了電影《李小龍與我》,講述了她與李小龍從相識到相戀,再到不幸發生的全過程。
片中甚至還有床戲,這就讓二人的關系更加引人非議。有不少罵丁佩炒作和消費李小龍。
丁佩與李小龍相識于琳達的一次生日宴會上,兩人認識之前,丁佩就曾反復觀看過李小龍出演的電影,非常崇拜他,后來甚至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地下情人。
琳達對于李小龍的外遇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在她看來,李小龍和丁佩在一起,只是為了追求刺激和新鮮感。
據李小龍妻子琳達的回憶,1973年7月20日當天下午13:30分,他們一起吃完午飯后,李小龍就回書房看書了。
琳達和朋友約好了一起逛街,出門前,李小龍對她說,一會兒要和鄒文懷討論新電影《死亡游戲》的劇本,晚上就不回家吃飯了。
當時的琳達絕不會想到,這是李小龍和她說的最后一句話了。而且李小龍對她隱瞞了一個信息,那就是討論劇本時,丁佩也會在場。
李小龍曾向嘉禾電影公司老板、同時也是《死亡游戲》編劇的鄒文懷提出,想在電影中給丁佩安排一個角色,鄒文懷同意了。
2014年,丁佩接受了魯豫有約的采訪,講述了當年發生的故事:
1973年7月20日當天下午15:00,鄒文懷來到了李小龍家,商量拍攝電影的事宜。此時距離李小龍去世,還有不到9個小時。
下午17:00,李小龍和鄒文懷一起來到了丁佩家,接著聊電影。
晚上19:30,三人約好一起吃晚飯,但李小龍卻突然感覺頭痛,想休息一會。
丁佩就給他吃了一粒自己平時常吃的止痛藥,李小龍隨即進入丁佩房間,在床上躺下來睡了一會,鄒文懷則是自行先去了飯店。
晚上20:30,丁佩進入房間查看,發現李小龍在熟睡;到了九點,她又進去看了一次,發現李小龍還在睡,而且怎么都叫不醒了,她就趕緊給鄒文懷打去了電話。
九點半,鄒文懷趕來,發現李小龍已經毫無反應了。丁佩趕緊打電話叫來了自己的私人醫生。
十點10分,私人醫生朱博懷趕到,此時的李小龍已經毫無生命征兆。朱博懷用人工呼吸進行急救,并實施了心肺復蘇,但都沒有效果。最后他們叫來了救護車,并打電話通知了李小龍的妻子琳達。
晚上十一點,李小龍終于被送到了香港伊麗莎白醫院。醫生進行了一系列搶救措施,但已無力回天。23:38分,李小龍被正式宣告死亡。
消息一出,瞬間震驚全港。7月24日,遺體由醫院送往大角咀九龍殯儀館,并設置靈堂。
附近街道擠滿了將近3萬名粉絲,有人甚至冒險爬上大廈外墻的招牌,希望送別這位自己最愛的武術巨星。
1973年9月3日,李小龍的死因聆訊,在香港荃灣裁判法院開審。
經過7天的審理,3名男性陪審員一致裁定李小龍死于非命,去世原因是「對止痛藥物產生高度敏感,導致了腦水腫」。
法醫發現李小龍的腦部存在瘀血和動脈瘤,胃里還有少量大麻存留,但法庭認為大麻并不會致命。
其實一般人對止痛藥是不會高度敏感的,再加上李小龍平常練武,受傷后吃止疼藥應該是常有的事,因此有很多人對法院公布的說法并不買單。
李小龍的好友查克.羅禮士,在1975年時曾透露說,李小龍生前長期服用肌肉松弛劑。1968年,李小龍在一次舉重訓練中,意外導致脊椎脫位,此后便長期服用肌肉松弛藥品。
羅禮士認為是肌肉松弛劑和頭痛藥物產生了某種化學反應,才導致李小龍意外離世的。
而美國娛樂媒體《綜藝報》則報導稱,一群西班牙的腎臟專家認為,李小龍的死因是喝了太多水,導致腎臟無法排出多余水分,因此引發低血鈉癥而逝世的。
除了死因之外,還有一個細節,給李小龍傳奇的去世又平添了幾分玄幻的色彩,那就是李小龍本人曾經預測過自己的死亡。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龍在片場為《龍爭虎斗》配音時,突然開始嘔吐、抽筋、呼吸困難,陷入半昏迷的狀態,被送入香港浸會醫院搶救。
2個小時后,他蘇醒過來,醫生診斷他的癥狀是發高熱和低血壓。
情況好轉后,李小龍又去美國做了體檢,但報告顯示一切正常,醫生還對李小龍說你的身體很健康。于是李小龍又毫無顧忌地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
但是在美國時,李小龍曾對《龍爭虎斗》的演員約翰·薩克松說過「可能不會再有李小龍了」。
回到香港片場后,李小龍又對演員石堅說「堅叔,我不會有你這么長命的」。
丁佩似乎也對李小龍的逝世并不意外,她覺得「李小龍從小身體就不好,還如此練功透支自己,是把自己用盡了」。
李小龍身邊的人都知道,他為了保持身體狀態,使用過許多相當超前的「健身」方式。比如他愛喝一種特制的高蛋白飲品,是用生牛肉、7顆雞蛋、牛奶混合制成的。
他還會額外補充各種維生素,食用蜂王漿和人參。他做手術取出了汗腺,甚至會用一種日本生產的高壓電肌肉振蕩機來輔助鍛煉,就是把電線連到身體上,快速振動肌肉。
李小龍認為振動十分鐘,相當于平時練十小時。李小龍往生后,這個機器在日本也被禁賣了,后來日本發表的調查稱,這種訓練方式,破壞了人體的神經系統和生理系統的和諧。
其實如今從科學角度來看,李小龍的去世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他試圖把自己當做一部機器來訓練,但卻忽視了身體的承受能力。
然而在案發后的幾十年間,丁佩一直都是那個被口誅筆伐的「兇手」,有人甚至覺得李小龍是在與丁佩做羞羞的事時,興奮過度而離世的,還有人覺得是丁佩故意給李小龍吃的止疼藥。
丁佩原本有著殷實的家庭條件,她的外公鮑毓麟是軍閥時期北平警察局的局長,舅爺是張學良。
李小龍去世前,她無憂無慮地拍著戲,案發后,萬夫所指的丁佩選擇了吃齋念佛、遠離公眾的視線,但她卻從沒忘記過李小龍。或許當年事情的真相,就只有他倆才知道了吧。
另外,不少人還認為,李小龍的遺作電影《死亡游戲》中講的故事,和李小龍的離世,也有某種莫名的呼應。
電影講述了一位強者,為了奪得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勇闖七層寶塔,經過一輪惡斗后到達塔頂,卻只換來了一句古老的謁語:「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
豈料一語成讖,該片最后成了李小龍的未竟遺作,令人唏噓。
李小龍雖然去世了,但直到今天,人們對他功夫的討論,都不曾停止過。
真假功夫
很多人最開始就是通過電影認識李小龍的,既然是電影,就有虛構的成分,所以李小龍功夫的真實性也頗具爭議。那么他的功夫究竟是怎么來的,又是真是假呢?
這就得從李小龍的出生開始講起了。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香港著名的粵劇丑生,與半日安、廖liao俠懷、葉弗fú弱合稱「粵劇四大名丑」。
1939年,李海泉帶著妻子何愛瑜和三個兒女,從香港遠赴美國巡回演出。當時何愛瑜其實已經懷著李小龍了。
李海泉之所以帶著妻兒出國演出,是因為彼時抗日戰爭早已打響,李海泉擔心妻兒的安危,就把她們也一起帶上了。
1940年,李小龍在舊金山唐人街出生了,根據美國國籍法,他自動獲得了美國國籍。
李小龍的原名其實叫「李振藩」,后來是香港漫畫家袁步云給他取了「李小龍」這個藝名,因為李小龍是庚辰年、辰時出生的,庚辰年是龍年,辰時又是龍時。
由于父親的緣故,李小龍只有3個月大的時候,就在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了,也算是個小童星。
1941年,李小龍跟隨父母返回香港,又參與演出了20多部香港電影,在這個過程中,他培養出了跳恰恰舞的愛好,還拿下了全港恰恰舞邀請賽冠軍。
盡管李小龍家境比較富裕,但當時的香港,社會動蕩不安,李小龍讀書時就頻頻曠課、跟別人打架,后來還被趕出了學校。
李小龍打小就身體孱弱,為了讓兒子防身,李海泉就教他打太極拳,來強身健體。
13歲時,李小龍在一次幫派沖突中打輸了。不服氣的他,來到了油麻地利達街,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但沒練幾天,他就想放棄了,因為他覺得詠春拳太單調了。
可后來有一次在跟別人打架時,李小龍使出了一招詠春的日字沖拳,成功擊倒了對方,他這才見識到詠春的威力,趕忙又回來重新好好練習。
喜歡新鮮事物的李小龍當然也不滿足于只學詠春。有段時間,他還跑到西洋拳的拳師黃淳梁那里學習。
慢慢的,洪拳、白鶴拳、功力拳、太極拳、譚腿、少林拳、節拳等等,各種武功,李小龍都學了一個遍。
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在一次街頭斗毆中,李小龍打傷了三合會老大的兒子,遭到了黑幫追殺。
李海泉考慮到香港實在太亂了,趕緊托熟人安排,于1959年把李小龍送回了美國,希望他能在美國改一改好斗的性格。
兩年后,李小龍考進了美國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也在學校里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琳達。
1962年,讀大二的李小龍,仍舊想著習武,就租用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一邊自己練武,一邊教西方人武功。
李小龍本身就有東方武術的底子,又在美國接觸了不少西方格斗的技巧,于是他想著,是不是可以搞出一個混合武術呢?
空手道沒有拋擲、柔道沒有拳擊、傳統功夫又受固定站姿與套路的約束,那么如果把它們的優點都融合到一起,是不是能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更有彈性的格斗技術呢?
就這樣,李小龍把中國傳統武術與西方的現代格斗結合,以詠春為本,研究出了自創的截拳道。這種武術的概念是簡單、實用、直接。
他解釋截拳道是「一種無格斗的格斗藝術」,就是說在對方還沒來得及出擊之前,就把對方擊倒,讓對方沒機會出拳。
這套頗具創新性的「截拳道」,不僅在視覺上干脆利落、有觀賞性,更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很多住在暴力街區的人,都學去用來防身,現在的UFC格斗中,也有截拳道的影子。
1964年,李小龍應邀出席美國加州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他是作為該賽事的一名表演嘉賓前去參加的。
開幕式上,李小龍表演了他的截拳道及詠春拳,讓選手和觀眾都嘆為觀止。李小龍出拳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在這場比賽中,李小龍還認識了跆拳道大師李俊九。兩人成為朋友后,李俊九教李小龍側踢,李小龍教李俊九無預兆出拳。
但比賽也給李小龍招來了敵人,1965年8月,李小龍收到了黃澤民的戰帖。
黃澤民是形意拳、北少林拳和太極拳的一把好手,他和一眾華人拳師不滿李小龍教西方人習武,就在戰貼上寫道:如果你輸了,就不許繼續向非華裔人士教授武術。
盡管戰貼上寫有眾多在美華人拳師的名字,但李小龍并不害怕。
根據李小龍的妻子琳達的回憶,兩人正式交手那天,李小龍只用了三分鐘,就把對方打倒在地,他問黃澤民:「想放棄嗎?」,黃澤民回答「我認輸。」
琳達在采訪中還補充說道,事后李小龍對自己的表現非常不滿意,他覺得自己應該在更短的時間內結束戰斗的。好家伙,這是不把對手氣死不行啊...
60年代后期,李小龍開始更加密集地進行體能訓練,自學運動健康的相關知識、還請朋友給自己量身定做健身器材。
他把棒球手套壓平,然后將襯墊塞滿里面,制作出了拳擊手靶,可謂相當超前,也練就了一身精壯又有線條的肌肉。
通過日復一日的訓練,李小龍已經能夠做到,將心中的概念,瞬間轉化為身體的動作了。
1967年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再次邀請了李小龍。這次他展示了雙指俯臥撐、寸拳,并留下了唯一的一條實戰錄像。
展示寸拳時,只見李小龍站得筆直,右腳靠前,右膝微微彎曲,一位志愿者站在他的面前。李小龍的右拳距離對方胸部約2.5厘米。
突然,他在身體保持不動的情況下,用力打出一拳,對方瞬間被擊飛三米開外,摔倒在了后面的椅子上,場內頓時掌聲雷鳴。
那位挨打的志愿者在事后回憶道:「我告訴李小龍不要再做這種示范。在他擊打我后,我的胸部疼痛得難以忍受,不得不在家休假。」
接著,李小龍還與世界空手道冠軍維克摩爾進行了對打。李小龍告訴摩爾,自己會對著摩爾的臉打出一記直拳,摩爾要做的就是觸碰一下李小龍的拳頭,以示阻擋。
李小龍跟摩爾強調,你甚至都不用抓住我的拳頭,碰到我的手就算你贏。
只見李小龍先是后退幾步,詢問摩爾是否做好準備。摩爾點頭示意后,李小龍迅速滑步向前,進入攻擊范圍,并對著摩爾的臉就是一擊,在打中前停止。
幾次嘗試中,摩爾似乎都沒能觸碰到李小龍。即使是慢放四分之一,鏡頭也很難捕捉到李小龍的拳頭。
然而,多年后,摩爾在一次采訪中說,當年他是接住了李小龍的拳的,并且打敗了李小龍。摩爾說,「李小龍會拍電影,不代表他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打。
不但我打敗過李小龍,而且我知道跟我交過手的很多國家冠軍都有打敗李小龍的實力。」
其實多年以來,追捧李小龍的「龍吹」和貶低李小龍的「龍黑」之間的戰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他們爭論的焦點并非李小龍會不會功夫,而是李小龍是否具備實戰能力。
比如他在電影里展示的騰空后擺腿,雖然好看,但在實戰中,則有動作預兆大、動作幅度大、容易失去平衡、將后背暴露給對手等一大堆的問題。
近些年來,網上還廣為流傳著一個段子,說有一次成龍接受采訪,主持人問他「要是你和李小龍比試的話,誰能贏?」
成龍說「讓他贏吧!」主持人又追問,這個「讓」字怎么說呢?我找到了這段采訪的原視頻,它其實出自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
成龍在節目中解釋說,我比李小龍高,體型比他壯,他是單骨,我是雙骨,雙骨的人骨頭比較粗。成龍曾經和李小龍拍過戲,他評價李小龍說,他人很好,但是被身邊的人捧壞了。
關于搏擊,我并不太懂,但平心而論,李小龍所處的年代,各類格斗比賽都還在起步發展階段,李小龍所接受的實戰檢驗也不夠多,這可能才讓他的實戰能力至今為止飽受爭議吧。
我在知乎上曾經看過一篇帖子,有人說,沒學搏擊之前,光看電影,覺得李小龍很厲害。后來,開始學搏擊,就覺得李小龍很菜。
再后來,在搏擊方面有了一些成就,又開始覺得李小龍是真的很厲害。
我想著這位知乎用戶會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李小龍的功夫不僅能用來打,還能用來悟。
永恒的偶像
盡管有人質疑李小龍的實戰水平,但卻沒人會質疑他是超越國界的偶像,他不單是中國的李小龍,亞洲的李小龍,更是全世界的李小龍。
很多人喜歡他,因為他不只是個武學家,更是個了不起的思考家。
1971年,李小龍客串《盲人追兇》,在劇中,他本色出演自己,說了一段有關水的臺詞。
同年,李小龍登上皮埃爾·伯頓秀時表示,那段關于水的臺詞,表達的正是他的哲學思想。
而他能有這種哲學思考,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師父葉問的啟發。13歲時,葉問教李小龍武術,不只傳授了他詠春拳的技巧,也將道家哲學與陰陽原則融入到了課程當中。
葉問經常用大自然的事物,來講解自己的教學內容。比如葉問說,橡樹很粗壯,而竹子很纖細。
但強風可能會折斷橡樹,卻折不斷竹子,因為竹子有橡樹沒有的韌性,還能夠隨風擺動。這話就很有哲學的味道。
因為李小龍生于龍年龍時,屬于「八字全陽」的人,所以脾氣常常如烈火一般。師父葉問就總是教導李小龍要懂得溫和、流動與柔韌的重要性,不能只追求力量和取勝。
有一次,葉問教李小龍如何放松心神、忘掉自己,從而做到「見招拆招」。葉問說,不要過于執著于出拳策略和招式,武學的最高境界是用直覺反應來應對對手的行動。
千萬不要試圖違抗自然,也不要總想著對抗問題,要學會跟問題周旋,進而控制它。但那時李小龍還小,他不理解「脾氣溫和,還怎么打贏別人?」
葉問看李小龍聽不明白,就讓他先別練武了,好好回去琢磨琢磨自己的問題。
一下子變得無事可做的李小龍,為了解悶,就跑出去劃船。在湖面上,他越想越氣,就使勁捶了湖水好幾下。突然,他感覺靈光一現,想到
「湖水不就正在向我闡述功夫的原則嗎?我捶它,但它毫發無傷。而且我是用盡全力去捶的,但它還是沒受傷!」
然后李小龍試著用手抓起一把水,但根本辦不到。他明白了,「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人們可以將它裝在小瓶子里,讓它看起來好像很弱。
但事實上,它能夠穿透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這就對了!我想要跟水一樣!」
這一天,李小龍徹底理解了水。水的本質是流動,它會找路繞過、甚至是穿過障礙物。李小龍覺得這就叫做「無限」。
水會適應它所處的環境,你感覺它平靜停滯,但它卻可以流向任何可能的方向。這也就有了李小龍后來截拳道的核心理念:「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
任何事物都包括有限和無限兩個方面,在有限的層面內創造出無限的東西,在無限的層面也可以控制有限的東西。
當水被某種障礙物擋住時,它會平靜等待,卻又伺機而動;一旦移開障礙物,就會立刻奔流過去,毫不遲疑。
所以李小龍說,面對競爭與阻礙,「水永遠都是放松卻做好準備的」,這跟他平靜而有爆發力的拳法,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也許正是這份對水的體悟,讓李小龍對哲學產生了興趣。1961年,他考入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時,還輔修了哲學、心理學及其他學科。
此后,他也把哲學運用于武術之上,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除了水的智慧之外,李小龍還說過無數啟迪影迷的金句。
像是「若想要死后不朽,首先要活得精彩」、「我不怕練過一萬種招式的人,我只怕把一種招式練過一萬遍的人」、「請記住,我的朋友,杯子何時能發揮用處?只有當它是空著的時候。」
我想李小龍之所以能成為讓全球人都銘記的一代傳奇,武術只是表面功夫,他能打破東西方壁壘的那種哲學思想,以及超前的思考力,才是這位永恒偶像,最大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