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我與雅暢的相識是一個有趣的過程,它對我從事引領更多年輕人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是一個很大的推動。
圖1.雅暢有怒發沖冠,也有憂傷的時候,但我一想起雅暢,就是這甜甜的微笑。這張照片是2011年夏天,我們在遼寧獾子洞濕地做了兩周艱苦的植物調查之后,最后一天遇到了一片盛開的萬壽菊,大家的心情都好極了。加上又有一流攝影師在場,一定要每人都在花叢中留下倩影(攝影:周海翔)
2010年8月的一天,我去東北林業大學(東林)圖書館借書。為了減少路上遇到熟人的機會,我選擇穿過學校林場人跡不多的小路。
走在不同樹種的方塊林地間讓我的心情放松。這里是我熟悉的地方,我的父母都曾參與這個林場的初建。這片地是東林建校初期用哈爾濱動物園舊址與哈爾濱市政府置換來的。這里的樹與我的年齡相仿。小時候,常與朋友們在林木間穿行嬉戲,尋蟋蟲捉螞蚱,雨后提籃采蘑菇。
正當我沉浸在對兒時的回憶。忽聽,“蘇老師 ——” ,一聲長喚。轉頭望去,有一對長得很像的女孩(后來知道她倆是雙胞胎)在離我不遠處。其中的一個大聲說:“老師,你不認識我,我認識你。”
那幾年,我時不時地帶東林愛鳥(東北林業大學愛鳥協會)的同學們去野外觀鳥,也在東林主持兩個關于國際自然保護經驗和研究方法的系列講座。一同觀鳥和來聽講座的年輕人很多,我是不善于記人臉的,想必她參加過觀鳥活動,或聽過我主持的講座。
還沒等我問,她的話又爆豆般飛來:“我叫程雅暢,動保的(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你有沒有去野外的工作?他們不要我,因為我是女生。” 我被她的大膽熱情感染,也被她最后一句話吸引。“不要你?因為是女生?” 在那之前,有一次我在學校做講座,講座之后被一群女生圍住,其中有個問我,“老師,你說女生是否適合野外工作?” 當時,我只是笑呵呵地反問她:“我不是站在你們面前嗎?”
現在看雅暢氣鼓鼓的樣子,她的話不會是假的。但我一時想不出,馬上讓她去野外做什么。就說,好,我想想。別到時我找你,你就跑了。她馬上干脆地回答,“不會的,老師?!?/p>
圖2. 雅暢不但自己喜歡鳥,喜歡自然,還熱心參與對生活在濕地周邊孩子們的自然教育活動。圖中是她在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參與2012年的國際自然課堂時指導孩子們用望遠鏡觀察鳥類。你看,不但是孩子們獲得很多驚喜,雅暢也非常投入(攝影:)
雅暢去野外的機會很快就來了。在那次我們對話之后不久,聽說北京林業大學(北林)的郭玉民老師正在組織攝影愛好者們十月底在黑龍江林甸,扎龍濕地的東緣,觀察在那里停歇的大群遷徙白頭鶴。那時,將拍攝野生鳥類作為業余愛好在我國方興未艾,參與者大多是事業有成的中年人。他們有愛心,有熱情,有車(可以去野外),但大多說不出幾種鳥名,也沒有多少鳥類學知識。
我想他們與“東林愛鳥”的大學生們是絕好的搭配,可以相互取長補短。認鳥是技術活,但做自然保護就不光是技術活了。大學生們可以從這些社會經驗豐富的人身上學習與人交流的技巧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同時,我們還可以借機搞一次野外鶴類種群數量調查。
我與郭老師聯系,我們一拍即合,商量好在活動啟動前幾天我派幾個志愿者給他做助手。雅暢理所當然是我第一個想到要派過去的。
她第一次去野外,情緒可以用大開大合來形容。
那次活動的開始出乎意料地成功。首先,是大家的參與度非常高。僅從我這邊,原本打算帶五六個人去,結果去了十六七個人;郭老師組織的隊伍更是聲勢浩大,記得車隊由二十多輛車組成。
圖3. 白頭鶴大多在西伯利亞東南的外興安嶺的林間濕地繁殖,在小興安嶺也有一繁殖小群。秋季遷徙時,在扎龍濕地停歇,集成數千只大群,夜宿于淺水沼澤地中,白天到周邊收割后農田覓食。離開扎龍后,它們將經朝鮮半島去日本南部的鹿兒島越冬,部分種群停留在朝鮮半島南部越冬(攝影:劉松濤)
其次,那天早上天蒙蒙亮時,數百只白頭鶴從夜宿地飛出來,在我們的頭頂越過。當一隊隊碩大的鳥,由遠而近,輕盈地越過我們頭頂,聽到它們的翅膀搧壓空氣發出的沙沙聲,在場的人都激動不已。
圖4. 天還黑著,我們就屏住呼吸在濕地邊等待。當曙光漸漸出現,一隊隊白頭鶴就從夜宿的濕地里飛出,貼著我們的頭皮飛過,去附近的農田中覓食。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經歷。等天大亮了,鶴群都飛過去了。大家抑制不住激動的情緒,很多人幾乎要跳起來。真的感謝郭玉民老師組織的這次活動(攝影:何靜臣)
有些遺憾的是天亮之后,我發現雅暢并沒有在人群之中。原來,觀鶴的車隊出發前,郭老師忽然想到,需要留一個人在營地監管輜重,雅暢(內心很不情愿的)自告奮勇留下了。大家走后,她想著自己早早到這里,每天忙前跑后就是為了一睹大群野生白頭鶴的壯景。結果在今天這個“正日子”,大家都去野外了,她卻孤單單地守著一堆沒有生機的行李。她越想越憋屈,忍不住藏到被窩里流眼淚。
圖5. 2010年秋天,那天活動中所有來自東林的人,可惜其中缺了雅暢,我們要分組去不同地點做數量統計之前的合照。盡管那次的調查統計不是很成功,它卻是一個開端嘗試,為后來的鶴類和水鳥同步調查提供了經驗。前排左起:張珍杰、于晶晶、高蕾、唐林芳、唐青青、陳艷、羅茜、、徐苑卿、張樂、銀鳳桂、張星爍。第二排左起:王晗、張琪、張玉紅。后排左起:秦立新、張家峰、蘇立英、斯蒂文、張明明、孫巧奇、高居冠。(攝影:何靜臣)
當時,我沒有與大多數人住在一起,所以不知道雅暢的去向。得知這情況后,為了亡羊補牢,馬上請大慶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董義會長在活動結束后的第二天,專程帶雅暢和幾個付出很多的志愿者們去了扎龍濕地的南端,南山湖。那里各種水鳥種類多,數量大。那天,真是觀鳥的盛宴,大大滿足了雅暢他們幾個觀鳥的“欲望”?;貋砗笱艜撑d奮地告訴我,僅她的個人新種就加了二十多個!緊接著,還補充一句,這二十多種不是她不認識,只是之前沒有在野外見過。
上面我沒有提到那次活動的失敗之處,你可以在雅暢回到學校寫的那篇深刻的反思感想中略窺一斑。她文筆流暢,表達清晰,思想敏銳,真可謂“英雄出少年”。當然,由于人生經歷的限制,從她的批評中也顯露出單純稚嫩的一面。
在那之后,我常留意尋找雅暢可以參與的野外工作機會。在她大學期間,或被我領著在獾子洞濕地里做植物調查,或派到圖牧吉做丹頂鶴繁殖行為觀察,或淌水做橫穿扎龍濕地調查,確實讓她過足了野外工作的癮。
圖6. 雅暢斤斤計較的樣子不是做買賣,她是在稱樣品的鮮重。這是2011年夏天在獾子洞濕地做植物調查(攝影:周海翔)
圖7. 法庫縣獾子洞濕地是遼河平原上白鶴和其他水鳥的重要遷徙停歇地之一。然而,對鶴和水鳥在那的遷徙動態和棲息習性等方面的報道不多。為添補這些空白,2013年春,程雅暢(右)和唐林芳(左)在2013年的春天到那里監測了水鳥遷徙動態。身后是她們借宿的秀水鎮養老院。她們倆個每天天不亮就帶上裝備騎著坐騎到濕地邊的制高點觀察往來的鶴類和水鳥(攝影:蘇立英)
她在鄱陽湖完成了白枕鶴棲息地選擇研究(北京林業大學的碩士論文)后,又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前身是)做衛星跟蹤遷徙白鸛的研究(博士論文),現在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身經百煉的博士,再也不在乎誰說不帶她去野外了。而且,這兩年她也開始自己帶著一伙伙更年輕的學生們走南闖北了。
圖8. 2023年夏天,雅暢和同學們在西沙群島進行海鳥調查(攝影:劉玥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