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經濟問題時,我更喜歡去研究市場經濟的主題。
我們目前的經濟體中,央企、地方國企及民企又占據了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研究他們,也是研究經濟。
2023年,我們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總營業收入有85.73萬億,利潤總額為4.63萬億,凈利潤為5.40%,納稅金額為5.87萬億,綜合稅務成本6.85%。
其中,央企實現營業收入39.8萬億,凈利潤是2.6萬億,凈利潤率6.53%。以此數據反推,國企及地方國企營業收入為45.93萬億,利潤總額為2.03萬億,凈利潤率為4.42%。
央企、地方國企的就業人數大約是5612萬,人均營業收入152.76萬元。
另一方面,民企500強營業收入總額為39.83萬,凈利潤是1.64萬億,凈利潤率為4.12%。 納稅金額為1.25萬億,綜合 稅務成本是3.14%。
民企500強就業人數為1097.21萬人,人均營業收入363.04萬元。
從數據上看,央企、地方國企、民企500強的年度營業產值,基本都在40萬億,十分接近。但是在人均效率上,國有資本明顯遠遠落后于民營資本,幾乎呈現出國有資本不足民企50%效率的現象。
實際上,如果把國有資本細分,央企的效率并不差。根據歷史數據推演, 央企 員工預估 有18 00萬 ,人均營業收入 可達到221.11萬元。
反推,地方國企的人均營業收入為120.48萬元,僅為民企500強三分之一。
效率極差,因此,依托國有資本作為市場主體,并不符合市場效率升級的規律。
但這里的偏差實際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地方國企不僅要承擔轉移支付的成本,也承擔著就業緩沖,這也是我們作為特殊經濟體的“雙軌”制路線。
這幾年的地方國企擴編,大部分人是有目共睹的。就比如國企兜底土拍,國有地產擴編、存貨未轉化為營業收入等等,這都影響著人均營業收入。
對民企一方,對比的標準又是頭部的500強,本身就是效率領先的企業。但是,人均利潤的數據,值得我們探索。
央企的人均利潤是14.4萬,地方國企的人均利潤是5.33萬,民企500強的人均利潤14.95萬。盡管國企的人均利潤不盡人意,但央企的人均利潤幾乎與民企500強一致。
考慮納稅能力,即便是500強民企,納稅比例也遠低于央企和國企。
所以,從經營能力上,央企具備和民企一樣的市場競爭力,只是表現形勢有所差異。央企其優質的營商環境,并沒有激發其人均效能,但保住了利潤。
民企明顯具備更強市場應對能力,但也壓縮其利潤本身。由于更加接近市場,也就很快的感知市場冷暖。
通過壓縮利潤,獲得市場的生存依賴。
地方國企,則遠遠被甩在后面。
從效益上看,地方國企的活性遠遠不足,但受到轉移支付、地方職能、穩就業等因素影響,并不能很準確的判斷其真實活力。
但不用懷疑,我們未來的高質量路線,必定需要高活性的企業。
幸運的是, 從數量上看,民企的比重仍然在逐年遞增的。我們的民企從2012年的1085.7萬戶增長到了2023年的4909萬戶。在企業總量中,占比從79%提高到了92%。
但是到了2022年,我們的民企注冊數,也首次出現了下滑。這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一年。
到了2023年,又重新出現了增長勢能。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我們每增加2.2家民營企業,就有1家民營企業退出市場。這種殘忍的“自由競爭”,促進了民企的活力,卻也是無數創業者用金錢堆砌的成果。
2024年,我們開展全面經濟復蘇工作。
只有我們民企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經濟的勢能和市場動能才會逐漸出現。為了這樣的目標,也勢必要付出一些代價。
國有資本為代表的央企、國企,也需要適當的放出市場資源,給自有市場注入新的藍海。
地產、資本、金融,都是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