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深圳是一座濱海城市,自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以來,今深圳、香港一帶海域一直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故今深圳南頭就有“粵海門戶”之稱。由于船舶來往頻繁,沉船事故也偶有發生,于是南山先民們出于對自然力的崇拜和敬畏,開始在海邊沙灘上舉行“辭沙”儀式。
“辭沙”祭典是南山區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深圳地區特有的一項傳統祭祀習俗。
辭沙祭典為官方祭典,規格等級高,形式隆重
“辭沙”源于明朝永樂年間,是規模等級最高的祭祀之一。那么“辭沙”為何意呢?在《說文解字》中,“辭”通“祠”,表祭祀之意,如漢代《辭帝堯》也以“辭”作通假。雖然“沙”在各類詞典中均為“沙子”之意,但從文獻上推斷,沙應為沙患、沙礁,引申為大海里的神明。
古時先民對海洋的認知不夠,海船觸礁時易發生側翻,百姓以為是海里的鬼神作怪,慢慢衍生出祭祀儀式,故以“沙”來代指海里的神明。而在宋代徐競出使高麗、琉球群島時,便有了沿海人民祭祀海神的記錄。《大明集禮》中亦提及,祭祀時先祀天妃,占卜得到吉兆,才在海邊沙灘上舉行“辭沙”儀式。是以,“辭沙”祭典并非祭祀天后娘娘,而是祭祀海神。
現代的辭沙祭奠儀式是從
《大明集禮》中提取、簡化而來
赤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為示天子恩威,皇帝常派遣宦官以“天子欽差”的身份出使外邦。明永樂初年,張源出使暹羅國(今泰國)前,就曾以“太牢”(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在海岸沙灘上祭祀,以求海神庇佑。當他們平安歸來時,便會奏請皇上加封、修繕廟宇。
在古代,只有關乎社稷時才以“太牢”祭祀,可見“辭沙”祭典的規格之高,是一種官方祭海儀式。祭祀過程隆重而講究,上供太牢祭品、開燈、頌祝文、主鬯請圣(鬯讀作 chàng,指重大節日活動慶典用的香酒)、唱贊上香、八十八拜、回壇拜愿,最后“辭沙”(即將祭品沉入海中),完成祭祀。一場祭典一般持續二到三天,飽含著百姓虔誠的祝禱,這一習俗延續至今已有500多年。
辭沙祭奠盛況
20世紀中葉,赤灣天后古廟被拆除,石料、木樁等建材用于修建深圳水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辭沙”祭典一度中止。直到1995年天后古廟重光,“辭沙”祭典才得以正式恢復。后來因填海造陸,祭祀活動的地點也從海邊沙灘改在赤灣天后古廟,“太牢”祭祀后不再沉入海底,其他祭祀環節也做了相應簡化,僅保留主要程序。“辭沙”祭祀一般選在春秋二仲月,如今為了籌備方便,改擇媽祖誕前的周末舉行儀式。
時至今日,許多傳統儀式已蛻變成一個文化符號,勾起人們兒時的回憶,凝聚著漂泊四方的心靈。“士民一德,俎豆同堂”,“辭沙”已不只在于祈愿,更在于對傳統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重新認識,在于對文化自信的宣講,在于對深圳故事的認同,在于團結海內外華人華僑,聯結粵港澳地區同宗同族、同根同源的鄉情!
以上內容節選自《悅讀南山》
新書《自在梅林》即將付梓,敬請期待!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