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海椒
醉漚齋,上海第二家著名四川館,由前清川籍省官開設,存續時間極短,后世影響頗深。它在改朝換代時,載遺老舊情,容進步新聲;于海納百川處,守經史子集,榜川菜川廚。循西蜀文脈,肇滬上先河,繼古開今,別創一格。
民國元年,式式軒亮相福建路,滬上酒菜業始有四川館。翌年正月初一,即1913年2月6日,醉漚齋在山東路(三馬路望平街口)先行交易,十二日后正式開張。主人王秉恩撰文一通,闡發旨趣,招徠顧客,被《新聞報》奉為最雅廣告,錄供眾賞:
“自昔成都美酒,義山傳送老之詩,蜀水芳鮮,左思賦御賓之句。食戎州之諫筍,涪翁知味以回甘,頌樊口之花豬,坡老教人以善煮。前賢逸韻,流寓閑情,以古方今,又何多讓。本齋用特訪求名釀,選集川庖,思鄉味于秋風,設肆筵于春日。軒窗固徵其雅潔,器具更取其精良,供給完全,招待周到,及士女來賓之雜充,有內外坐次之區分,乘興而來,朵頤以去。噫嘻,庸保雜作,不嫌自誣,閭井浮湛,當蒙相諒。公羊賣餅,何慚當代大官,司馬當壚,難喻蜀中父老。此啟。”
不足二百言,典故叢集,寄以流寓之身,效法前賢之坦然,以君子之心,近事庖廚之豁達。續將新館娓娓道來,言鑿情切,開宗明義。此文為川菜史上首通軟文廣告,亦為滬上首度標榜川廚者,后繼川館始以四川名廚為號召。
1913年2月11日《新聞報》醉漚齋廣告
許慎《說文》云: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亂也,一曰潰也;漚,久漬也。醉、漚連用,始見五代,陶谷《清異錄》載:王震為天福國子博士,好觀雨中漚,疏稠出沒。每雨,就四階狹擁處,寓目而心醉焉。張麟瑞戲之曰,公宜以此亭為醉漚。
酒至極量,潰或不亂,虛實有無,一念之間。王秉恩字雪澄,生于華陽官宦之家,同治十二年舉人,張之洞幕府干將,清末主持廣雅書局,任廣東巡警道、提法使,辛亥避往上海,以遺老自居。遜國、去職、離鄉,百感交集,醉漚作招,其義自現,館門有四字楹聯為注腳,聯曰:
人我皆醉,天地一漚
醉漚二字分嵌聯末,表以杏樹板綠隸書,意味雋切,氣概不凡。該聯書者有三說,一說似李瑞清筆,一說為周善培撰,一說王秉恩自書——王、李二人可能性更大,蓋周自稱非遺老——勿論出自誰手,實屬雁足格上乘之作。
上海三馬路舊影
上海望平街舊影
王秉恩精???,富收藏,兼工詩書,為滬上大藏家。其在虹口兆豐路(今高陽路)寓所,“數十篋藏書,自大門以內,列庋若甬道,木箱充棟,不啻商家之貨棧,為滬上僅有”。醉漚齋陳設精雅有致,四壁張懸之名人書畫,或依其所藏,以成該館特有氣質,在望平街獨樹一幟。
望平街為遐邇聞名之報館街,先后涉及報刊近百家,大者如《申報》《新聞報》《時報》《神州日報》《時事新報》等。醉漚齋門外,新舊消息集散,新舊思想交鋒,新舊人物往來,甚囂塵上,夜以繼日。醉漚齋館內,新老嘉賓群集紛至,遺風洋溢并以新潮涌動,涇渭分明亦能各行其是。
1913年2月25日,醉漚齋開張僅七日,樊增祥、易順鼎、陳三立、李瑞清等即在此置席,為王闿運餞行。王闿運乃文壇耆宿,曾主持成都尊經書院、衡州船山書院,桃李芬芳,聲望頗高,人稱湘綺先生,滬上遺老多有承教。當時,王闿運抵滬已月余,諸遺老置酒高堂,樂飲朝夕。醉漚齋歡宴后,壬老即離滬歸漢。
王闿運
易順鼎
王秉恩老友繆荃孫,仍是醉漚齋活躍者,或邀徐乃昌、張鈞衡、張元濟等紀念黃丕烈生辰,或約瞿鴻禨、吳慶坻、林開謩等題詠顧炎武畫像,或招錢溯耆、呂景端、汪洵等唱和小飲。王氏亦常以東道主設宴,客中超社及逸社成員居多,尚有淞社及希社成員。不僅有達官聞人,醉漚齋還出現了許多新面孔。
徐乃昌
瞿鴻禨
1913年10月8日,南社第九次雅集晚宴醉漚齋,到者有陳去病、高旭、姚光等十余人。南社為近代名社,社員至多時愈千人,其革命性與超、逸、淞、希諸社之遺民性有根本區別,社員中就有多位革命報刊主筆。時值柳亞子脫社,本次雅集旨在邀柳氏復社,盡管柳氏仍在拒絕,但自此出現轉機,為其回歸埋下伏筆。
南社雅集留影
柳亞子
1914年,四川老鄉但懋辛來謁王秉恩,贈銀三千。原來,辛亥黃花崗之役,但氏因傷被捕,時任廣東巡警道的王秉恩,在其供詞前親加“自首”二字以資開脫,輾轉周旋,得總督張鳴歧批準不殺,押解回川。時人不明內情,以但氏怕死而不屑。后經蜀軍政府財政部長李湛陽(但案親歷者)證實,但氏方得釋嫌,獲任軍政府參謀長,后長執川軍,此次蒞滬,特向王秉恩致謝。
但懋辛
醉漚齋比式式軒晚開業一年,因王秉恩關系,二者客群相同,烹調相仿,菜價皆極高昂,上席常在十元開外,“士夫商賈請客,非此種菜館不足以表盛饌,不足以稱闊人”。幸運的是,醉漚齋食客們零星記錄了其菜肴品名,計有紅燒魚翅、叉燒云腿、干煸鱔魚、東坡肉等品,言之極佳、甚美、膾炙人口。
菜肴之外,醉漚齋川味小品亦獲激賞,如四川辣豆瓣,即為葉昌熾、沈曾植鐘情。葉氏有記,“席有蜀中辣豆瓣,此吾之昌歜羊棗也,不禁頤動。雪翁即持贈一瓶”。沈氏詩云,“鄉味椒漿藙食親”。葉氏尚有一重要記錄,“此肆即其家庖,珍錯雜陳,無非尋廚常饌也”,以示醉漚齋廚師為王秉恩家廚,擅制珍錯。
川菜名菜干燒魚翅
王秉恩不僅為前清省官、洋務干將、文人、藏家,亦為美食大家。于食不圖大嚼,鉆小道求精微,不拘地域流派,極盡耳濡目染口嘗之能。曾席間談食,縱論肴核,朔源廣東食蛇風氣,詳及正三蛇制法,非親為不能言,比較四川、陜西魚品優劣,非親歷不足信。王氏深諳鼎簋觶觚,個中精髓授及家廚,益以藏物熏陶,廚師造詣自高。
王秉恩造就名廚有三,皆為川人,式式軒廖海澄,醉漚齋向春和,錦江春王廚(其名暫缺)。廖海澄繼式式軒后自創都益處,造民中滬上川菜之極(另文詳述)。王廚與人合開錦江春,1913年3月下旬開業,僅比醉漚齋晚月余,址設四馬路西合興里,西式樓房門面五楹,為民初川館規模之冠,后因伙友分歧,王廚離滬赴港。向春和初掌醉漚齋,后受聘小花園之古渝軒,1919年于三馬路設滇蜀興華川菜館,1921年又盤下原京蘇味大雅樓,改設西蜀大雅樓春記川菜館,名噪一時。
川菜名菜金鉤瓜烹
式式軒、醉漚齋、錦江春、古渝軒、都益處,為民初滬上川館五虎上將,廖海澄、向春和、王廚,為滬上川菜三大宗師。斯館斯人,無不與王秉恩相關,于川菜在滬發展功不可沒。王國維曾赴王秉恩家宴,事后向羅振玉致信,“昨由藝處至王雪老家午餐,肴饌精美,恐為滬上第一”,“雖為便飲,實則豐腆愈于常餐”。王國維對王秉恩敬重如師,盛贊絕非恭維。當時,醉漚齋已歇業三年,三大宗師各奔前程,王家廚房竟還有好手,其底蘊可見一斑。
王國維
醉漚齋歇業時間,約在1915年10月前后,時人猜測王秉恩做官去。實際上,王秉恩入民后不乏做官機會,卻不失遺老之志。如1916年7月,湖北省長范守佑因病身亡,當局擬以王秉恩繼任,王氏未允,終由鄂督王占元兼任。
醉漚齋關門后,王秉恩應陳夔龍之邀,時現于重組之逸社集會,或與朱祖謀主干《中國文學研究社專修科函授講義》,自撰《論駢散文詩樂府書法碑帖得失》,或投身四川善后協會、全蜀會館及四川旅滬公學等團體,參涉蜀事。然其著力之多,仍系前朝,如為溥儀大婚募集資金,向當局爭取清室優待條件,赴天津拜謁溥儀等。1928年清陵被劫,王秉恩聞之積哀成疾,翌年冬病故。
西太后陵墓樓臺上被毀后之一部
1929年林屋山人挽王秉恩
王秉恩與五虎上將、三大宗師,為近代川菜轉折之縮影。前朝顯宦,因時代變革,境遇變故,舊時堂前燕,飛入百姓家,家廚變館廚,私菜變公肴。初時,雖為少數富貴專享,但原本深藏之上等川菜,終得漸露真容。后眾家廚自創酒館,由庖人變主人,繼以衣缽相傳,遂成講究科班之行業川菜。滬上廖海澄、向春和,成都關正興、王海泉,皆屬此類,故以宗師名之。
同式式軒一樣,醉漚招牌多年后亦現身成都慈惠堂,且與梓潼橋式式軒相去不遠。清民之際,此種情形比比皆是,川人川廚東奔西走,飲食招牌你來我往,如聚豐園、都益處、陶樂春、蜀腴、凱歌歸等諸名店,非自川入滬,即由滬來川,它們各據大江上下,其店、其人、其菜,或曇花一現,或長盛不衰,其名、其思、其味,幻如扶桑若木,東西遙望,生生不息。
民國日報館,似醉漚齋舊址
王秉恩晚期著述
本文系“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須經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泡海椒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