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高達一半人口有過重肥胖問題。以我國十大死因來看,有八項疾病與肥胖相關,包含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腎臟病,故有“萬疾‘肥’為首,百病‘胖’為先”一說。
雖然肥胖對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但考量長者身體眾多因素,不建議長者輕易減肥。接下來我就詳細說一說。
一、男生胖得早、女生胖得多
根據我國肥胖盛行率發現,男性發胖年紀大約落在三十五至四十五歲區間,與飲食及生活方式有關,由于變胖年齡較早,發生心臟病、高血壓的機率也相對早;而女性發胖年紀大多在五十歲以后,與更年期及荷爾蒙分泌有關,故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之比率以女性多于男性。
研究也發現,男性發胖后,體重成長曲線呈現持平狀態,并不會因年紀而持續增加,但是女性因發胖年紀晚加上更年期,反而會造成中老年體重持續飆升,因此,出現老年肥胖的女性比男性還要多的情況。
根據醫學健康指南,建議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至24區間,老年人BMI應控制在22至25范圍區間,以22為理想值,25屬于微胖,25以上則有過重危機。身體累積過多脂肪會增加患病風險,尤其是癌癥中的乳癌及大腸癌就與肥胖有高度相關。
肥胖是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女性BMI大于25,會增加17%的罹患風險;BMI大于30會增加37%罹癌風險。大腸癌則與飲食習慣、纖維質攝取不足相關,長期不良飲食也是引起肥胖的元兇。
二、老年人微胖才更健康?
多數人對于肥胖的認知都是不好的,或是認為體重莫名減輕,可能是因為罹患癌癥。不過,根據美國研究發現,住在安養院中的退休老榮民,微胖的長者反而比偏瘦的長者活更久,不僅如此,透析及慢性病患者亦有此情形,故將此現象稱為“肥胖的謬論”。
所謂“肥胖的謬論”指的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導致身體機能下降、骨質流失,當微胖的長者患病時身體較有“本錢”消耗,其肌力與營養可支撐抗病期間的身體耗損,且發生跌倒意外時,也有足夠的脂肪保護以降低傷害,而骨感或偏瘦的長者則反之。
無獨有偶,根據一項對1512名老年人的9年追蹤研究顯示,BMI小于22(正常偏瘦)、介于22-24之間(正常)、介于24-27之間(過重)和大于27四個分組的老年人,死亡率分為5.73%、4.02%、3.27%和3.69%。也就是說,體重最輕的老年人死亡率最高。像BMI在24左右,對老年人來說反而是比較好的。
老年人維持健康的關鍵,其實在于肌肉量的維持而非脂肪的多寡。體重莫名減輕,也未必是癌癥,反而有高機率是肌少癥;若長者體重增加、肌肉減少則會有肌少癥肥胖的問題,尤其是長者常見的飲食習慣,如:煮一餐分多餐吃、菜色單一營養不均,以及老了吞咽功能下降、胃口不佳而吃重口味的豆腐乳或醬瓜當配菜,長期下來會導致肥胖及營養不均的情形,且無運動習慣者,其脂肪累積速度遠遠超過肌肉與骨骼的流失。
三、老年人該如何正確減輕體重?
肥胖雖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但考量到多數長者患有慢性病等因素,仍不建議長者輕易減肥,尤其是一六八、只吃單一食物等與斷食相關的減肥法一概不推薦,不僅影響長者的蛋白質攝取,長期下來還會造成肌肉流失,增加骨質疏松及肌少癥的風險。
有減重需求的長者應高度小心,并采用兩階段減重。
第一階段,從運動下手、不調整飲食,以肌力訓練、有跳動之運動為主,或透過“高強度間歇運動”增加運動時間。
第二階段,針對無法運動或運動減重無效者,則可微調飲食內容或遵循地中海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每餐的飯量減半,增加蛋白質及好油的攝取,同時搭配運動習慣。若有慢性病合併肥胖問題的長者,可咨詢醫院營養門診參考專業飲食建議。
雖然只靠運動減重的效果不彰,但相較貿然節食來得安全,同時又能訓練肌力,減少肌少癥風險。另外,對于爬山、騎單車會不會傷膝蓋的說法不一,實際上取決于長者先前有無相關經驗和自身肌力、體力的基礎及耐受性;而快走、慢跑雖然可以減脂,但無法鍛鍊肌肉且對心肺功能的幫助有限,不建議做為肌力訓練的選擇。
在這里總結老年任減肥的5大原則,大家可以參考:
原則1:不輕易減重。 原則2:飲食調整以不影響營養為原則。 原則3:以運動做為減重主要方法。 原則4:以訓練肌力為目標。 原則5:每天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時間累計150~300分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