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這個欄目回來了。
2月份看書10本
01 |浮與沉:尤金·史密斯傳記
喜歡程度:8/10
作為紀(jì)實攝影師的尤金·史密斯,讓他聞名的也許是他拍攝的二戰(zhàn)專題、匹茲堡計劃,以及揭露日本熊本縣水俁市環(huán)境污染的照片,關(guān)于后者,有一部電影《水俁病》,Johnny Depp飾演了尤金·史密斯。?????????????????????????????????????????
但尤金·史密斯有另一面。如果你是一個爵士樂迷的話,想必看過他不少照片。我買這本書時,正是一眼看到了封面上的Thelonious Monk。
在上世紀(jì)50年代末期,尤金·史密斯曾租下紐約第六大道的821號,那是一處閣樓,當(dāng)年是很多爵士樂手下班之后出沒的地方,其中不乏Thelonious Monk、Roland Kirk、Chick Corea、Roy Haynes、Lee Konitz等等鼎鼎大名的人物。在接下來這近十年里,尤金·史密斯不光是拍攝了幾十萬張照片,還留下了1700多卷,大概4500小時的錄音。這些錄音不光有爵士樂手們的演奏,還有一些怪誕的內(nèi)容,比如連續(xù)八小時在閣樓里隨機錄下的聲音,打電話、電視聲、廣播聲、街道噪音、滴水聲……尤金·史密斯近乎偏執(zhí)地想要記錄下周遭發(fā)生的一切。??????????????????????????????????????????????????
他這個跨越了近十年的檔案計劃,直到其去世三十年后,才由后人匯編出了一本專著出版,《The Jazz Loft Project》。?
鏡頭后的尤金·史密斯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這本《浮與沉》說是傳記,但采用的不是那種常見的線性敘述介紹尤金·史密斯的一生,而是通過講述他的攝影項目,他所拍攝的人物對象的故事,以及作者查詢資料以及探訪舊址過程中的經(jīng)歷,用一種多重敘事的方式來呈現(xiàn)尤金·史密斯,所以有時候看起來像是偵探小說一般精彩。
不過,尤金·史密斯本身就是一個復(fù)雜而精彩的人物。
02 |無條件投降博物館
喜歡程度:9/10
實在喜歡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的寫作,從去年看的《狐貍》和《疼痛部》,到上個月看完的這本《無條件投降博物館》。
也不知道為什么,我老把這本書的書名說錯,說成《無條件投降俱樂部》,也許我潛意識里是希望有這么一個俱樂部的存在。它的入會條件會像Bob Dylan的那句歌詞所述,“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這當(dāng)然是個誤讀,包括它的指涉。
無條件投降博物館是真實存在的。1945年5月8日夜里24時,德國在這座建筑里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從1967年到1994年,這里一直是 "莫斯科中央武裝部隊博物館 "的分館,展出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的場景。從1995年5月開始,這里更名為德俄博物館 (Museum Berlin-Karlshorst)。
而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筆下的流亡者們,包括她自己,是一個個流動的博物館,其展品是經(jīng)歷與記憶,照片與物件,乃至編織的故事。
這本《無條件投降博物館》,有著烏格雷西奇標(biāo)志性的文體交織和碎片化寫作,她有一種講述一切的能力,將日常生活所見,牽連自己的記憶,化為一段段文字。但這并不意味著烏格雷西奇的文字互相之間沒有關(guān)聯(lián)。就在書的開頭不久,她就提示讀者,聯(lián)系會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顯現(xiàn)出來,讀者需要耐心。
也許在碎片化的年代,描述瑣碎就是最合適的方式,其意義是如烏格雷西奇引用的一段納博科夫的文字所說:
“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意義是描繪出普普通通的東西映照在仁慈的未來之鏡中的樣子;發(fā)現(xiàn)身邊事物只有在遙遠的將來才能為我們的后人所分辨和欣賞的那種芬芳的柔情。到了那時,我們平淡而瑣碎的日常本身都已變得精美而讓人懷念。”
但千萬不要把苦難浪漫化,盡管烏格雷西奇的文字是那么有詩意。
03 |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
喜歡程度:8/10
這本書寫得好美。
有天我跟朋友說起這類書的好,但說著說著,我發(fā)現(xiàn)如果把那些文字用一種有條理有邏輯的方式歸納時,無法傳遞的實在太多。
比方說,這本書有四章都是以《The Blue of Distance》這個同樣的名字作為章節(jié)名稱,“blue”這個關(guān)鍵詞其實也是我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藍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另一個原因是書名里的“l(fā)ost”。
第一個《The Blue of Distance》章節(jié),歸結(jié)起來說的是,藍色是遠方的顏色。拿遠方的山來說,我們看它們就是朦朧的藍,但到近處,會發(fā)現(xiàn)山并非藍色,所以遠方的藍是一種無法擁有的藍。而有些東西,也許就是該保持距離,讓它們保持一種“l(fā)ost”的狀態(tài),反而才不會失去。
你看,這么一說,干巴巴的。
再看這一章開頭的原文:
“The world is blue at its edges and in its depths. This blue is the light that got lost. Light at the blue end of the spectrum does not travel the whole distance from the sun to us. It disperses among the molecules of the air, it scatters in water……deep water is full of this scattered light, the purer the water the deeper the blue. The sky is blue for the same reason……This light that does not touch us, does not travel the whole distance, the light that gets lost, gives us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so much of which is in the color blue.””
“世界的邊緣和深處是藍色的。這種藍是走失的光。光譜中藍色一端的光無法從太陽走完到我們的整段距離。它消散在了空氣分子之中,散射在了水里……深水中充滿了這種散射光,水越純凈,藍色就越深。天空是藍色的,原因也是如此……這種沒有觸達我們的,沒有走完全程的光,這種走失的光,給了我們世界的美,而這世上許多的美,都是在藍色之中。”
是不是?總之Rebecca Solnit寫得好美。
而且她的文字很溫柔,但絕非沒有力量。
04|閑談,沉睡的訪談?????
喜歡程度:7/10
這本書是六本“法蘭西文藝訪談錄“中的其中一本,另外五本分別是布勒東、加繆、克洛岱爾、柯萊特、杜尚的訪談。?????????????
去年UCCA在北京和上海辦了馬蒂斯的展,配合這本書看還挺好的。????????
書是評論家?guī)鞝柕傥毯婉R蒂斯九次談話的編錄。馬蒂斯評價同時代畫家,以及談?wù)撟约猴L(fēng)格的那些內(nèi)容比較好看。
比如他說塞尚并不是一位印象派畫家,因為印象派畫家每次都畫出不同的畫作,而塞尚,“一輩子畫的都是同一張畫。他從來沒有畫過陽光。他只畫灰蒙蒙的天氣。他總是尋求一成不變的東西。”看到這段話時,想想好像是那么回事,藝術(shù)流派是按照風(fēng)格、理念、主張乃至地域等等給藝術(shù)家們貼上識別符,但落在每位藝術(shù)家身上,這些標(biāo)簽就有些籠統(tǒng),不像馬蒂斯評價塞尚那么準(zhǔn)確,以及給人觀看方式的啟發(fā)。
馬蒂斯談?wù)撟约旱淖髌芬彩侨绱恕KP(guān)于顏色的那些言論尤其精彩。在他看來,色彩是一種“力”。新印象派的畫作往往由支配色構(gòu)成,再由補色支撐,但馬蒂斯尋求的是所有的色彩都要有同等的重要性,也因此,他的作品最終被引用了勻色繪畫,最終甚至擯棄了繪畫性。
用馬蒂斯的話說,他已經(jīng)不再先勾勒輪廓再填入顏色了,而是直接在色彩上素描,色彩不需遷移,于是就更為準(zhǔn)確了。
想想他那些剪紙作品,恍然大悟。
05 |Strange Stars
喜歡程度:7/10
去年有個小工作,關(guān)于六、七十年代的太空探索與文化藝術(shù)之間的相互影響。想到以前買了這本《Strange Stars》,于是翻出來看。?
當(dāng)初買這本書,是跟David Bowie有關(guān)——有陣子看到David Bowie相關(guān)的書就想收一本,而這本書就是從Bowie說起,從《Space Oddity》到“Ziggy Stardust”,再到Bowie去世前最后一張專輯《Black Star》,不管是“湯姆上校”的形象,還是他塑造的外星來客形象,Bowie一生的創(chuàng)作都跟科幻有關(guān)。某種程度上,他不光是在講述科幻,他也成為了科幻本身。
但Bowie只是這本書的一個代表。除了他,書里還講到了Pink Floyd、Marc Bolan、Elton John、Hawkwind、King Crimson、Kraftwerk、Brian Eno、Sun Ra、Queen等人的音樂探索。
說起來七十年代科幻音樂的爆發(fā),追溯起來是兩大原因:
一、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太空競爭。美、蘇兩國的“太空競爭”從1955年延續(xù)到1975年,這二十年間有一些標(biāo)志性事件,尤以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達到頂峰。
二、科幻文學(xué)自五十年代開始,逐漸從地攤文學(xué)變得更加嚴(yán)肅。雨果獎在1953年成立,星云獎1966年,這兩個獎項是科幻文學(xué)蓬勃發(fā)展的催化劑。Bowie們,是被科幻文學(xué)浸染的一代。科幻文學(xué)和科幻音樂,除了謳歌人類的探索精神,同時也在思考科技發(fā)展黑暗的一面,以及反思人類中心主義。阿西莫夫的《童年的終結(jié)》,萊姆的《索拉里斯星》,乃至后來菲利普·K·迪克的許多作品,都在探討硬幣的兩面。
Bowie的歌也是如此,當(dāng)初《Space Oddity》曾被BBC選中要當(dāng)作登月直播的音樂,“幸虧”后來發(fā)現(xiàn),Bowie在歌里講的是“湯姆上校”漂浮在太空中,回不了家的故事。于是最終找了Pink Floyd來直播現(xiàn)場,即興演奏了一首《Moonhead》。
這些故事在這本書有一些,但大多數(shù)篇幅,還是在簡單介紹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品的來龍去脈,信息量倒是很足,可以對應(yīng)著找歌來聽。
?????????
06 |反美陰謀
喜歡程度:7/10
羅斯這本書講的一段架空歷史的故事。
真實的歷史:查爾斯·林德伯格,這位歷史上首位完成不著陸飛行橫跨大西洋的人,經(jīng)歷過長子被綁架撕票的慘劇,美國參加二戰(zhàn)之前,盡管他從未公開表示支持納粹德國,但他接受過德國榮譽勛章,反對美國和英國的干預(yù),被認(rèn)為是納粹的同情者。后來,他在1941年辭去了在美國陸軍和空軍的職務(wù)。珍珠港事件之后,他曾以平民身份參加過戰(zhàn)斗任務(wù)。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他擔(dān)任泛美航空和美國空軍的顧問,直到1974年去世。
羅斯這本書里:說反猶的林德伯格在1940年擊敗羅斯福贏得了美國大選,自此之后,美國猶太人開始生活在了恐懼的陰影之中。羅斯的書不是全景式的描繪,而是通過敘述者的眼睛,講述了一個猶太家庭的分崩離析。敘述者的堂兄,加入加拿大軍隊,前往歐洲作戰(zhàn),失去了一條腿,回來后成為了一個敲詐勒索者;敘述者的哥哥,參加了一個“美國化”的計劃,諷刺地成為了一個蔑視猶太人的人;敘述者的姑姑,嫁給了一個拉比,成為了林德伯格的座上賓,還去了德國人的國宴,等于是自絕于家人……眼看著美國似乎要開始成為另一個二戰(zhàn)前夕的德國。
事態(tài)后來以林德伯格一次飛行的失蹤開始了轉(zhuǎn)變。這之后,前總統(tǒng)羅斯福緊急參選,并當(dāng)選總統(tǒng)。幾個月后,珍珠港事件爆發(fā),美國參戰(zhàn)。書里的歷史又和真實歷史匯聚到了一起。
羅斯真是敢寫,這書細想下讓人毛骨悚然,有時候歷史的拐點事后看真像兒戲一般。想到那句話,作家不一定書寫事實,作家書寫真實。
07 |費爾迪杜凱
喜歡程度:7/10
這本書是“中歐四杰”之一貢布羅維奇的代表作(另三位是卡夫卡、羅伯特·穆齊爾和赫爾曼·布洛赫)。
書看到最后一頁,發(fā)現(xiàn)寫著:
全書至此結(jié)束,扔出一枚炸彈。 誰若去讀它,誰就大大受騙!
當(dāng)時心想:貢布羅維奇,真有你的!
起初看書的介紹,大致說的是,30歲的尤瑟夫從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越來越小,一位教授來訪后,把他送去了一個學(xué)校,重新開始一個成長的過程……
聽起來有點《本杰明·巴頓》的意思,但讀著讀著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回事。它不是那種裝腔作勢地說透過小孩子的眼睛看成年人世界并以此得到慰藉的書。
尤瑟夫依然是成年人的頭腦,只是套了個小孩子的皮囊。在他眼里,成年人之間有可以想見的心懷叵測,而那些孩子,也早早就在勾心斗角。包括他自己,也被卷入其中。
尤瑟夫開始了逃亡之旅,但在學(xué)校之外的世界,也同樣充滿了愚昧和欺騙……
貢布羅維奇這本《費爾迪杜凱》,表面是荒誕故事,我們跟著尤瑟夫瘋瘋癲癲穿越時空,但也許里子還是在講“禁錮”。
08 |沉落者
喜歡程度:9/10
托馬斯·伯恩哈德的書,我猜喜歡的人會喜歡死,不喜歡的可能拿起來看一會兒就頭疼,而且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搞不好還是同樣的。
比如說,他的書不光是有很多長句子,他還不分段,整本書從頭到尾就是一段。物理上讓你無法喘息。
再者,他的書常常會有一個死掉的天才人物,敘述者就圍繞著這個死掉的人,以內(nèi)心獨白講述他是個怎樣的人,最后的日子如何度過,為什么會死去,翻來覆去地剖析……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敘述者是在悼念死者,并且理性地梳理過去發(fā)生了什么,但漸漸地你會發(fā)現(xiàn)敘述者并不可靠,喋喋不休,夸大言詞,前后矛盾,甚至?xí)言掝}引到自己身上,為自己開脫……
這本《沉落者》就是如此。天才人物是格倫·古爾德,舉世聞名的鋼琴家——當(dāng)然,你不能把他完全等同于現(xiàn)實世界里的古爾德。敘述者和另一個朋友韋特海默曾跟古爾德一起師從于一位鋼琴家。在意識到古爾德的天才之后,敘述者幾乎立刻放棄了鋼琴,后來開始寫一本關(guān)于古爾德的書,他定期會毀掉這本書,然后重頭再來;韋特海默的命運更曲折,起初他無法放棄自己的夢想,繼續(xù)彈鋼琴,但最終還是賣掉鋼琴,從事心理哲學(xué),并且也開始寫一本不斷毀掉又重寫的書,與此同時,他還把妹妹“綁”在身邊。最后,妹妹離開了他,嫁給了一位富有的瑞士實業(yè)家。在得知古爾德因中風(fēng)猝死之后,韋特海默為自己尚在人世感到羞愧,于是前往瑞士,在妹妹家附近上吊自殺。
到底為什么到了這個地步的,敘述者開始了他的講述,或者說“表演”。
看伯恩哈德這本《沉落者》,一方面看敘述者“罵人”很過癮,另一方面,會有一種解謎的樂趣,去發(fā)覺小說的結(jié)構(gòu),詞句的形式,內(nèi)容的諷刺,語言表像之下的感受。
但讀者要退后一步。
09 |包法利夫人
喜歡程度:7/10
慚愧,這是我第一次看完這本福樓拜的經(jīng)典——雖然我有好些喜歡的作家在提到對自己影響頗深的人時都會提到福樓拜——包括聲稱讀過這本書100遍的納博科夫。
說兩個直接的感受:
一、完全沒有我想象中舊小說的啰嗦;
二、跟敢愛敢恨的愛瑪比起來,那些男的真是不堪。
10 |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
喜歡程度:8/10
這本書剛翻開就看到一段讓我鼻頭一酸的文字。
“我的外公杜芳耀,生于1930年,2013年6月8日清晨去世。他臨終時,我在重慶。我的外婆溫美芬,生于1928年,2018年12月21日晚間去世。她臨終時,我在北京。等我趕回家,他們都已經(jīng)變得不可擁抱,不可觸及。死亡沒有給予我們準(zhǔn)備和告別的時間。”
多年之前,我的外公去世。當(dāng)時我剛畢業(yè),在廣州工作。家人興許是怕我路途遙遠,或者是自身已被悲傷壓垮,最后喪事之后,才告訴我外公不在了。每每想起,五味雜陳。
這本書收錄了很多照片。吳為在外公外婆生前就給他們拍過照,在他們?nèi)ナ乐螅砼f物時,又拍攝了這些物件。
我很佩服她的勇敢,因為面對這些舊物,也是在被提醒兩位老人已經(jīng)不在的事實。
但也許這跟勇不勇敢沒多大關(guān)系。
大家最近看了什么好看的書,
歡迎留言告訴我。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