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店的五個故事,閱讀需要十分鐘
1.
昂刺魚菜飯是什么鬼
就算是南匯水果最知名的產地,若不是保有上海保存最好的古鎮之一,新場在上海普通人心中將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地方。但這兩年除了古鎮外,老聽同好說新場有一家昂刺魚菜飯,雖然每年也要來新場很多次,但對著傳說中中午開檔,中午就賣完的昂刺魚菜飯,一再錯過,因此,當再赴新場古鎮時,無論如何都要一探究竟。
寒冬的中午天氣晴好,見陽處,日光將人曬得舒服,但背陽處便是陣陣冷風讓人直哆嗦。非節假日,經古鎮的牌樓望里望,路人見少、寒風瑟瑟,是有些孤僻了。
而那傳說中的昂刺魚菜飯,寄于一設計酒店的一樓,店內保留古屋樣,甚至供灶神,但細扣并不是一家傳世老店,店里的廚師阿姨李鳳仙直言,這昂刺魚菜飯的做法并非一早就會,也是剛從鎮上老人處習得沒有很多年,但就這還算新的功夫,在如今的上海已是絕學,至少能開出店的,滬上僅此一家。
店里只賣一種餐食,昂刺魚菜飯套餐,一碗昂刺魚菜飯,一塊稻草扎肉,35元。
“弟弟你要鍋巴嗎?”
“要的。”
然后李鳳仙會為你加上一點鍋巴。
稻草扎肉在上海郊區隨處可見,是各大古鎮的“保留節目”,原以為這昂刺魚菜飯不過蒸好的魚肉蓋在菜飯上,只是“文廟菜飯”的鄉下變種,但其實不然,制作起來還頗有講究。
每天清晨李鳳仙和同事起床工作,頂著晨光,她們用自家種菜籽打油,炒青菜、炒蘿卜和肉,同時,將新鮮昂刺魚剖開洗凈,將數條串起。然后以柴生火,下前面炒好的料頭和米飯,以老灶煮,此時,將串起的昂刺魚捆綁掛在老灶的鍋蓋下燜蒸。大火轉小火,高溫蒸汽之下,昂刺魚的魚肉少頃便從魚身上脫落掉入菜飯中,隨之而下的還有昂刺魚的風味,那種混合了米香、菜香、魚香和豬油的鮮甜嘗了才知道。燜一會兒起鍋,飯盛入飯桶,也將鍋巴鏟出來,滿滿一桶拎入店里售賣。這樣的一桶桶,每天李鳳仙起碼要賣掉5桶。
“弟弟,飯是不是冷了,這天太冷了,拎過來就涼了不少。”
為了做菜飯,李鳳仙的老板保留了老灶頭,但并不設在店中,而是在后面的花園,用現代的廚房用語,屬于“動線設計有重大問題,對保溫非常不利。”但為了追求灶頭飯的香氣,在現在這條件下,能保住灶頭,已經算不錯了。
本地人把菜飯叫做咸酸飯,這咸酸二字有味道的表述,更有“滋味”的含義,滋味比起日本人自豪的土鍋炊飯、意大利隆巴迪流行世界的rissoto,我們的咸酸飯絲毫不讓。吃好走人,路邊小店內的小貓躲在室內,透過玻璃看著這小小新場的來往人等,不遠處便是張平飯店和他知名的剝皮魚,這世界,多美妙也多奇妙更多奧妙。
新場大街210號
2.
小石橋搪瓷面館經久不衰的秘密
「小石橋搪瓷面館」是黃浦區的名面館,從小南門小石橋路,后到光啟路,再搬到現在的中華路,面館隨著老南市的“舊改”被趕來趕去,但做法依舊不變:用搪瓷碗盛面,擺開一大桌子澆頭供客選用,營業到凌晨,賣得便宜量也足。
只是,感覺這家面館真的不太好吃。那寡淡的面湯、馬虎的面條,如果說名面館里,我最不理解其為何走紅的莫過這家,若不是因為離家不遠而又愛面又做宵夜,斷是不會多來訪問的。
于是,又是一個符合這面館訪問的場合,于深夜來訪宵夜,午夜小店居然擠得滿滿當當,邊上有本地爺叔,外賣小哥,加班職員,臨近打烊,澆頭所剩不多,熱門的辣肉早已賣完,只剩下小半桶辣油,油面泛著店里長明的冷光。
要了黃醬、雪菜、干絲、荷包蛋等常見澆頭,在周圍一片嗦面聲中,感嘆于這家的面湯和面條依舊拉垮,恐怕連食堂面檔之出品都勝之。雖然很餓,但也只嗦進去一半,甚至當吃完起身時,老板還問了一下是否可收。
離店時已凌晨,但店里客人依舊絡繹不絕,并有剛在夜店玩好的少男少女慕名而來。我想尋獲這家面館長久不衰秘密的愿望依舊落空,也許,答案在前面已經說過:用搪瓷碗盛面,擺開一大桌子澆頭供客選用,營業到凌晨,賣得便宜量也足。
中華路906號
3.
讓人意外的爐端燒專門店
2010年不是一個古早的年代,那年,上海隆重承辦了中國上海世博會,世博會日本產業館的料亭「紫」讓上海食客領會了高級日料的高質與高價,但那時,內地居民去日本旅行大多還只能團隊游,日本料理在上海處于懵懂開荒。而也是在那年,一家在浦東國金中心開業的「爐匠爐端燒」已著手將爐端燒帶入上海,那時,恐怕沒幾個國人知道這圍著一堆炭火做燒烤,吆喝出菜的料理起源于北海道釧路,在日本也算一個相對小眾的料理品類。
星轉斗移,爐匠國金本店走入第13個年頭,也已順勢而為成為一家面對商務和家庭的商場料理店,品牌方卻忽然在浦西嘉里中心開業新的爐端燒專門店「Takumi」。
本來就是小眾料理,且上海日料已是燒鳥的天下,「Takumi」真的會有良好表現嗎?
但這些疑問隨著到店的見聞而消散。工作日的晚上店里基本坐滿,友達、戀人、商務客皆有,這生意,恐怕讓現在上海80%的壽司店店主羨慕。
大將王文,東京海龜,調理專門學校卒業并東京名店工作經驗。菜單主打燒烤,魚、蝦、牛肉和蔬菜,萬物皆可上烤臺烤。
而在燒烤之外,菜單并含多道傳統和食元素,從岐阜名菜和牛樸葉味噌燒,到簡單卻和風十足的蕪菁,一家摩登的炭烤料理店依舊可以做出專門店的樣子。
用餐本為輕松之事,本不用大將和店員諂媚的配聊配喝,也不靠俗氣地招攬漂亮網紅來捧場,安心做菜的「Takumi」多元融合卻有和食風骨,就是吃個飯,何樂不為?
店長微信:taofei8834
南京西路1515號靜安嘉里中心北區3層14號
4.
壽司配茶么么噠
這是一次試驗性的嘗試,佐佐兄弟,公司中高層安坐吧臺前,就「福壽司」的壽司配茶套餐進行評價。眾所周知,在多重原因的影響下,內地高端日料尤其是壽司自去年三季度起受到很大打擊,生存成為首要問題。無論如何,產品依舊是企業的基本競爭力,就餐館來說餐食也是根本,以此開拓產品,翻出花樣,也是「福壽司」今天要考慮的問題。
是日菜單和茶單如上,在菜單設計上,意圖以一枚壽司配一款茶,體現茶對魚生、醋飯的平衡,讓客人品味壽司有更好的體驗。
餐配茶在料理中屢見不鮮,中餐甚至西餐都有嘗試,但在壽司料理實施中是艱難的嘗試:
1.溫度。茶的呈上對溫度有非常高的要求,而壽司也講究溫度和瞬間的風味,兩者都擺不起。當客人用餐進度同一時,匹配兩者的節奏問題不大,但當多組客人進度不一致,哪怕只有幾分鐘的差異,整個用餐的體驗就達不到預期,茶藝師也許就會手忙腳亂。
2.匹配。每款壽司與茶的匹配需要精心設計,雖然酒有侍酒的過程,但與泡茶相比仍顯簡單,一旦在用餐中遇到追加壽司,調整食材(實際上在壽司料理中非常常見),茶藝師將受到很大挑戰,外場和內場的配合也會受到考驗。
3.營收。與貼著標簽,WS、Yahoo等一查便知價格的酒水相比,茶的價格不透明,水份很大,當選用好茶配餐時,價格設定便成難題。價格設定稍高,更多的客戶也許更不認同,價格設定過低,店里利潤就難以保障,畢竟,店里可能還需要新聘茶藝師,這些成本若不能以營收覆蓋,在這個人像狼一樣生存的時代,店里又是何苦。
當日由葉子泡茶,全店客人節奏同一,精心設計的茶單和壽司尤其搭,客人皆稱奇。飯畢,就該套餐的可行性進行深入討論,提出各種實施的可能性:
“我覺得最好是作為日間的醒酒套餐,放在晚餐并不合適。”
“價格可不能超過1K,超過的話真的認同度就低了。”
。。。
千言萬語之后,團隊收下意見再做研究,也許,這次壽司配茶嘗試僅會有這一次,但離開功勞簿不停作探索,也許真是當下各日料餐廳該做之事,要相信,內地依舊是日料愛好者的大市場,關鍵還是看辦法,關鍵還是看產品。
華山路1358號華山名邸6層
5.
上海最“牛”日式燒肉
“我就是安徽阜陽的,網上不是說,上海日料廚師一大半都是我老鄉嗎?”
41歲的牛啟龍絲毫不將網上有打地圖炮之嫌的言論當回事。
“安徽嘛,勞動力輸出大省,廚師這種辛苦行當,多安徽人也正常。”
15年前,26歲的牛啟龍已是古羊路「萬藏」的料理長,在那個年代,古羊路、仙霞路、安龍路、古北路一帶是上海日料風向標。在那里,牛啟龍結識了諸多早期涉足日料調理的中國人廚師,如今「大和屋」的林偉華,便是在古羊路「喜都乃」任職時與牛啟龍相識的。
牛啟龍在「萬藏」料理長一做就是小10年,隨著古羊路的改造,原本叱咤上海的本格日料一條街不復存在,牛啟龍離開「萬藏」轉而做外貿,并開業燒肉專門店「萬牛」。
姓牛,又做牛肉,店名也帶牛,牛啟龍仿佛在離不惑之年并不遠的歲數找到了更合適的賽道,他自己懂料理,對燒肉調理自然駕輕就熟,「萬牛」牛肉來源眾多,時常會有具有性價比的肉源,在各店吃到也就賺到,各店的流水擺在上海灘范圍來看,也許令人意外,在日式燒肉店已是頭部品牌。
回到最初的話題,牛啟龍深知自己并不洋氣,「萬牛」系列店從隔膜屋到板前燒肉,不會也沒法做得如以老干杯為首的“臺式燒肉”那樣的氛圍和服務,還真有點土氣,但燒肉本不過庶民料理,土味情話也是情話,就看客人自己的選擇罷了。
附上上次做的知乎Live的鏈接
《如何在日本體驗米其林餐廳》
依舊可以進入聽我的演講內容
https://www.zhihu.com/lives/7615512804212408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