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當代金融家》2024年第3期
文 / 賈 康 郭起瑞
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由于其貫穿資產端、資金端、渠道端、產品端的特征,在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和轉型方面擔任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結合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高質量發展路徑選擇,從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五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述。
2023 年,我國人均 GDP(國內生產總值)達 1.27萬美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超過 4 億人。當前我國居民財富中,接近 70% 為不動產,金融資產占比僅 20%。隨著人均 GDP 提高、人口老齡化加劇、房地產市場趨于飽和,居民財富將從房地產向金融資產轉移,同時資金將加速從存款流向理財、基金、信托、養老金等資管產品。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居民財富仍處于快速積累期。財富管理行業正在蓬勃發展。2022 年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券商、保險、基金、信托同業競爭更加激烈,各機構角色定位面臨重塑和調整。
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截至 2022 年,我國商業銀宏觀·借鑒行資產規模達 379.4 萬億元,遠超發達國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肩負重任。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由于其貫穿資產端、資金端、渠道端、產品端的特征,在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和轉型方面擔任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結合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高質量發展路徑選擇,從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五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述。
提升財富管理業務資產配置能力,打通科創企業融資渠道
財富管理業務資產配置能力是保障商業銀行個人客戶獲得穩健投資收益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外部環境復雜,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壓力加大,大類資產輪動加快,資產配置對組合收益的貢獻凸顯。以科創企業作為投資標的的底層資產的產品收益和風險均處于高位,單一類型的產品難以滿足商業銀行客戶對于風險收益的要求,需要配以低風險、穩健收益的資產,以平滑組合波動。資產配置服務是商業銀行引導個人資金流向科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科創企業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具有高生長性,同時也伴隨著高風險,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來培育和支持。如何有效扶持科創企業成長,助力區域科創產業升級發展,成為各級政府及金融機構的必答題。然而,由于科創企業天然具有高風險、小規模的特征,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難以觸及,需要通過“表內+表外”“商行+投行”“債權+股權”的綜合化、全方位服務,打通資金端到資產端的投資鏈條,結合企業“綜合融資總量”統計方法,將傳統融資與非傳統融資相融合,形成優質資產供給零售客戶。
圍繞“雙碳”目標加速布局,豐富“綠色”產品譜系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經濟社會正加快邁入綠色化、低碳化發展階段,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不容小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斷豐富新金融實踐內涵,大力發展綠色債券等金融業務,但與轉型發展成熟的國際領先銀行在市場競爭、創新能力、風險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商業銀行可圍繞“雙碳”目標加快業務創新布局,以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為重要抓手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積極邁向可持續發展時代。
一是推動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建設,豐富“綠色”產品譜系。構建包含貸 款、 債券、信托等在內的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在資產端把握新興行業綠色金融發展機遇,加大向新能源、新材料、環境治理、碳捕集與封存等綠色產業的投融資力度,通 過 加強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融合,快速匹配商業銀行對公、對私客戶投融資需求,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二是推動綠色金融與戰略性業務協同融合發展。積極推動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等重點戰略性業務的融合發展,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增強科技在綠色資產識別、貼標、碳排放核算、環境效益測算等領域的運用,提升綠色金融管理效能,增強綠色金融成效,有力地提升資產組合的綠色程度。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斷豐富新金融實踐內涵,大力發展綠色債券等金融業務,但與轉型發展成熟的國際領先銀行在市場競爭、創新能力、風險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關注長尾客群需求,多角度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 擺在重要地 位,“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 、競爭力 、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規范財富積累機制”;此次金融工作會將發展普惠金融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一系列黨中央政策方針指引,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將肩負起擴大長尾群體財產性收入的重要職責。針對我國居民對于財富管理市場轉型的迫切需要,商業銀行近年來加速從以往“專注服務高凈值及富裕階層的模式”向“多層級客群精準營銷”模式轉變,借助公平、正當、合理的財富積累機制,助力我國居民整體財產性收入提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此外,對于傳統財富管理業務中高凈值、超高凈值客戶的財富管理目標,需要統籌規劃,結合法律、稅收思維優化布局客戶的財富傳承方案,同時教育、引導高凈值、超高凈值客戶的慈善意愿,將第三次分配政策與高凈值、超高凈值客戶的財富管理目標結合起來,激勵投資者履行社會職責。另外,商業銀行具有資金聚合及渠道優勢,應積極通過財富管理業務擴大慈善組織善款募集受眾面,助力慈善組織提升資金募集能力,同步提升商業銀行慈善組織賬戶和存款增長。
以客戶體驗為中心,全面推動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加快實現數字化轉型進程。從財富管理業務來看,由于零售業務相比對公業務更加高頻,因此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能夠積累的數據也更加豐富,進而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數據進行規律性分析和學習的意義也有凸顯。財富管理業務的數字化轉型,能夠減輕我國低利率階段帶來的收益拖累,降低商業銀行經營成本,增強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和經營彈性。數據顯示,數字化渠道客戶數量占比上升可以直接帶來成本收入比的下降及ROE(凈資產收益率)的升高,有利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有效支撐財富管理業務的高質量發展。
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必須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在商業銀行內部形成數據和資源共享,通過搭建多層次的數據平臺,基于多客群客戶行為數據,構建實時分析模型精準判斷客戶需求 ;同時,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智能渠道,將數字化應用貫穿客戶端 、資產配置端 、產品研發端 ,覆蓋前 、中 、后三個方向,做好財富管理業務全周期跟蹤,特別是要通過全方位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專業化及時處理后期陪伴階段中涉及客戶需求變化以及投資組合的再平衡等問題,提升客戶黏性,形成客戶資產沉淀,為商業銀行帶來中長期的綜合收益。
擴充養老金融產品供給貨架,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功能
目前我國社會成員對于養老金融儲備的意愿較為強烈,不少居民已經開始進行養老金融投資,但由于經濟水平差異以及對風險認知的不同等原因,不同群體對于養老金融產品的需求和偏好呈現不同特征。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助力養老金融發展,一是要創新養老金融產品,通過對市場、客戶的細分,正確把握不同客群的養老金融投資偏好,開發出有針對性的創新型養老金融產品,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二是要探索與其他行業比如養老服務行業等優化合作,豐富養老金融產品的功能,充分挖掘不同群體的養老金融潛在需求,從而開拓更大的養老服務金融市場。此外,還應進一步提高養老金融服務水平,通過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提高客戶信任度、滿意度,增加客戶黏性。
(賈康為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郭起瑞為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人員)
賈 康 簡 介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肅、廣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專家、顧問或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品質層次學術交流帶頭人。多次受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第二屆理事會期間任首席經濟學家),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2020年又撰寫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供給側改革主線上的未來財稅》、《財政學通論》等多部專著。2021年與劉薇合作《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書又獲評“2021年度中國好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余萬篇文獻的大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賈康學術平臺|版權屬賈康先生,轉載請注明“賈康學術平臺”,感謝關注與支持!
做學問的甘苦,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但關于做學問的“指導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懷:寫出一些論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爭取為人類的思想認識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虛榮浮華都是過眼煙云,而真正的學術和真知灼見,才能垂諸久遠。
—— 賈 康
也歡迎關注“新供給經濟學論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