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速豹新聞 王緒松 胡偉 魏新晟 梁詠琪
每個城市區域都有自己的文脈。2023年12月,濰坊風箏入選濰坊十大文化符號榜單。
系列專題片《濰坊十大文化符號》 策劃 王緒松 編導 胡偉
濰坊,古稱濰縣,又稱鳶都。這座位于北京和上海之間的中國東部城市,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是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以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而著稱。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明代,濰坊風箏真正開始興盛并走向民間。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制作的民間藝人。這時,清明節前后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
據《濰縣志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云端。”“清明,小兒女作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
曾做過七年濰縣縣令的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懷念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把濰縣的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得淋漓盡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濰縣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
1984年起,濰坊市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國際風箏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選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設定在了濰坊。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4年央視春晚,一首《上春山》,通過歡快的旋律和富有希望的歌詞,傳遞著對春天、生活、祖國和未來的熱愛與信心,將人們帶入兒童放紙鳶的情懷與意境,勾勒起對“世界風箏都”的向往.
2024年3月14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2024濰坊風箏嘉年華暨第41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媒體見面會:景芝芝香·2024濰坊風箏嘉年華暨第41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將于4月19日開幕,世界風箏錦標賽、濰坊風箏大賽、萬人風箏放飛等活動將于4月20日至21日在濰坊安丘市齊魯酒地舉行。
濰坊風箏,不僅承載著濰坊的歷史與文化,成為世界了解濰坊的窗口。還如一首歌曲,它不僅帶給人們愉悅的生活享受,更是一曲充滿深情的贊美之歌,喚醒人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信心。
來源:山東商報·速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