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各地分布著不少的少數民族,空申一地以苗族人為主,吊腳樓錯落有致,四周山巒起伏。只有經歷過蜿蜒曲折的山路,崎嶇坎坷的旅程,人們才能感受到山風搖曳,濕潤的空氣沁人心脾,藏在大山深處的空申苗寨猶如世外桃源一樣,終于展現在眾人面前。
藝術家林芳璐曾前后多次前往空申苗寨,研究當地文化和手工藝。第二次去的時候,恰好趕上了盛大的苗年。當地人穿著百褶裙,一起載歌載舞。
“這本來是一朵小小的棉花,變成一塊不起眼的布,最后成為了盛裝。這一切都太不容易了。”
這些情緒被林芳璐融入到了她與 JNBY 合作的最新作品《絢麗的光》中。她們一同前往黔東南地區采風,帶著當代人的視角,去觀察、探索、吸收這些原始的養分,并賦予它們新的形態。
這已經不是林芳璐第一次接觸少數民族了,也不是她第一次用田野調查的方式開啟創作。在 25 歲那年,林芳璐就對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手工藝產生了興趣。那時她在央美讀研,為了畢業課題前往云南,與白族女性學習扎染技術。這種方式曾經讓她一次次自我質疑,可是后來以此為靈感的作品,讓她在 2021 年榮獲了Loewe 基金會工藝獎,這也是該獎項第一次把最終大獎頒給中國人。隨著系列創作的深入,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用傳統工藝進行當代藝術表達的創作脈絡。
● 林芳璐作品《SHE》
在接觸百褶裙之前,深入云南白族學習扎染的經驗帶給她的是學習的深度。傳統的技法不是在堆積的文字面前展開,而是手把手的教學,“只要看到誰在干活,就搬個板凳湊到旁邊去坐著。”
當發現亮布這一材質的時候,她再次選擇與侗族人面對面學習。亮布看似像金屬堅硬,實則質感柔軟。亮布獨有的光澤來自蛋清和反復捶打的步驟,這中間需要經過多次染布和晾曬才能進行下一步。一卷亮布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林芳璐對亮布的制作過程更加癡迷,侗族女性的力量也更加令人動容。
林芳璐的調查方式有根,也有枝葉。 她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采訪當地很多八十多歲的老人,記錄下手工藝的過程和特性,同時與村民同吃同住,學習具體步驟。
勤勞一直是林芳璐口中強調這些女性的特性。早上起床前,晚上入睡前,河另一邊的女性們都在用木錘捶打著布料。林芳璐每早都與她們一起上工,試過幾次捶打,她就能感受到木錘的重量,累得不行,這常常引起大家一陣歡笑。
”她們把渾身的力氣都錘進了這些布料中。 “布料不再是一種材料,而是一種情感。
林芳璐有一次瞥見一位五六十歲的大姐在一棵康熙年間的大榕樹下錘布。這一幕讓她感覺自己好像穿越了。大姐不僅用錘子錘布,還在塑造自己,好像布料在延續著她的生命。
林芳璐每次選擇材料的時候,都會考慮很多維度。首先,材料能夠打動她,才會進入下一步的研究。視覺呈現雖然是作為藝術家必然思考的因素,但是材料所承載的情感、學術價值和文化背景也不能被忽略。
不同屬性的布料一環套一環地進入她的視野,好像不用刻意探尋,下一種材料就會自然而然出現。在調研亮布工藝的時候,她就發現侗族和苗族都有這種布料,兩者不同之處在于苗族用牛血,侗族則用薯莨進行染紅。林芳璐一開始選擇了后者,創作出了《光與錘子》系列作品。隨后在研究過程中,空申的百褶裙也正好出現,這種布在不同民族、村落間手工藝和應用的變化,讓她看到更多的創作可能性。
● 林芳璐《光與錘子》系列作品
百褶裙的肌理、質感、視覺效果都燃起林芳璐創作的動力。機緣巧合,JNBY 攜手林芳璐深入苗寨,讓她可以持續研究下去。初次來到空申苗寨,眼前的景象令她記憶深刻。每家每戶都在染布,在窗外曬布。
百褶裙看似簡單,其實工序復雜,從織布、染色到折疊,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背后是那些被忽視的女性力量。織布需要多人配合,一起整理幾十米的經緯線,再穿針引線到織布機上。染色這一步則需要不停重復用板藍根上色很多遍,每次染色后的布匹經過捶打、晾曬,才能變硬、上色。一遍一遍的重復工藝需要的是耐心和時間。
林芳璐第一次采風的時候,看到每家每戶的染布隨風飄動,布的顏色偏藍,質感很輕。過了一個多月后,那些布已經發紅了,質感也變得更堅硬了。時間的痕跡在染色過程中,隨著顏色慢慢浮現。
在之前的研究過程中,她發現百褶裙的來歷已經演變成不同版本的傳說,無法斷言具體的起源。由于各個村落的地理環境、手工藝和民俗千差萬別,即使同屬苗族,不同村寨百褶裙的樣式也各不相同。有的苗寨用和侗族一樣的亮布制作及膝的百褶裙,而空申百褶裙的特點則在于褶皺的密度和細度很高,裙子長度非常短,且穿著的時候多是幾條疊穿,層次很厚。
這些在地屬性讓林芳璐感到奇妙。她欽佩每一個寨子里的女性,和她們的溝通,給林芳璐提供更多的創作靈感和情感共鳴。
母親曾經開過裁縫店,林芳璐從小耳濡目染,經常看到各種布料、針線、縫紉機。纖維帶給她的感受并不陌生,而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感情和回憶。因此,采用這種媒介進行創作其實是出自本能的,這些柔軟的布料不再是簡單的材料,它們承載著更多背后女性不被看到的勞作、能量和對美的直覺。
這次和 JNBY 一起前往空申苗寨采風,林芳璐使用亮布和百褶兩種材質進行拼接創作了新的作品《絢麗的光》。
“這道光猶如 DNA ,象征著女性的生命力。我想要讓女性在凝固的時光中被定格,被看到,被賦予未來。”
亮布和百褶布雖然表面上截然不同,但是都有同樣的根——棉花。在這些少數民族女性的手中,同是用棉花制成的布,由于不同地理和文化環境,絢爛綻放出各自的獨特之處。女性的審美隱藏在這些布料中,是一種無形的能量。這種能量的強大來自于時間的沉淀,也來自于當地女性的生活經驗和獨特創造。
空申苗寨的百褶裙在她眼中很像一條綿延的DNA,一圈圈整齊纏在腰間,拎起一頭的時候,整體可以在空中旋轉。此次作品最終呈現的方式也是扭曲的,就像 DNA 交織旋轉一樣,連接著不同民族文化的根基,連接著每一代女性。
● 林芳璐最新作品《絢麗的光》
這是林芳璐首次嘗試兩種材料拼接在一件作品中。她也擔心過視覺效果不佳,或者作品“詞不達意”。她一邊修改作品框架,一邊把控整體呈現方式。此次前往空申采風也是為了展開對熟悉又陌生的百褶裙的研究。
“熟悉是因為之前查閱過很多苗族資料,陌生是因為要推翻腦子里已有的東西,重新思考后再進行創作。”
空申苗寨的經歷成為了林芳璐研究黔東南地區工藝脈絡重要的一站,驗證了一些她之前關于黔東南地區族群關系的猜想,也留下了更多她待探究的謎團。“我還會再去空申的,作品會繼續下去,時間不是問題。”
林芳璐還想去洛陽、海南黎族等更多地區,研究她感興趣的手藝和文化,“民族的遷徙和大融合,這些點滴都被留在手工藝中。”
傳統手藝繼承難度很大,如果沒有類似國家非遺傳承人的機制將其保留下來,像空申百褶裙這樣珍貴的手藝可能就會慢慢消失。面對這樣的情況,林芳璐想要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接受的藝術教育,是這個時代的。我再去審視以前的東西的時候,很容易用自己的語言去重塑。用當代的視角看這些傳統工藝,能看到很多新的、不一樣的魅力,這些工藝通過我的作品被二次表達時,也在原本的文化上加入了新的色彩。”
用傳統工藝進行當代藝術表達,其實不是一條已經被驗證了會成功的路。它不像油畫、雕塑,有大量前人的經驗可供參照。但她愿意做一個靜靜地踏實勞作的“手藝人”,讓這些隱藏在深山中的工藝在她的手中重生,站上更廣闊的舞臺。
作為此次與林芳璐一同將空申百褶裙帶出深山的合作伙伴,JNBY 也一直致力于通過現代的方式來喚醒、保護、傳承東方的傳統文化,通過傳統技藝與現代時裝的結合,讓這些優秀的技藝參與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煥發當代審美語境下的新的生命力。
JNBY 24 SS采風者系列,用當代審美對苗族傳統服飾進行再設計,結合苗族百褶裙、斜門襟上衣和傳統鈴鐺苗飾等元素,讓傳統文化在時裝中得到更浪漫的詮釋。
▲ 點擊了解更多 JNBY 24SS 采風者系列
作者 - 余誕
攝影 - 彩虹
部分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