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著名的工業大國與汽車產業發源地,德國擁有眾多知名車廠,在汽車制造業的優異表現是德國成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其中一項理由。然而,最近幾年,歐洲造車強國的名號似乎暗淡了幾分,在中國一眾車企強勢崛起之下,德國卻在電車領域步履蹣跚,就連該國自家媒體都擔憂造車產業被中國彎道超車。本期一起來看看往日的汽車發源地為何落入這般境地。
在進入主題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德國造車產業當前面對的難題。在中國成為最大海外市場之后,德國造車商的營收動能并高度仰賴中國市場,因此在美中拉高關稅后,德國車企便受到重創。更糟的是,新能源風潮席卷世界,全球主要車廠都朝電動車領域轉型,但德國品牌卻在中國電動車市場步履蹣跚,即使出了中國,也幾乎都是特斯拉的天下。前途不明,后期乏力,這正是德國車企當前面對的困境。
雖說陷入泥潭,我們還是要來看一下德國車企最新營銷數字。2023上半年的資料顯示,大眾、奔馳與寶馬汽車制造商無論是銷量或是利潤都有所增長。大眾的年營收成長了18個百分點到1563億歐元,利潤年成長13個百分點到139億歐元,并市營收年增長6%到757億歐元,凈利潤年增長7%到104億歐元。寶馬相對特殊,凈利潤年減五成到66億歐元左右。不過后者的利潤之所以大減,主因在于合并了華晨寶馬,導致稅率較往年提高。
乍看之下,雖然業績表現不錯,但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眾多德國車企都下修了全年銷量預期,而且在更關鍵的電車領域,德企更遠遠落后于市場主流。除此之外,各地通膨與不斷上升的利率對全球車市產生了抑制作用,民間對新車的消費性需求也在減少。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主席穆勒就也發出警告,盡管德國車企2023上半年銷量不差,但如今的銷售額卻遠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準少了多達兩成。當前,中國作為世界最大且最具利潤的汽車市場,2022年共約有2300萬輛新車注冊,相比之下,第二大汽車市場美國只有1370萬輛新車注冊。而在銷售數字背后,更關鍵的差距在于未來的市場發展潛力。
當前的美國每千人擁有約820輛汽車,歐盟國家每千人擁有約570輛汽車,而中國每千人卻只有110輛。遠遠稱不上飽和的市場現況,讓中國市場成為國內外車企眼中最肥美的一塊,更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在這片巨大的市場中,德國汽車制造商卻面臨越來越多挑戰。我們前面提過,德國車企早已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所以自2018年爆發至今的美洲貿易戰讓德企成為最大受害者。資料顯示,2018年前的中國車市有1/4的份額被德國三大車廠大眾、奔馳、寶馬吃下,其中大眾的全球銷量更有多達四成銷往中國,而奔馳同樣也貢獻了1/3。然而,美中互征高關稅,導致在美國制造的德國車外銷中國數量大減,光是2018年就年檢了將近四成。兩強相爭總是會波及旁人。德國汽車協會就在2019年初叫苦,稱這場貿易戰嚴重波及在美國設廠的德國車企,將近12萬員工的生計受到影響。
然而,美中貿易爭端還未平息,新冠疫情就接續席卷全球,帶來供應鏈與芯片短缺的問題。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在2022年指出,歐洲是因為缺乏芯片導致汽車減產最多的地區。智利版圖的此消彼將,讓中國汽車出口量在2023年一舉超越德國,站上世界第一。
根據中國汽車制造協會的資料,中國2022年共出口311萬輛汽車,比同期德國的265萬輛高出一大截。與此同時,中國電動車年銷量高居全球總銷量的五成,已成為世界最大電動車市場。
而在疫情后爆發的俄烏戰爭,也成為中國車企出口一大助力。由于戰爭爆發以后,美國、歐洲與日本車企接連退出俄羅斯業務,對俄立場相對友善的中國補上了這個缺口。2023年1~5月,中國出口最多汽車的國家正是俄羅斯。一波波大事件讓動能持續累積,中國光是023上半年就出口了230萬輛車,擊敗日本的202萬輛,首度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在傳統油車領域收購豐饒,電動車行業也發展蓬勃。中國不管是造車面向還是民間需求,都搭上全球減碳潮流。然而,有著悠久歷史與良好聲譽的德國車企,當前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發展卻十分不順遂,其背后的一項關鍵原因便是產業鏈分工出了問題。資料顯示,多數中國電動車企都握有汽車本體與電池的產質環節,但德國車廠卻常年切割外包,因此德系對電池供應商的依賴程度常年高居不下。在和平盛世,這一切看似沒有問題,一旦有意外發生,各種各樣的供應鏈瓶頸,除了營運策略上的不同,中國市場出現的巨變也是其中關鍵。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電動車的購車族群多半擁有較高的收入,這些人過往可能傾向購買德系車輛,但近年卻越來越傾向購買國產品牌制造的產品。
另一份報告顯示,自2008年有數據統計到今天,大眾汽車已連續15年登上中國車市銷售冠軍。那在2023年第一季,這個王座卻首次不保,慘被中國電動車企比亞迪擠下。比亞迪今年首季在中國新車總銷量為44萬輛,度過大眾的42萬輛。除了銷售數字出現反轉,以比亞迪為首的一票中國電動車企都采取積極進取的策略來攻占市場,新產品也不斷推出。反觀德國老牌車系,電動化的進程卻十分緩慢,完全打不過中國國產品牌與美國的特斯拉。
數據顯示,中國今年第一季售出的新能源車中,每5輛就有2輛來自比亞迪,反觀大眾賣出的42萬輛新車中,只有不到一成是電動車。對德國車廠來說,這是非常關鍵的警告,因為當前各方存在一個共識,那就是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將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對德國車企來說,越來越高的成本、難以控制的供應風險,持續下滑的油車需求,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都為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在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更儼然出現敗象。
造車產業的悲觀前景并非首例。事實上,過往德國只有在擅長領域被中國擊敗的經驗。倫敦智庫首席經濟學家喬伊萊娃就曾警告,汽車將是繼太陽能產業后再次被中國消滅的德國產業。喬伊萊瓦認為,德國過往長期經營太陽能領域,但在十多年前,來自中國的競爭者突然爆量出現,夾帶高技術與低成本,將德國的先驅一一擊殺。而如今,類似的模式可能已被復制到其他領域。喬伊萊瓦指出,過去20年來,德國車企與中國的合作非常緊密,中方貢獻了低勞力以及投入成本,德國的技術技術專業知識與常年累計的研究成果在那段期間創造了堪稱雙贏的局面。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中國年輕人獲得工作機會,德國投資者則擴大獲利。然而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之下,德國最終還是逐漸輸給中國的制造能力以及龐大內需市場賦予的話語權??偨Y來說,德國車企固往跟中國的緊密合作,雙方都獲利滿滿,但美好的時光已經過去,德越來越難掌握這塊肥沃的市場。如何在后中國時代走出自己的道路,就讓我們繼續觀察。
好了,這集科普就到這里,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請在下面留言,聊聊你們的想法,如果喜歡我們的視頻,記得關注、點贊和分享,我們下期再見,拜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