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遷徙的大幕已然拉開,今年在成都平原的兩側都開始了系統的猛禽監測,從五年前龍泉山上“形單影只”的4個人,到今天前前后后已經有超過兩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參與進來,鷹緣季會,不夸張地講已成為了不少朋友生活的一部分。
盡可能準確地辨識種類,應是遷徙猛禽監測的第一步,群里面也幾乎每天都有相關的討論。跟其他鳥類(不含海鳥)相比,猛禽的辨識自有其難度,停棲狀態的觀察機會遠少于看到它們從遙遠的天邊飛過,且飛行的猛禽往往還會比停棲時的更好認些!但是,劃過天際的它們,留下的觀察時間往往很短,距離通常也較遠,不易看清細節。這些狀況都注定會抬高觀猛識猛的門檻。不過請相信,只要掌握恰當的方法,反復練習,不斷實踐能夠逐漸提升功力。
1974年9月,《歐洲猛禽飛行辨識圖鑒》(Flight Identification of European Raptors)出版問世,這本工具書以黑白插圖和照片,以及較為詳盡的文字描述了38種歐洲猛禽,一經推出即廣受好評,到1981年已修訂更新至第三版。而直到2010年,第三版都仍在重印,也足見這一經典圖鑒的持久魅力。
蜂鷹和鵟的腹面觀,A=鵑頭蜂鷹,B=歐亞鵟,C=,D=棕尾鵟,E=毛腳鵟
實際上,相較于歐洲動輒上百年的鳥類研究歷史,當地猛禽野外辨識的系統總結和發表則是較為晚近的事情。1968年,丹麥人斯蒂恩·克里斯滕森(Steen Christensen)和本特·波爾斯·尼爾森(Bent Pors Nielsen)及合作者以丹麥語發表了一篇關于雕屬Aquila種類辨識的文章,深受好評。兩年后,克里斯滕森和尼爾森再接再勵,又合作了一篇鵟屬Buteo和蜂鷹及歐洲其他雕的辨識文章,奠定了二人在歐洲地區猛禽野外辨識的江湖地位。
克里斯滕森于1985年在也門觀鳥,引自OSME官網
從1971年開始,歷時兩年多,克里斯滕森、尼爾森、英國的理查德·波特(Richard Porter)和插畫師伊恩·威利斯(Ian Willis)合作在著名觀鳥刊物《英國鳥類》(British Birds)推出了7篇文章,對歐洲地區飛行姿態下猛禽的辨識要求進行了系統總結。而這些文章結集成冊并加以增補,即是后來的《歐洲猛禽飛行辨識圖鑒》。
盡管已經是50年前出版的圖鑒,當中的有些文字至今讀來仍有借鑒價值。現將該書前言中的一段摘譯于此:
“在詳盡考慮第一類猛禽之前,我們必須再次強調,飛行姿態下的猛禽不易辨認(停棲時甚至更難)。獲得辨識能力的唯一方法是到野外去熟識它們,并通過試錯來學習。盡管有些種類的羽飾特征多變,新手應首先讓自己去熟悉它們。在此基礎之上,他才能有望開始通過形狀和結構進行辨識,從而在更遠的距離上也能應對自如。即便如此,也必須注意往往受天氣條件的影響,形狀和翼的位置可能變化很大而具有誤導性。換羽也是個現實問題。沒人能期望可以辨識出每一只猛禽。任何在歐洲廣泛游歷,并能夠認出所看到的70%的猛禽就是表現優異了,過于自信則只會導致犯錯和不準確的記錄,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加以糾正。”
2020年的秋天,考慮到市面上缺乏猛禽相關的基礎入門讀物,我們編了一本小冊子,并且在2021年春天又修訂了一版。做出這樣的嘗試,絕非自認為是什么所謂的辨識高手,我們也都曾經歷將手上已有的工具書翻來覆去仍不得要領的苦惱,只希望這樣的小冊子能夠給剛開始接觸猛禽觀察的朋友提供一點兒最為基本的建議和幫助。
如今回頭來看,這本冊子有不少稚嫩之處,但作為入門款,大概應該還是能及格的吧。我們決定再更新一版,就把2021年修訂的電子版分享于此,希望能有所幫助,更歡迎您的批評指正!在此特別感謝為《遷徙猛禽觀察》提供過支持、幫助和積極反饋的每一位朋友。
2024年春季成都猛禽監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